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全面核大战的事件,至今提及都让人心有余悸。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却利用这次事件成功发起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维持了中印边境数十年的和平局面,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古巴导弹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对印自卫反击战”。通过此文,我们不仅要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而且还要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和平局面。

为了杜绝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文只发表于“百家号”、“企鹅号”和“头条号”这三个平台,其余任何平台或者账号皆属于剽窃行为。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崛起,更为了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标,开始推行起“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在此背景下,已经下野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赴美访问,在位于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

铁幕演说

丘吉尔这段极具煽动力的演讲,正式开启了东西方世界的冷战格局,史称为“铁幕演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道扬镳,爆发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直接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世界形势。

在对抗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虽然没有爆发直接战争,但数次都已经到了即将开战的边缘。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当属“古巴导弹危机”,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3)

古巴位置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地区,是处在北美洲与南美洲交汇点的群岛国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都十分的重要。尤其是,它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的最近距离只有90海里,称得上真正的近邻。作为美国总统,杰斐逊还曾经厚颜无耻地表示:

我常把古巴看作是能纳入我们各联合邦的一个添加物。

1492年,著名航海家和冒险家哥伦布远涉重洋,在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古巴。不久,贪婪的欧洲殖民者们闻讯而至,利用自己的坚船利炮“撒尿圈地”,将这里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全球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古巴也开始向作威作福的西班牙人宣战。不过,趁着局势混乱,早就虎视眈眈的美国人也插了进来,他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以“支持古巴”为幌子,打响了狗咬狗式的“美西战争”。据当时的《纽约先驱报》这样评价:

所有人都欢迎战争,借以摆脱担忧。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

美西战争

赶跑西班牙人后,美国人以救世主的身份留在了古巴,还通过“普拉特修正案”成为了新的宗主国。从此以后,古巴虽然在形式上取得了独立,但却由西班牙的小弟变成了美国的小弟,继续被殖民的处境没有丝毫改变。

巴蒂斯塔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推行更加独裁和反动的统治,遭到了古巴民众日益强烈的反抗。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最终推翻了独裁政府,建立起了新的政权。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5)

卡斯特罗

作为亲美的傀儡政权,巴蒂斯塔长期以来始终唯美国马首是瞻,尽心竭力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因此,为了不过分刺激美国,卡斯特罗的新政权尽量不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甚至还主动进行示好。

眼见卡斯特罗抛来了橄榄枝,美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还以为他会成为自己新的代理人。因此,华盛顿方面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迅速承认了古巴新政权,还准备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稳固自己的“后院”。

随着政权逐渐稳定,卡斯特罗开始推行独立的经济政策,不仅直接废除了存在已久的大庄园制度,而且还大力限制美国的既得利益。除了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他还在军事领域开刀,宣布美军占据关塔那摩湾是非法行为,要求尽快归还。

直到此时,美国人终于意识到后院已经起火,为了不引起整个拉美地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决心采取反制措施敲打古巴。经过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美国首先实施了石油和钢铁的禁运,希望能逼迫卡斯特罗向自己妥协。

面对美国的制裁,向来豪横的卡斯特罗也没有太多隐忍,索性将对方兴建在境内的全部石油公司和炼油厂都收归国有,相当于“直接没收了作案工具”。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的硬杠开始了。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6)

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

当时,全球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大背景,既然与美国已经撕破脸,古巴就义无反顾地倒向了苏联。对此,赫鲁晓夫自然笑逐颜开,立即张开臂膀热烈欢迎,从此增添一位盟友,而且还是在美国人的“后院”。

眼见古巴和苏联开始眉来眼去,美国终于不淡定了。很明显,如果再不采取强硬手段,自家后院势必会长出“杂草”,未来定然后患无穷,而鼓吹多年的“门罗主义”也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笑话。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示中情局率先行动,迅速制定了应对古巴的一系列“秘密方案”。其中,除了常规的文化渗透和经济打压,还准备扶持古巴国内的反对派进行军事颠覆,甚至不惜暗杀卡斯特罗。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7)

肯尼迪和尼克松

1960年,肯尼迪击败尼克松成功当选下届总统,仅剩下几个月任期的艾森豪威尔自然进入到“坡脚状态”,“秘密方案”推行起来变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尚未拔出,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实在无力再对古巴采取大的行动。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8)

艾森豪威尔

在艾森豪威尔的授权下,中情局局长杜勒斯提出了一项更大胆、更直接的方案,准备组织和训练数千人的雇佣兵武装登陆古巴,公开扶持卡斯特罗的反对者们掌权。这个建议,立即就得到了当选总统肯尼迪的支持,他迫切需要通过强力行动回击民众对自己“软弱”的质疑。

于是,美国中情局招募了一千多名雇佣兵,集中在秘密的军事基地内进行突击训练,统一由古巴反对派将领佩雷斯·圣罗曼指挥。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美国军方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器械和人员支持。看来,他们一直都有颠覆别国政权和干涉别国内政的传统。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随即开始了自己事必躬亲和略显急躁的工作作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他竟然连续发布了多达32项政府咨文和建议法案,签署了22项的行政命令,一位参议员就这样形象地表示过:

与总统会面后,我必须一溜烟上车并风驰电掣般驶回国会,只有这样才能抢先一步在他对你的汇报做出评论前到达国会。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9)

肯尼迪

对于古巴,肯尼迪也延续了自己的风格,很快就正式批准了中情局的“猪湾登陆计划”。美国准备将这些雇佣兵送上古巴的领土,由他们站稳脚跟并且建立起临时政府,最终消灭或取代卡斯特罗的现政权。

1961年4月15日凌晨,涂装古巴反对派标志的美国B-26轰炸机悄悄起飞,直接空袭了位于哈瓦那附近的三处空军基地,就此拉开了“猪湾登陆计划”的序幕。殊不知,一场闹剧正在上演,小丑就是自作聪明的美国人。

由于事发突然,卡斯特罗政权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为数不多的防空力量也遭到了重创。于是,1500名雇佣兵在M41轻型坦克的引导下从猪湾成功登陆,行动进展得异常顺利,似乎即将迎来一场胜利。

不过,美国和古巴反对派们显然低估了卡斯特罗的实力,他凭借革命卫队立即展开地面清剿。比起正规部队来,仅仅被突击训练过几个月的雇佣兵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变得狼狈不堪。

美国海军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一直都在附近海域进行徘徊,看到情势不妙已经做好了直接武装干涉的准备。不过,面对赫鲁晓夫的强硬表态,肯尼迪还是没敢直接下令开火,只能眼睁睁看着“猪湾登陆计划”失败。

这次丢人败兴的猪湾登陆,不仅使得美国信誉大损,使得肯尼迪陷入窘境,而且更加坚定了卡斯特罗“亲苏反美”的决心。可以说,这次军事行动直接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0)

虽然美国是率先发明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但苏联却是第一个把氢弹武器化的国家,极为看重核威慑力。只不过,由于经济方面的劣势,它才在两国的军备竞赛中长期处于守势地位。

1959年,美国不顾苏联的坚决反对,执意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如果再加上部署在联邦德国的导弹基地和轰炸机基地,苏联所有的工业中心都处在了对方的核打击范围之内。很显然,双方的天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斜。

1960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虽然亲自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还不顾国际礼节脱掉鞋子大力敲击桌子阻挠发言,引发了“脱鞋敲桌事件”。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是在虚张声势,借以表达对美苏争霸失衡的不满情绪罢了。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1)

赫鲁晓夫

为了扳回战略的劣势,赫鲁晓夫不顾国内担忧,执意决定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在他看来,这将会是一次最迅速、最有力的反击,将会对美国造成巨大威胁。由于美国和古巴实在太近了,近到来不及做出反应,只需要安置60枚导弹就能突破各种预警系统和防空力量,攻击美国本土的目标。

在赫鲁晓夫的积极推动下,苏联开始通过民用船只进行运输,将数十枚携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分批分次运到了古巴。同时,安排数千名军事技术人员秘密前往,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勘探工作,甚至有大部分导弹已经完成部署。

1962年8月,美国通过苏联总参谋部上校潘可夫斯基的情报,终于得知苏、古两国正在进行秘密军事合作,立即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不过,对于美国的指控,苏联立即予以驳回并且矢口否认。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2)

为了证实情报的准确性,美国大批次派出U—2侦察机前往古巴上空,终于发现了多处正在建设中的导弹基地。而且,这些导弹都属于中程弹道导弹,完全能够覆盖自己的本土范围。

面对高空侦查照片,苏联政府无法继续抵赖,只得默认了这起事件。不过,赫鲁晓夫依然嘴硬,并不承认安置中程弹道导弹是为了针对美国,只承认根据苏、古两国的协议进行军事合作。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3)

美国总统肯尼迪非常恼火,当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开此事,而且宣布对古巴实施全面的封锁。同时,他还向赫鲁晓夫喊话,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立即撤走所有导弹,否则将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是核大战。

肯尼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紧急召开的国家安全会议上宣布进入一级戒备,下令全国进行防核袭击的演习,还命令68个携带有氢弹的空军中队全天候待命。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4)

显然,核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整个世界都变得危在旦夕。据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七年后出版的《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一书记载:

当时,总统甚至已把手伸向了核按钮,下令2858枚核弹随时准备发射。

罗伯特·肯尼迪在紧急召见苏联大使时,明确透露出美国的最后期限为10月29日。届时,如果赫鲁晓夫不妥协,那么美军一定会开打,甚至不等总统最后下令。

与此同时,苏军也已开始进行积极备战,除了绝大部分导弹做好发射准备外,大量的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都迅速驶往出事海域。甚至于,B-59号潜艇已经被提前授权,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可以自行发射核鱼雷进行攻击。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5)

在此真正属于千钧一发的时刻,还是赫鲁晓夫先妥协了。他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拖沓、杂乱无章而漫无边际”的信,不仅承认在古巴部署了核武器,而且还同意全部撤走。

不过,就在肯尼迪准备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际,苏联方面居然又传来第二条信息:

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您所称为的进攻性武器,而你们也应该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

对于赫鲁晓夫的这一提议,肯尼迪总统显然是动心了。不过,面对军方强硬派的反对,面对国内鹰派势力的反对,白宫只得拒绝了对方,只表示会在事后予以考虑。他在回信中这样表示:

目前首要工作在古巴,如果任由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因欧洲和世界的其它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严重危害到世界和平。

面对美国的强硬,赫鲁晓夫显然退缩了,被迫答应拆除并且运回所有在古巴的导弹。不过,为了挽回一些颜面,他要求肯尼迪答应一项先决条件,那就是美国默认古巴作为亲苏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不再图谋任何形式的军事政变和武装占领。

1962年11月20日,在美国军方的严密监视下,苏联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悉数撤走。之后,美军才解除了在加勒比海的军事封锁,这场震惊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至此算是结束了。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6)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危机期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所谓的“带头大哥”都表现得非常豪横,谁也不愿意在世界各国面前丢脸。不过,无论肯尼迪还是赫鲁晓夫,都是在装腔作势,都是毛主席口中的那只“纸老虎”,谁也不敢按下核按钮。

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苏联和美国都吹嘘是自己占了上风,将对方逼得灰头土脸。事实上,无论肯尼迪,无论赫鲁晓夫,谁都不是这场冲突的胜利者,因为最大的胜利者或许是中国,是毛主席。

当时,中苏关系开始逐渐恶化,而中美关系尚未真正复苏,我国正处于内政和外交都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接壤的印度开始蠢蠢欲动,通过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而获得贪欲,不断在我边境地区制造摩擦。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7)

尼赫鲁

印度总理尼赫鲁开始幻想,获取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后,中国势必不敢对自己动手。因此,他将目标对准了藏南地区,希望通过步步蚕食后据为己有。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8)

毛主席早已看穿了印度的鬼魅伎俩,本着两国长远利益考虑,他历来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1959年4月,伟人专门就中印问题发表了谈话:

中印一直友好,最近的吵架只是小插曲,不值得两国人民和政府当局大惊小怪。

不过,面对毛主席的宽宏大量,印度的尼赫鲁却有些得寸进尺,变得更加忘乎所以。误以为中国惧怕自己,误以为中国惧怕自己背后的美苏两国,中印边境摩擦越来越频繁了。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

无奈之下,毛主席最终决定“以打促和”,通过一场有限的自卫反击战来教训印度的挑衅。1962年10月18日,就在美国和苏联在加勒比海地区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我国政府做出决策:

在中印关系上,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目的就是不想打仗。但是,印度现在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要打,那我们只能奉陪到底。不过,这一仗的目的仅仅是警告,千万不要恋战!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0)

1962年10月20日,中国陆军从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出击,在没有空军协助的情况下就击溃了印度的30万大军。甚至于,我军凌厉攻势一度延伸到了距离其首都新德里只有区区几十公里处,吓得尼赫鲁政府在慌乱之下准备迁都,以避我军的锋芒。

毛主席在战前就确定了这场自卫反击战的规模,我军在取得既定目标后主动撤军,打赢了这场漂亮的“军事政治仗”。为了表明自己和平的诚意,不仅将缴获的武器和物资都悉数奉还,而且还将所有的俘虏都悉数释放。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1)

客观讲,中国当时的国力和军力都不够强大,如果没有“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苏联势必会积极支持印度。毛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瞅准了美苏缠斗之际出手,成功打出了几十年的边界和平局面,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1968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2)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没有胜利者。如果有,也不是美国或者苏联,而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文史不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