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10时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哈工大航天工程史(出差三人组凯旋)(1)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实现了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等多个“首次”,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成功与喜悦的背后,也镌刻了哈工大人接续助力中国航天的又一个印记。

哈工大航天工程史(出差三人组凯旋)(2)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由哈工大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的、航天员在完成出舱任务时安装的机械臂悬挂装置和部分转接件,实现双臂间电气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机械臂悬挂装置带有巧妙的抱爪结构,能够根据指令自动捕获、锁紧或释放转接件,为转接件舱外长期驻留提供保障。

哈工大航天工程史(出差三人组凯旋)(3)

机械臂操作演示

在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哈工大多项技术和成果有力支撑飞行任务。该校材料学院武高辉教授团队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级铝基碳化硅(SiC/Al)复合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反光镜径厚比的极限,保障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顺利进行。材料学院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一院组成合作团队,成功研制出整体结构复杂异形氧气输送管件,为保障航天员长时间出舱活动期间的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大航天工程史(出差三人组凯旋)(4)

空间站交会对接模拟图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攻克了空间对接机构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难题,并研制了离子注入与沉积工业化装备,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

哈工大航天工程史(出差三人组凯旋)(5)

天和核心舱机械臂零重力装配及试验系统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团队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工大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创新群体王亚明教授课题组、苑世剑教授团队和航天一院合作攻关,分别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统耐磨动密封涂层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和整体五通件两项技术成果,冯吉才教授团队张秉刚教授课题组协同航天六院研制的铜钢电子束焊接技术,机电学院姜洪源教授团队研制的金属橡胶阻尼环等成果,成功应用在搭载天舟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持续输送物资。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健康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并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之年,后续将依次发射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6艘航天器,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将同时停靠在空间站,实现6名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哈工大将勇担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以严格的“规格”和到家的“功夫”续写太空传奇。

来源:龙头新闻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