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国学,与你一起,品读万卷经典,博古言今,做更好的自己

孔子与老子,在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历史中,孔子与老子是最具代表意义和开拓性的两个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对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儒道两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与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是春秋末期,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许多文献和考古材料都证明,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拜见过老子。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流传千年的智慧(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1)

第一次见面

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的时候,他还在周王朝的图书馆里当过一名史官。

在这次见面中,孔子不仅学会了礼法相关,而且对孔子的领悟也最深,这就是“上善若水”的真谛。

临别之际,老子又向黄河一指,问道:「你怎麽就不能学水之德?」

孔子疑惑地问:「水德是什麽?」

老子说:「善的至高境界如水,能滋养一切,不求名利,处在世人所憎恨之处,则愈趋大道,此乃虚心之德。

江河,是万水之源,因其居于下游,故为百谷之王。世间最脆弱的,就是水,而水,可以刺穿最坚固的物体。

柔能克刚,以弱胜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看不清形状的物体,就能钻进去。从这一点来看,默默无闻的教育比什么都好。」

孔子明白了,说:「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世界上的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只有下面的水才是最重要的。

世人皆爱逍遥,唯有水深火热;世上的人都爱清洁,唯独水是不洁的。水势为世人所憎恨,无人可与之抗衡,此乃至善。」

老子又说:「若不与世人争斗,则无人可与之抗衡,此乃以水德为业。

水与道是最相近的,大道无处不在,水也是如此。水流避让,不会倒退,擅长利用地形的变化。

你看那一池清澈的湖水,看似清澈,实则深邃无比。虽然会有水分,但绝对不会干涸。

它默默的滋养着一切,而不需要任何的回报,这是一种善良的品质。

遇到圆形的障碍物,它会绕过去,遇到长方形的障碍物,就会掉头,遇到阻塞的地方,就会停下来,如果有什么东西裂开,就会汹涌而出,这就是水的信用。

它可以冲刷污垢,可以让陡峭的地形变得平坦,这就是水的力量。它以浮力承载,以清澈的面容,以坚定的毅力战胜一切阻碍,这便是水的力量。

它昼夜而人,贤人与智者皆精于择时,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如皓皓明月,静看世间风云变幻。

你不要过于张扬与骄傲。要不然,你还没有到,你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人还没有动,气势就已经先一步了,就像是一只行走在街上的猛虎。到时候,谁还会用你?」

孔子一听,顿时明白了。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流传千年的智慧(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2)

第二次见面

二人的第二次相见,是在老子不做官归乡苦县曲仁里的时候。

在这次会面中,他们谈论了“仁义”,但是,两人却没有达成共识。

老子认为,这是对人性的干扰,人要顺从自然。

老子说:「人生于世间,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所以,人的行动,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你看,天地有自然法则,有日月星辰,有秩序的循环,有动物有生命,有生命,有生命。

这不是人为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一种本能。

人是从宇宙中诞生的,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人的生、死、荣、辱,都要顺其自然。

顺乎自然,让人随心所欲,这才是人性的本质。所谓的仁慈和正义,最终会让他们和正义的距离越来越远。

你一心追求仁爱,想要达到人性,但最后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破坏了人性。」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流传千年的智慧(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3)

第三次见面

两人的第三次相见,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孔子已经声名远扬,而老子则隐居于世。

这一次,他们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天道。

对此,老子说:「阴阳之道,玄妙莫测,有眼不见,有耳不能闻,有口而不能传,非凡夫俗子之智所能及。

所以说,“成道”不是真的成了,而是体道。

如果你用眼睛、耳朵和语言来了解宇宙中的物质,你就不能理解“道”。

求道的要害是心中的觉知,若不能从心中领悟到“道”的真谛,那么,“道”就无法保存。

在他的心中,有了‘道’的存在,就必须要在现实中去验证,没有‘道’的存在,就无法顺利的走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圣人们虽然心中有了明悟,但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一个人只想着从外面学到一些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就连圣人都不会教他。」

博学多才并非就懂大道,正如善于辩论的人未必真的聪明。

圣人们早就抛弃了那些没用的知识和辩论,因此,成了圣人的人,永远都在感悟着自己的道。

道,深邃如海,巍峨如山,它是万物的主宰,是一切生灵的力量。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道”,所以不会缺少。

老子的三句话,把天道的奥秘都说了出来,让孔子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