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第一次相见(孔子与老子的见面)(1)

孔子诞生于东周初期,在他出生的时候,周朝分封的国土上已经有了齐、晋、楚、秦、宋五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分封制始于周朝初期,本来是为了加强君王对地方的统治,结果却带来了分裂。几百年来,全国大大小小出现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名义上他们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他们已经逐渐脱离了周王朝的管制,社会大分裂时代也由此展开。

在孔子生活的黄河流域,此时人类的文明已经延续了三千年。尽管在东周初期,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经将“宅兹中国”四个字刻在青铜礼器“何尊”之上,但孔子并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就是后人所说的“中国”。

孔子和老子第一次相见(孔子与老子的见面)(2)

宅兹中国

礼制,是周朝的立国之本。青铜礼器是礼制的象征。周朝在周公的治理下,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祭祀、朝贡、丧葬、婚娶等都有规范的礼仪制度。这些礼仪所用的“乐舞”以及青铜礼器的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以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身份。礼乐制度的规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安定有序的生活。

但到了孔子的年代,周朝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自从周平王为躲避犬戎之祸,将都城东迁到洛阳,周王朝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周朝国力已经不可逆地走向衰败,由周公一手创造的礼乐制度,也逐渐地松弛荒疏,即将消亡。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面对周朝混乱动荡的时局,孔子感到无比困惑,他决定动身去周朝的国都洛阳,因为那里住着一个他最想见的人:李耳。后人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老子。

洛阳城外,微风徐徐,夕阳斜照。孔子和他仰慕已久的老子做了最后一次交谈。年轻的孔子向老子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理想,讲述着当下的时局,社会现状与他的焦虑,疑惑。孔子慷慨激昂,坦诚而热烈,表达着他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渴望。

老子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不置可否。

临别之时,老子终于打破了沉默:我听说富贵的人给别人财富,品德高尚的人送人以言行。我非富贵之人,只好充当一次品德高尚的人,送你几句话吧:聪明的人容易遭受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多才,远见卓识的人容易遭遇危机与困境,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身为子女,应当忘掉自己以父母为念;身为臣子,应当忘掉自己,为君主着想。

直到很多年后,孔子才领悟了老子这番话的真谛。

孔子和老子第一次相见(孔子与老子的见面)(3)

孔子出生那年,老子任职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守藏室之史是掌管国家各种典籍档案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在周朝以及周朝以前的时代,知识一直被权贵阶层垄断着,所有的学术典籍一律由王室集中管控,看书识字只限于权贵阶层,底层的老百姓是没有读书认字的路径与权利的。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几乎集合了当时全部的书籍,这是当时中国全部文化精髓。

孔子看着这些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的珍贵典籍,更增加了对周礼的崇尚之心。孔子是带着目的远赴洛阳来见老子的,他想向老子请教“礼”,想和老子探讨当下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期待自己坚持“周礼”的主张能获得老子的认同。

老子掌握着这个国家最核心的文化资源,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思考。老子对人生,自然,乃至宇宙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孔子而言,老子不仅是他尊敬的老者,更是一个博学广闻的智者。孔子讲述着他对周公时代的礼仪制度的向往,希望天下能恢复对礼仪制度的遵循,以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挽救礼崩乐坏的大分裂时代。他想把散落一地的礼制碎片一片一片地捡起来,重新还给世人。

然而,老子却将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称之为“道”,主张道法自然,主张人要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能妄为,不可强求,君王当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孔子的理念相差甚远,但面对老子,孔子始终谦恭有礼,他并不失望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认同,他来了,问了,说了,听了,再无遗憾。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碰撞,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安静地留在了那片阳光透过树梢洒满的林间。

孔子和老子第一次相见(孔子与老子的见面)(4)

道法自然

孔子在见老子之前,与见到老子之后,始终都没有放弃恢复周礼的理想。他决定一切从教化做起,孔子向世人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他打破历朝历代延续的传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他的私人学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杏坛”。自此,读书识字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无论出身富贵贫贱,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只要象征性地交一点学费,哪怕是一块肉,一升米,就可以来他的学校学习。

孔子的学校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后人称之为“六艺”。孔子要把曾经高贵于庙堂之上的“礼”传播到世间的每个角落。“礼”是孔子六门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科,“礼”代表着伦理,规范,秩序,是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纽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礼”是一个国家的运行标准,个人的行为准则,以“礼”为基础,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后来儒家思想的基石:“仁”,仁者爱人,仁是做人需要遵循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他让知识如清泉流水一样流动,孔子开启了民众最初的民智,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探寻人生的意义,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觉。

然而,孔子的教学随着鲁国的一场意外的政治政变而终止。欢迎关注,我们以后继续。

这里是知识大排档,关注我,给您带来更有趣的知识。

资料素材来源:纪录片《记录中国》,《中国通史》,《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和老子第一次相见(孔子与老子的见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