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党”注意!

长时间沉迷玩手机

不仅伤眼、伤手、伤脖子……

还可能要命!

最近

青岛一位14岁女孩

因为不眠不休玩手机81个小时

突发昏迷险些猝死

所幸她正好在医院被紧急抢救回来

14岁“手机瘾”女孩

在医院陪床期间突然昏迷倒地

青岛14岁女孩欣欣,寒假在家一直捧着手机不撒手,甚至经常半夜三更起来玩手机。

当时,欣欣的奶奶因为生病,在即墨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欣欣父母就想让她去医院给生病的奶奶陪床。欣欣来到医院后,并没有因为要陪床而控制住“手机瘾”,反而因为父母看不见,玩得更加痴迷了。

1月30日晚上,正值医生胡萍萍和护士董晶搭班。医院心内科20床的老人已经到了临终阶段,依靠仪器维持生命,家属希望医生和护士能够在病房里多看护一会儿。加上科里其他病人很多,二人已经忙碌了一夜,非常疲惫。

到了31日早上6点多,两个人正在20床老人的房间里,忽然听到走廊里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紧接着就有人往护士站方向跑去,大声吆喝“大夫,大夫!”

听到有人呼喊,董晶赶紧从病房出来,一眼看到走廊尽头欣欣奶奶的34床发生状况,就赶紧跑了过去。紧接着,胡萍萍也赶到了。一进病房,俩人就看到陪床的欣欣仰面躺在地板上,陷入昏迷之中。

“她刚一起身就一头栽地上了,我也够不着,也扶不动她,大夫你快看看她怎么了?”一旁的老人连忙呼救。

山东14岁小伙(山东14岁女孩一头栽倒)(1)

事发时医院场景

与死神赛跑

医护人员紧急抢救

由于房间比较小,2张病床加上2张陪护凳,过道里只剩下1米左右的狭窄距离。欣欣高大壮硕,躺在地板上不能移动,留出的空隙很窄。

胡萍萍身材瘦小,先将老人从病床上挪开,紧接着跪在地板上给欣欣做检查。大声呼叫,欣欣没有反应;伸手触摸她的颈动脉搏动,摸不到;查看呼吸也没有呼吸了。

一旁的董晶和其他人拿来了除颤仪,打开开关,除颤板显示女孩处于“室颤”状态,心室纤维性颤动,根本不足以产生心脏搏动。必须立即电除颤!

“充电,闪开!”随着胡萍萍的一声令下,除颤成功做完了。

胡萍萍继续给欣欣做心肺复苏,董晶给她开通静脉通路。欣欣是昏迷状态,血管细瘪,非常难找。董晶跪在地上,抱着她的脚反复查找血管,屏气凝神,终于一针穿刺成功,并赶紧注射了副肾素。

最终,随着胡萍萍又一次吃力地按压后,女孩慢慢睁开了眼睛,手脚也随之开始乱动。

董晶爬起来给女孩测血压,150/90mmHg,虽然有点高,但对此刻的医护人员而言,这是最好的消息。再看除颤仪上显示的波形:窦性心律。这意味着复苏成功,欣欣被抢救回来了。

长时间的紧张抢救,加上欣欣醒来后身体不舒服,配合度不高,胡萍萍和董晶已经汗湿全身,身上也被挣扎的欣欣踢红了一片。

庆幸的是,在胡萍萍的提醒下,欣欣的家长带她到急诊做了全面检查,确定身体没有异常。

连续玩手机81小时酿祸

医生提醒

事后了解,给奶奶陪床的欣欣,整整玩了81个小时手机没合眼,最终发生意外险些猝死。经历了这次事件,欣欣也下定决心改掉痴迷手机的习惯。

2月8日上午,欣欣的父母专门赶到医院感谢抢救欣欣的医护人员。要不是她们紧急施救,欣欣可能凶多吉少。

山东14岁小伙(山东14岁女孩一头栽倒)(2)

欣欣家属对值班医生胡萍萍连连感谢

胡萍萍介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痴迷手机,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如:手机眼(视疲劳、近视)、手机脖(颈椎病)、手机手(长时间用小指托着手机,手指变形、腱鞘炎)、幻听症等。如果长时间不休息,对身体的伤害更大。

胡萍萍提醒,心源性猝死属于危急重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

猝死症状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等。

猝死症状出现后的最佳急救时间,是立即就地抢救,最好在5分钟以内,超过5分钟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如果患者在家中出现猝死症状,家人首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及当下环境是否安全,应积极进行生命征检查,比如心跳、呼吸、意识等。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将患者放在地板上进行不间断的心肺复苏,直到医务人员到来。如附近有AED,则使用AED急救。

来源: 山东省委政法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