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聊婚姻》谢谢关注本文。

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是在1949年10月1日。2020年是建国71周年,当我们在国庆节一起演唱《我的祖国》歌曲时,一定很想知道这首优美、开阔、充满着阳刚之气的歌曲背后的故事。在金秋十月让我们重温《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1)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我的祖国》是《上甘岭》电影的主题歌。这首歌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2)

《我的祖国》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首次播放后就红遍全国,一直流传至今,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3)

乔羽每次说起创作这首《我的祖国》时,都会引起他激动深情的回忆。1956年,导演沙蒙找到乔羽要其为《上甘岭》主题曲作词。在长影沙蒙导演告知乔羽《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因为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沙蒙请乔羽加快创作。乔羽原以为这部电影只是打仗一类的单一内容,在看过样片后,被感动了,他问导演沙蒙:“对歌词有什么要求?”沙导演说:“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而歌却能流传下来。”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4)

乔羽写好歌词交给沙蒙,沙导演反复看了十几分钟,一语不发,最后大声说了一句:“行,就它了!” 第二天,沙导拿着稿子又回来了,乔羽心想,这下坏了,肯定不行。沙蒙问他,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这不更有气势吗?乔羽听后对沙导说,用“万里长江”也可以,气势也大,长江虽长,但在全国仅此一条,没有见过长江的人很多。如果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远离长江的人们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对大多数人来说,“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这个词背后永远是记忆中家乡门前的那条河,一望无际的田野,辛勤劳作的亲人,而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一方百姓的喜怒哀乐。如果开头用“万里长江”,那么就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人,在长江边上住的人毕竟是少数啊。一句“我家就在岸上住”,既表达了对家乡的亲切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依恋。沙导演听后,连声说:“对,对,就‘一条大河’!就‘一条大河’!”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5)

拿到乔羽的歌词,作曲家刘炽非常满意。刘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散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这十首歌。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从中揣摩,体会这些歌曲奥秘,分析它们的旋律、情趣、节奏。最后,在《卢沟问答》的头两句中找到了灵感。刘炽把这头两句略加改动,又一气呵成了前五句歌词的曲谱,最后完成了这个恢宏壮丽气势磅礴的曲谱。

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我的祖国》。郭兰英试唱后,长影便选定她作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棚里进行的,郭兰英深情的演唱使在场的人眼里含着热泪。录制完成后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中国播放了这支歌,这时候,电影《上甘岭》还没有公开放映。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6)

1998年2月7日,《羊城晚报》在第8版以《一条大河波浪宽》为标题,介绍了《上甘岭》影片中那位志愿军女战士在坑道里给战士们唱歌的生活原型、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志愿者协会吴炯的动人故事。1950年,17岁的吴炯在四川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又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上甘岭战役中,她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食品,抢救伤病员……其中有位叫姚余达的战友,就是吴炯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

1955年,吴炯转业到天津工作。她把自己的原名吴祖福改成吴炯,把自己一系列立功受奖的荣誉悄悄地隐藏起来,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了40年。姚余达寻找救命恩人长达45年,直到他在1997年第7期《中华老年》杂志上看到一篇《上甘岭女卫生员的昨天和今天》的报道,才“顺藤摸瓜”找到了阔别将近半个世纪的救命恩人。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意义:我的祖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7)

《老牛聊婚姻》谢谢关注点赞。你的鼓励是对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