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2016年的最后一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英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英才(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英才

今天是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2016年的最后一天。

今天接到两个信息,很普通的两个信息: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微信是哥们发来的,替读五年级姑娘求一道习题答案;电话是同事打来的,辞职,全家移民美国。

先说第一个,哥们发来的习题求助微信。

习题原题如下:“王师傅的月工资为3000元,按照国家新税法规定,超过1600元的部分应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求王师傅每月实际工资收入?”

看完这题后我就纳闷了,这究竟是税法题、还是数学题?我甚至一度怀疑这不是小学5年级的题。

从第一印象上看,这应该是一道税法题,但即使作为税法题去思考也会发现该题漏洞百出、错误连连(没有速算扣除数、对应的5%的税率不正确),再联想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学税法,所以最后确定只能是一道数学题了。

但作为一道数学题,我转换了又转换思路,同时累死了N多脑细胞,最后终于解决了,可结果却是错的,连个边都没沾上,顿时脸红加脖子粗,有点无地自容啊。

为了验证我的“错误”,我让家里有孩子的同事按照孩子的思维方式又计算了一遍,结果依然“错误如我”,哥们及一大帮同事彻底懵圈了,是我们out了还是数学定律发生变化了?

我到现在还纳闷出这题的“教育专家们”的意图是什么?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是考察学生家长的“纠错能力”,也不排除是锻炼自己的忽悠能力?

当然了,也许这题本身就是简单的相减相乘,是我们大人们的想法太复杂了,结果把一个“简单的”习题“复杂化”了。

既然如此,何必非得把“复杂的”家长们“牵扯”进来呢?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这样培养的吗?(我绝没有替家长推卸“教育责任”的意思,更没有否定“校家联动”模式)

第二个消息,同事辞职全家移民。

同事毕业于国内的一所211重点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CPA、律师,老婆是读研期间的校友,目前就职业一家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家庭收入早于常人步入小康水平。该同事最近两三年一直在准备移民,终于在今年———2016年的最后一天义无反顾地奔赴了大洋彼岸。

为什么呢?我们的和谐社会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啊---

同事全家移民不是为了雾霾、不是为了高薪酬、不是为了继续深造,更不是为了所谓的“民主自由”,究其原因就一个———为了孩子。

该同事的儿子很“淘气”,在幼儿园里向打扫的干干净净的马桶里滴墨水、在家里的把老爹刚给买的电动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在商场里和他老爹“捉迷藏”以至于连他老爹老妈都给“藏”丢了,甚至还“谋划”着用床单被罩做成降落伞从30楼跳伞---。

如此“淘气”的孩子可“苦”了同事及同事老婆,同事及同事老婆三天两头地被老师叫过去“开小灶”,所以从幼儿园到小学,同事及同事老婆最熟悉的电话号码就是儿子老师的电话号码,最恐怖的事就是接老师的电话了。

同事及同事老婆一度怀疑儿子患有“多动症”,于是乎儿童医院就成了孩子的“试验场”。

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多动症”是没发现,但智商是个大问题———130(正常成年人的智商大概是90—110左右),而且还有继续成长的可能。

同事及同事的老婆不相信这个结果,带着儿子先是北京,再是上海,各大儿童医院继续“试验”,结果都一样———智商130,而且还有继续成长的可能。

孩子往马桶里滴墨水是为了测试马桶是不是漏水、拆电动玩具是为了从电动玩具卸下电机帮爸爸修电动剃须刀、和老爹在商场“捉迷藏”是为了考验一下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不要他了、用床单做降落伞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英雄梦”(小时候谁没有过英雄梦呢?)

同事及同事老婆不知道该喜欢呢还是该忧呢?

虽然儿子智商很高,但儿子的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绝对是中等偏下,从幼儿园到小学成绩一直“发挥”很稳定———中等偏下。

同事及同事老婆又着急上火了一阵子,经过一系列的向教育专家和医学专家救助后决定换个环境,于是乎同事老婆带着儿子休学一年,游学美利坚合众国。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个“问题少年”居然很快“叛逃”与西方教育体系,一年的时间里门门功课都是A,“问题儿童”转变为“优秀学生”(美国的功课不全是在课堂上,好多功课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天知道———

经过这一年的“试验期”,同事及同事老婆毅然决然地决定全家移民。

尚未为人父,故不曾体会为人父的养育之苦,但曾经“厮混”与教育界一些年月,“问题少年”与“优秀学生”都曾“见识”过。

“问题少年”不曾都有问题,“优秀学生”也不是一直优秀,毕业后融入社会发现很多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很多在校时的“问题少年”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如鱼得水,而部分“优秀学生”却显得对现实“格格不入”,甚至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我并没有否定教育的意思,相反我一直很重视并感恩于“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教育只重视“教”而忽略了“育”。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受业”即是今天的“教”,而“传道解惑”即为今天的“育”,老师的三大职责现在的“师者”仅仅“继承”了“受业”,而忽视了“传道解惑”。

古代师者尚且“传道受业解惑”,难道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物资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里的老师就不能“传道受业解惑”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辛勤工作的“园丁”当然知道既要“受业”更要“传道解惑”,但冰冷的现实只能让老师们将“传道解惑”搁置一旁,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其一、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及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否决了“传道解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那还有“百年的功夫”树人?再说了现在的学生都是教育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甚至连工业产品都不如,因为真正的工业产品有残次品的还可以“回厂返修”,而我们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学生却没有“返修”的机会。

其二、尊师重教的传统在逐渐丧失,社会给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义务却保留了其教书育人的权利,特殊时期的政策造成了一大批“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里爷爷奶奶宠着、姥爷姥爷惯着、爸爸妈妈敬着,到学校里老师们必须让着、供着、哄着,如对“小皇帝”、“小公主”们稍有“过激”教育方式,那就麻烦大了,“爱子心切”的家长饶不了老师、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的记者饶不了老师、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络暴民们更饶不了老师,这时候的“师道尊严”全扔垃圾筐里去了。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国人的思想大多很“极端”,非“左”即“右”,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一股脑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扔给了学校,可不曾知“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更有某些家长本身就“缺教少育”,这样的家长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真正“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仅仅“授业”的老师不是“师者”,充其量是个“伪师者”。古人尚且推崇“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难道今人就只会“委曲求全”,做一个只会“授业”的“伪师者”吗?还我“师者”本色,还我“教育”真面目。

“师者”不仅仅“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不仅仅有“教”,更重要的是还有“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