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我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佛,通常将他尊俸在寺庙的前面,一进山门的地方。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息。

三个字形容大肚弥勒佛(吉祥如意笑呵呵)(1)

弥勒佛又称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大、小佛教,藏密宗教也极度崇拜弥勒。世上最大的弥勒木雕佛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世上最大的弥勒石雕佛像“乐山大佛”,在四川乐山岷江东岸凌云山的断崖上;世上最大的弥勒铜制佛像在西藏札什伦布寺中;世上最大的弥勒金佛在缅甸仰光的金字塔中。无论天南地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

三个字形容大肚弥勒佛(吉祥如意笑呵呵)(2)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装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这是关于大肚弥勒佛的对联,很好的体现了它的宽宏大量及对笑对人生的慈悲。

中国弥勒佛造的这尊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时的浙江奉化,与岳飞同个时代。这位和尚肚皮很大,笑瞇瞇的。一入寺院首先看到这个形象是教我们,要想学佛,第一个条件就是笑面迎人。如果心量小,处处计较,学佛就很难。一定要肚量大,要能包容。因为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学佛首先要展开心量,以欢喜心待人,这才入得了门。

三个字形容大肚弥勒佛(吉祥如意笑呵呵)(3)

关于弥勒的中国形象

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有人认为布袋罗汉是公元九0七年五代 梁朝时的布袋和尚,但是布袋和尚于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