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1)

夜色中的东南角楼

北京明长城遗址公园坐落在崇文门东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门路口东,东至东南角楼,总长约 1.5公里,占地面积约15.5公顷。这是一段劫难仅存的明代古城墙,虽历经时代风雨的侵蚀,可她那古老的身躯,依然静静的默卧在鲜花绿荫之中,向我们展现着古老雄浑的残缺之美。漫步在公园内,一棵棵古槐虬龙舞姿,阵阵清香弥漫在空中。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古老的信号所和深沉凝重的东南角楼,充分呈现了明城墙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华夏民族的沧桑。站在古老的城墙之下,你会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独有的王者风范。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2)

城墙下虬龙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墙的建设

历史上北京的明城墙全长39.75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墙在整体上已经不复存在。北京的城墙分为内城城墙和外城城墙,共有十六个城门。内城城墙形制高大,外城城墙形制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墙竣工,原计划是想在内城城墙之外再套上一圈,以巩固城防,但受财力所困,仅将今崇文、宣武两区围住,就匆忙内收,与内城城墙相接,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凸”字形城廓。现存的崇文门路口东至东南角楼一线的1.5公里遗址城墙,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3)

城墙上驻兵的铺舍

在遗址公园的城墙上我们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台,亦称“马面”,是城墙建筑的一部分。崇文门路口至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有墩台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约80米就建有一座,是为增强防御功能,消灭进入城墙死角内的敌人。墩台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边长大致与城墙厚度相等,一般墩台的长度可达30米,该处墩台长达39米,可谓京城之最。

崇文门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正统四年(1439年)改为今名,“崇文”始称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为京城著名税关,明弘治六年(1493年)颁布了“崇文门课司商税”的规定,自此奠定了“京师皆有课税,而统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国十九年(1930)税关撤销,历时四百余年。二十世纪60年代崇文门被拆除。

古老的信号所与券洞遗存

从崇文门路口东到东南角楼一线的明城墙下,还侥幸保留着一座京奉铁路的信号所。这是一座砖木混合的建筑,二层楼与单层平房连体,金属瓦坡顶,有木制封檐板,东西长约13.9米,南北宽约4.7米,高约5.7米,东间的一层有点半地下的味道,南面两个窗户离地面很近,二层楼上屋门东开,门外是木栏杆和外挂楼梯。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4)

铁轨和信号所

火车从正阳门东车站发出,第一站是东便门火车站,东便门火车站是小站,只有慢车才停。信号所在两站间,保证往来车辆调度。据说,这个信号所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还在使用着,1959年北京东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沈阳)的铁路原名称关内外铁路,1907年改称京奉铁路。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是起点,终点是奉天城(沈阳)车站。干线全长842公里。1912年京奉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世纪末,英、俄曾为这条铁路修建的贷款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最终,英国在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借款合同,进而控制了该路的路权。京奉铁路信号所是1901年与正阳门东车站同年由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设计建造的,它是京奉铁路的第一座信号所,至今已逾100年,信号所的整座建筑和绝大部分设施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原貌。这座信号所和展示的一段铁轨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时得以发现的。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5)

绿草茵茵的城墙遗址公园

1915年6月,北洋政府为修建“京师环城铁路”而打通靠近角楼的城墙并拆除了最后一座墩台,建成穿行城墙的火车券洞。券洞高8.2米,宽9.2米,深7.4米,是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的,这是京师环城铁路唯一的遗存,京师环城铁路于1916年1月1日通车,火车从东便门经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直达西直门车站。

沧桑的历史会留下岁月的划痕,古城墙下近代京奉铁路的实物,引发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思。

巍峨的东南角楼

穿过铁路券洞,顺着马道的台阶拾级而上,登上沉浑雄伟的东南角楼,抬眼望去,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张幅员辽阔的画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沿着城垣向西眺望,正阳门城楼上的琉璃瓦顶,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绿莹莹的光。其西北是雄伟、繁华的北京站,进发北京站的高速子弹头列车或绿皮老火车,轰然从脚下驶过。回头东望,东邻的通惠河,淡绿色柳枝交织起来的透明帷幕,摇曳在水明如镜的河面上。东南的东便门立交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连绵不断。东南角楼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征之一。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6)

西望古城墙

北京城东南角楼位于建国门南大街与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北侧,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7)

角楼内的箭窗和楼梯

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城角墩台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楼高17米,平面呈曲尺形,两外面各为35米、两内面各为23米、面对城垣之两窄面各为12米,通高29米。角楼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状,楼顶为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成的楼脊上装饰着兽头。角楼东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层箭窗,每层14个。北面和西面也开有上下4层箭窗,每层4个,整座角楼共有箭窗144个,前楼后厦。抱厦辟两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各设直棂窗3扇。楼内立金柱20根,空间顶阔,一侧有平台四层,有木梯攀缘。从箭窗窥望,远处天空白云朵朵,脚下公路上车水马龙,遥想当年,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刀枪剑戟的喊杀声。整座角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部分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8)

夹杆石

在与角楼相连的百米南城墙上,还保留着一座清朝正蓝旗军队用来插旗的夹杆石。经过时代风尘的磨砺,古老的夹杆石早已没有了棱角,石面已呈剥落状,可她依然傲立在城楼之上。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角楼陷落,侵略者登城后在墙上刻下他们的名字,这些罪证保存至今。1988年参考史料恢复了城墙已不存在的两幢驻兵的铺舍(堆拨房)。占地面积各50平方米。明清北京城内城、外城原各有角楼四座,此为硕果仅存,其余均已不复存在。东南角楼不仅北京只留此一个,而且全国亦罕见,因而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城防设施的极有价值的实物。

北京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北京城侥幸留下它(9)

明代铁炮上的文字

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1935年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缮。在1981年进行大修时,发现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和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以及民国时期的瓦件。同时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它们记载了“庚子之变”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1982年东南角楼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侥幸遗留下的这一段古城墙,它是一部土石作成的史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自其诞生以来直到清末的北京兴衰变迁史。北京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记——历次毁灭性的战争及和平建设时期;励精图治的政府和腐败堕落的政府;渎职的官吏和勤勉的官吏;贫穷的时代和昌盛的时代。同时,在北京长达几十公里砖砌的城墙长幅画卷中,也记录了几百年的变化和人类的辛勤劳作。

北京幸存的这段古城墙如同一本古书,经常不断地翻阅它,总能发现藏在它字里行间深沉厚重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