在清代胶东半岛的县城当中,莱阳城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座。根据登州府志的记载,莱阳县城周长六里,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共有四座城门。

这四座城门的名字各自引经据典,其中南门名为“迎仙”,据说与古代全真名人在附近活动有关。

由于历史的变迁,迎仙门的原迹已经无处可寻。不过,从一些史籍的记载来看,门洞周边的巨石上,曾有不少缺痕。它们形状不一,有的像拳,有的像爪。

民间故事朝天门金竹寺的来历(胶东民间故事莱阳城南门与)(1)

从正史的角度推测,这些缺痕有可能是在明末清初的战事中留下的。但民间也有传闻说,这是一位“少林俗家弟子”的杰作。

那么,这位“少林俗家弟子”是谁?他又如何在莱阳城南门留此痕迹呢?下面就为大家简要道来。

喜欢看金庸武侠的朋友,对“少林俗家弟子”这个概念应该都不陌生。

所谓“少林俗家弟子”,就是师承少林但本人却不出家的弟子。在《笑傲江湖》当中,方证大师有心施救身受内伤的令狐冲,可却不能破坏少林功夫不外传的门规,他所提出的折中方法,就是收令狐冲为少林俗家弟子。

少林寺以武艺见长,多数俗家弟子之所以皈依门下,主要是想练就一身好本领。大概在清朝之初,陕西有一位富家子弟,就因此准备前往少林寺拜师。

在路的中途,他经过一座小庙,跟庙里的老僧寒暄了几句。对方听闻他的想法,就告诉他:“自己便出自少林一派,如果不想长途跋涉,在这里学艺便可。”

民间故事朝天门金竹寺的来历(胶东民间故事莱阳城南门与)(2)

起初,这位富家子弟还不太相信。老僧见状,随即脱下外衣,露出几手绝技。前者这才心悦诚服,就拜在了老僧的门下。他虽然没有来到少林寺,但按照武林中的师承关系,这也算是广义上的少林派俗家弟子了。

武术讲究因材施教,老僧在思考了一番之后,决定让这位富家子弟练拳掌功夫。

就像很多影视作品中展示的那样,主人公一开始并没有练招式,而是先从内力练起。他在练习的时候,以一匹白布作为辅助工具,将其一端系在手中,另一端则使劲推出去,如果白布能够全部绷直展开且不落地,就算是合格。

日复一日,两年之后,这位富家子弟的内力已经大为精进,“一推而直如矢”。此时,老僧又让他联系快速将布匹拉回,这大概就是“收发自如”的意思吧。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的内力终于达到了老僧的要求。后者这才开始向他传招式。而有了内力作为根基,不用几天,老僧就通知他说可以出徒了。

在临别之际,老僧专门叮嘱他:“以你的本事,行走江湖,绰绰有余。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内力,否则难免会出现死伤。”

这位富家子弟一开始谨遵师父教诲,但时间一长,未免放松了警惕。有一次喝酒微醺,他恼怒于端盘倒酒的婢女礼数不周,便“轻轻”推了她一掌。可没想到的是,他感觉上的“轻轻”,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难以忍受。婢女不幸身亡,此事被仇家听闻,便向官府告发。富家子弟功夫再高,也难以一人对抗官府(这一点跟武侠小说中的世界明显不同),就只能束手就擒。按照律例,他被判充军,因此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莱阳城,大概成为了守门的军徒。

来到莱阳之后,军中不少人听说过他的功夫,但没有见过他的身手。而大家让他展示,他每次都推脱。于是,有好事者就想出了逼他施展武艺的主意。

有一天中午,主人公在莱阳城南门值守时犯困,便躺下休息了一阵儿。此时,众人就一拥向前,有的抱头,有的抬腿,有的捆腰,将他举了起来。

民间故事朝天门金竹寺的来历(胶东民间故事莱阳城南门与)(3)

主人公从梦中惊醒,大为愤怒,本想将众人击退,但忽然想起了师父的叮嘱以及上次的官司,便只能用手拍墙以示怒气。结果,城墙上就留下了开头提到的那些缺痕。

众人见此,无不吃惊,连忙将他放下,赔礼道歉且询问详情。主人公这才将事情的原委讲述了一番。言罢,已是声泪俱下。

看到这里,或许有的朋友要问:“主人公的具体名字为何?在莱阳待了多长时间?后来去了哪里?”很遗憾,这些都没有记载。但此事既然在乾隆、嘉庆之际能传到文登县文士林培玠的耳中,想必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