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历有闰年?2020年闰四月,那下次闰年是不是闰五月?
多久一次闰月?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亏盈周期为一月。
阳是”太阳”,阴是”太阴”即月亮,所以我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平均24等分为24节气,以阳历(公历)划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又分:上半月所在的十二个节气和下半月所在的十二个中气,它们相互交替,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以“立春”节开始,以“大寒”气结束,“节”和“气”交替周而复始。所以节气的定义是以地球的运行为准的,节气的日期都是固定的,上半月基本是5号前后,下半月20号前后。
太阳在春分(3月20号左右)、秋分(9月20号左右)直射赤道,夏至(6月20号左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12月20号左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我们北半球春分之后越来越热,秋分之后越来越冷。 每年的“立春”都是阳历(公历)的2月4或5日,这是固定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为什么都固定在每年阳历(公历)4月4或5号,而阴历(农历)时间每年却相差很多)。
地球绕太阳一周用时8766小时13分48秒(约365.25天),为1年;月亮一个盈亏周期为708小时44分2.8秒(约29.53天),为1月。
阳历(公历)和阴历(农历)的区别就在月上:阳历(公历)的一个月就是大致地将一年平均12等分;而阴历(农历)的一个月按一个月亮的盈亏周期来表示。所以公历每4年置一闰(闰月在2月份多1天)来补实际太阳数;农历则规定有“节”无“气”的那个农历月为闰月(在农历闰月中,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时)。
有农历闰月的年是13个农历月,13个“节”12个“气”,这一年将有两个“立春”节。 (2020年鼠年农历正月十一和十二月二十二,两个立春节气)。
公历只考虑了太阳周期而丝毫未考虑月亮周期;而我国的传统农历既考虑了太阳周期又考虑了月亮周期。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今年闰4月里只有一个芒种节气,没有中气)所以,闰月并非按照月份顺延。上次闰四月就是农历2012年,仅仅相隔8年。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即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所以,阳历(公历)闰月固定,基本每四年在2月份加一天。而农历为19年里7个闰年,具体月份不定。
下面是近年闰年表、节气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