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场中,分娩给奶牛带来的疼痛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牧场还没有意识到,镇痛与产量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事实上,缓解分娩疼痛不仅会改善动物福利,其对生产性能方面的提升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1)

分娩疼痛的产生

分娩是主动将胎儿排出体外的过程,代表特征为有规律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的子宫收缩。与之伴随的分娩疼痛被认为几乎是最严重的疼痛,根据产生机制可分为内脏性疼痛和躯体性疼痛(Labor & Maguire 2008)。动物与人类在分娩疼痛相关的解剖构造以及化学路径方面相似(Mainau & Manteca 2011),因此奶牛也会遭受分娩过程带来的疼痛。

分娩的疼痛程度与子宫收缩强度、时长、频率以及子宫颈扩张程度呈正相关性。除此之外,分娩的疼痛程度也取决于分娩难易程度(是否难产)。初产母牛的难产率显著高于经产母牛(Nix et al. 1998),由于缺少分娩经验,初产牛在分娩过程中体能损耗更大(Noakes et al. 2001)。

分娩疼痛的影响

母牛在妊娠最后1周的采食量会减少,这可能与胎儿占据母体腹腔体积较大有关,然而难产奶牛在产犊前48小时的采食量比顺产奶牛少2.6公斤,在产犊后的首次进食时间也更长(Proudfoot, Huzzey & von Keyserlingk 2009)。

就长期影响而言,难产会导致奶牛后续的产奶量下降,增加淘汰风险(Mee 2008),有研究表明难产会导致经产牛在泌乳高峰期的日产奶量下降2公斤(Atashi et al. 2012)。

为奶牛分娩镇痛能够提升产奶性能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给围产期奶牛使用镇痛药,为奶牛进行分娩镇痛,对于奶牛的产奶量存在长期的提升作用。在早期的部分相关研究中,虽然使用美洛昔康进行分娩镇痛,奶牛分娩后前30天内的产奶量没有显著提升,但在接下来的高峰期产奶量得到显著提升(Carpenter et al. 2016; Mainau et al. 2014)。

Swartz et al. (2018)研究发现在分娩前6至48小时使用美洛昔康进行镇痛的奶牛,在分娩后105天内的平均日产奶量增加了6.8公斤,其中乳脂、乳蛋白、乳糖的日增量分别为0.16、0.10、0.16公斤。根据Barragan(2020)等的研究,经产奶牛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口服乙酰水杨酸镇痛也可以显著提升泌乳期前60天的平均日产奶量。

产奶量的提升真的归功于镇痛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镇痛对奶牛分娩后疼痛症状的缓解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增加动物的采食欲望、提高奶牛正常趴卧时长、缓解疼痛对步态的影响、减缓乳房水肿等,而这些都与产奶量的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01 改善采食行为,提升能量水平

Newby(2014)等研究发现,在产后24小时内皮下注射1剂美洛昔康可以增加奶牛接下来24小时内的采食时长和采食频率。Stilwell, Schubert(2014)等人的研究表明分娩后6小时内使用卡洛芬可以促使更多的奶牛在分娩后6-10小时内出现采食行为。在分娩后3天内连续每天口服水杨酸钠,奶牛在泌乳期前120天的单次采食量出现增加趋势(P=0.10)。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采食行为的改善可能与镇痛缓解由疼痛引起的应激状态、改善奶牛能量代谢状况相关。分娩后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可以降低血清中触珠蛋白的浓度,减少系统性炎症的发生(Barragan et al. 2020; Pascottini et al. 2020),同时提升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而且,经过分娩镇痛的奶牛在泌乳期第50 ± 10天时具有更好的体况(Barragan et al. 2020)。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2)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3)

使用美洛昔康显著降低母牛在分娩后第11、12、13天血清中触珠蛋白的浓度(P=0.05,0.02,0.05,左上),在分娩后第11、12、13、14天血清中β-羟基丁酸的浓度(P=0.01,0.04,0.001,0.05,右上);在分娩后第11、12、13、14天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P=0.04,0.002,0.0003,0.007,左下);在分娩后第13天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P=0.04,右下)

系列结果表明,分娩镇痛对奶牛在之后泌乳期的肝功能与能量代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更好的能量状况与代谢平衡为奶牛在泌乳期产奶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02 改善躺卧行为,促进产量提升

躺卧姿势也可作为衡量奶牛疼痛程度与福利的重要方面。Gladden等人发现,无论助产状况如何,在分娩前3小时内肌肉注射镇痛药,奶牛在分娩后48小时内趴卧时间增长,侧卧时间减少(Gladden et al. 2021);而侧卧通常被认为是成年母牛在疼痛或不适时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卧姿,趴卧则是奶牛最常见的卧姿(Hudson, Whay & Huxley 2008)。

除此之外,有试验在肉牛剖腹产术前皮下注射美洛昔康进行镇痛,结果显著增加母牛在分娩后24小时内的躺卧频数与时长。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4)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5)

使用美洛昔康提升肉牛在剖腹产后3天内的躺卧时间(上)和24小时内的躺卧频次(下)

舒适的卧姿与躺卧时长的增加都有利于奶牛充分休息,并促进乳汁的生成,最终提升产奶量。

03 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步态行为

事实上,奶牛分娩疼痛最明显的行为体现之一就是分娩后的步态变化,后躯疼痛会致使母牛将更多的体重转移到前肢,而分娩镇痛能够有效缓解奶牛疼痛,让奶牛行走步态得以恢复。

Michael(2019)等在研究中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的奶牛,分娩后口服美洛昔康的奶牛后肢承重占比由46.3%增加至48.9%,且步幅由101.3厘米降至80.8厘米。

奶牛产奶量的计算(为奶牛分娩镇痛)(6)

美洛昔康显著减少奶牛在分娩后的步幅,*P≤0.05

还有研究推测,分娩后口服美洛昔康的奶牛步幅下降,不仅是受到后躯疼痛缓解的影响,也可能与乳房水肿的缓解相关,乳房出现炎症反应的奶牛会通过增加步幅来减少后肢与乳房之间的摩擦(Chapinal et al. 2013),而乳房炎症的消退也会让奶牛行走步幅相应的恢复,更与产奶量的恢复息息相关。

美洛昔康可作为奶牛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

目前,应用在奶牛的镇痛药可分为三大类:α2受体激动剂(如甲苯噻嗪),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美洛昔康)。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研究和应用于产犊相关疼痛最广泛的药物。

本文也列举多项研究表明其可以有效缓解因分娩给母牛带来的炎症与疼痛,改善奶牛健康与福利,进而对奶牛产奶量起到长效的提升作用。虽然也有研究担心由美洛昔康引起的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受阻会产生影响子宫收缩的负面效应,但结果表明,在分娩后1小时内注射美洛昔康并未增加奶牛出现胎衣不下的发病风险(Newby et al. 2014),此外,美洛昔康的使用也并未对奶牛分娩后子宫内菌群的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Pascottini et al. 2021)。

小结

总之,尽管疼痛干预措施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了解,但在围产期这个对于每个奶牛场来说都无比关键的阶段,为奶牛提供产后镇痛的必要性,无论是从奶牛福利角度还是经济利益角度,都是客观存在的!对牧场来说,增产是永恒的主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分娩带来的疼痛,能够提升奶牛福利水平,改善奶牛能量代谢状况,最终增加奶牛在群的产奶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