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我说的致良知(1)

不是良心,不是自然而然的天性

那致良知,最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阳明心学 | 良知啥意思(下)

致良知与禅宗的“悟境”

那么,最深的【良知】,或者说【良知】究竟的本意,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心学所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01、心学的文化出处

心学,可以看作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变异。而它的来源,又和北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密不可分。儒家的学说,在先秦时代,最为本色。经过秦朝的大一统,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变革,儒家学说也在汉朝被修正,继而成为朝廷推行的主流思想。此时的儒学,相较于先秦,已经产生了部分变异。而到了北宋,则产生了又一次的重大修正,和先秦时期的儒学相比,变异更甚。这其中的缘由,要谈到佛教。

佛教兴起逐步渗透和改变了中国的文舆体系- 图片来源:公众号《菩菩公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不信佛的儒生就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维护儒门,他们决心要批判佛教。但是,直接批佛的行为,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唐朝,却始终无法批倒佛教,学佛者反而越来越多。当然,要知道的是,中国的学佛者,很多人都不排斥儒家,甚至很多本来就是儒生、士大夫。他们学佛,并非是学一家,弃一家,而是在学佛后,把儒家看做是比较基础的内容,把佛教当做是高阶的精神追求,即相当于是把儒家当小学,把佛教当大学。一个人当然会从小学读起,但如果想接受完整的教育,那就要一直读到大学。但就是这样的儒佛兼学,也引起很多儒门人士的不满和担忧,他们不甘心儒家被贬低。所以,宋儒们在前辈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批佛方式:【就是学习和借鉴佛教的一些思想,用之武装儒门,加深儒家思想的厚度,然后再来与佛教抗衡,对其进行批驳。】而当时佛门最盛行的禅宗思想,因为其灵活简易、宗教痕迹不明显,又因为是儒门士大夫们普遍会学习了解的,所以成为宋儒们学习借鉴的最好内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宋的理学大家们,就已经开始大量借鉴禅宗思想来武装儒门。到了南宋,朱熹、陆象山等人,受禅宗影响更深,朱熹更是在赶考时还不忘带一本《大慧宗杲语录》(大慧宗杲是南宋第一大禅师),而后来,朱熹也成了批佛最为得力的理学家。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我说的致良知(2)

到了明朝,朱熹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被朝廷列为标准答案,作为读书人的王阳明当然承袭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但是,他天性聪颖,对于朱熹的很多东西,并非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而是会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大学》中【格物】的这个概念,王阳明就结合亲身经历,提出了和朱熹完全不同,但更加合乎逻辑的解释(具体可见本号之前那篇文章)。同时,王阳明也广泛涉猎佛道两家的思想,但最终还是回归于儒,在朱熹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心学”。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我说的致良知(3)

阳明Sir曰:“没事不要格竹子,因为坑爹。”

所谓“心学”,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加上佛门的禅宗思想】。只是,阳明先生对于禅宗的体悟更深,更是直接提出【致良知】这一概念,可以说完全以儒家的词汇,诠释了禅宗的悟境。

所以,【良知】的最深含义,其实,就是禅宗的一种悟境,和善心恶心,并没什么关系。

02、心学与禅宗

要证明这点,其实也不难,还是看阳明先生自己在《传习录》中的论述: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是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传习录》

了解禅宗的朋友应该知道,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在逃亡途中,指示追赶而来的惠明法师开悟的公案,惠明经此指点,大彻大悟,也放弃了追回五祖衣钵的念头,成为了六祖最早的一个弟子。阳明先生这样讲,就等于承认了【良知】就是禅宗的悟境,清晰明了,不容置疑。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我说的致良知(4)

- 六祖慧能:禅宗界“扛霸子” -

至此,我们已经论证清楚,所谓【良知】,最深的含义,就是禅宗的悟境,这和宋明时期儒生们的修学背景有关。而心学,其实也就是儒门和禅宗结合的产物。这种【良知】,无关乎道德,哪怕再坏的人都有,所以这也是阳明先生说良知是“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的原因。

要说阳明心学中关乎道德的,那是四句教中的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见,【格物】,就是断恶修善,这才是关乎道德的。当今天下,很多人把【良知】当成道德,实在是不了解阳明心学真正的关要,仅仅是望文生义,得了个最浅层的解释而已。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这种悟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般人又该如何去体悟呢?

03、心学的悟境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很抱歉,禅宗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千圣都不传,我一个凡夫俗子,如何能说?不过,好在有《传习录》在,我们还是可以看看阳明先生,如何来阐述的: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辩,更有何善何恶可思?”

“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

————《传习录》

类似的话,《传习录》中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看。但若真要明白,恐怕还是要从“为善去恶是格物”下手做起。

其实呢,讲了这么多,回头去看看本文最初引用的孟子老人家的那句话,“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也就是那么回事吗?

简单总结,良知,由浅而深,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1、善良的心(是指需要通过教育、引发甚至斗争而产生的)。

2、自然而然、不假造作、天生本具的善心。

3、禅宗的悟境,与善恶无关。

实在还想问的,禅宗悟境到底是啥?那么,献上几年前在日本京都醍醐寺暂住时所作的五言绝句一首,诸君自看去:

鸟鸣醒山居,轻烟沁草庐。淡竹檐下默,一步一醍醐。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我说的致良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