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阴阳观念,大概阴阳和谐、崇阳抑阴两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后代。崇阳抑阴这点可以理解成某种阳尊阴卑的取向。我们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古人结婚选择日子,经常要选择阴阳不将之日。术数之学中关于阴阳不将日的选择,计算上更为复杂,虽然如此,其基本思维或理念,其实只是来源于阴阳和谐的追求。
传统民俗中,结婚时,通常要选择阴阳不将之日。那么什么是阴阳不将之日呢?大概阴阳不将的意思是说阴阳没有冲突,很协调。那么什么日子才是协调的呢?这里涉及一个地支的神煞叫做“月厌”,讨厌的厌,简单的说,在一个式盘中,式盘类似于罗盘,其实大同小异,就是把天干地支排列成一圈,在这个盘上,每个月,月厌落到其中一个地支上面,而月厌通过盘中心对过去,有一个地支与它相对,这个地支我们直接称之为“厌对”。接着我们把月厌和厌对连成一条直线,可以把盘上的干支分成两个阵营。而两个阵营当中,各自有一部分的天干和地支。在这种选择日子的方法中,规定月厌之前的干支为阳,月厌之后的干支为阴。
接下来请大家注意这些干支搭配的四种可能。根据《天宝历》的说法,“厌前支干自相配者为阳将,厌后支干自相配者为阴将,厌后干配厌前支为阴阳俱将,厌前干配厌后支为阴阳不将也。”意思是说,如果厌前干支自己配合的是阳将;厌后干支自己配合的是阴将;厌后干配厌前支为阴阳俱将;而厌前干配厌后支是阴阳不将。换句话说,月厌前为阳,月厌后为阴,只有月厌前的天干加上月厌后的地支,才能称之为阴阳不将。这种组合的规律,其实是把月厌前的天干当作阳,月厌后的地支当作阴,阴阳配合,而且阳在前,阴在后。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阳尊阴卑和阴阳和谐的体现,因此才称之为阴阳不将,古人说“干为阳当居于前,支为阴当从其后,是夫唱妇随之理”,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至于“阴阳不将”的“将”是什么意思,大概指的是相互为敌吧。(案,“阴阳不将”之“将”字未见前人注解,揆其文意,当是逆乱为敌之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裴駰《集解》引臣瓒曰:“将,谓逆乱也。”)
在民俗中,通常结婚选择的日子要考虑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阴阳不将”,至于哪些日子是“阴阳不将”,其实也不用推算半天。我们整理了一下每个月阴阳不将的日子,置于文末。大家如果选择阴阳不将之日,核对核对,自然能够解决。“阴阳不将”所体现的传统《易》学思想中的阳尊阴卑、阴阳和谐的观念,是我们所应该留意之处。
有人要问,这个民俗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大概唐代以来,即已流行,现在我们选择日子,也经常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而有人可能要问,阴阳不将听起来其实挺不错的,若非婚事,可否使用呢?根据我们古代一本挑选日子非常重要的书《协纪辨方书》的说法:“阴阳不将者,乃堪舆家吉日,凡事可用,非仅施之嫁娶也。惟六月戊午为逐阵不可用。”这种说法认为,阴阳不将是好日子,嫁娶都可用,其他事情自然也可以用。只是六月戊午这天虽然也是阴阳不将,但却是“逐阵”之日,因此不可使用。那什么是“逐阵”呢?在式盘上,有两个神煞,一个是阳建,一个是阴建,简单的说,阳建顺时针运行,阴建逆时针运行。而阳建和阴建刚好在六月和十二月相遇之后,彼此分道扬镳,这种分道扬镳,就是所谓的逐阵。六月的戊午、丙午,十二月的壬子、戊子,这四天就是所谓的“逐阵”之日。因此哪怕六月戊午是阴阳不将,考虑到又是逐阵,还是不宜选来当作好日子。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选择日子,何其谨慎,一点点阴阳失调的场面都不允许出现,比如这种阴阳背道而驰的景象,由此观之,在古人选择日子的思想深处,其实深受着阴阳和谐观念的影响。
▲清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钦定协纪辨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中读 下载中读App,收听《周易》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