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757年)三月,长安城又迎来一个春天。

这个春天里没有春意盎然、英红柳绿的诗意,没有赶考的白衣试子吟诗作赋,街上也没有摩肩接踵的行人,只有一片萧条,正如杜甫诗里所写的那样:城春草木深。那年的长安城里寻觅不到一丝大唐荣耀的气象。

先一年前的六月安史叛军攻进了长安,抢掠焚城,繁华壮丽的长安城化为了一片废墟,到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一场浩劫,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那些后世如星辰一般璀璨的大诗人们都在这场浩劫中受尽了蹂躏。

杜甫被虏进了长安,王维屈于淫威做了伪官,李白跟着永王李璘造了肃宗的反,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给杀了……高适却乘着战乱的机会扶摇直上,而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却没那么幸运。

与高适不同,岑参真的在军队任职到过边塞。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岑参就在遥远的北庭都护府,可以说因此“躲过”了一次长安城的浩劫。

长安城是整个唐帝国的中心,它是富贵、荣耀的象征,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将全世界怀揣梦想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西域的胡商、日本的使者,还有本国渴求功名的试子,岑参与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在长安城赢得一个显赫的官职,也可以对得起那些显赫一时的家族前辈了。

岑参出生在一个声名显赫的官宦之家,家族先后出过3位宰相,但到了岑参这一代那些显赫的荣耀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了。年轻时候的岑参也是那些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们中间的一员,游历、干谒。但他不是诗画双绝的王维,也不是谪仙人李白,长安城里从未流传过关于他的传说。30岁那年,岑参凭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右内率府曹参军。

低级官吏,每天只有繁重而重复的工作,不可能有重大建树的机会。

岑参需要改变一下向着成功进发的路线,按资排辈路上的人太多了,不知何时何月才能轮到自己。当时的唐帝国对外征战不断,统治者们用胜利不断点缀着帝国荣耀的繁华,从上到下激荡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奔赴疆场,于金戈铁马之间建立军功也是不少成功的一条“捷径”,甚至文人从戎也一度成为一种习尚。

天宝八载(749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回京述职,玄宗很高兴,给了不少赏赐。对于玄宗和高仙芝来说,这不过是历次例行公务之一罢了,而对岑参来说,这一年拉开了他边塞生活的序幕。此次回京的高仙芝,招聘岑参做自己的幕府。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毫不迟疑地抓住了这支向他递出来的橄榄枝。

高仙芝是安西节度使,统辖着四个边疆军镇:碎叶(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喀什),防备着吐蕃侵犯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着周边的小国扩张,战事不断。远离长安的边塞绝对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岑参没多想就答应了高仙芝做他的掌书记,打马出塞,迎着塞外的风沙朝着远方的功业驰去。

边疆绮丽的风光让岑参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但没有给他带来渴求的功业。

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率军远征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在怛罗斯遇上了阿拉伯联军,双方血战五天,唐军渐渐取得了优势。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像以往每次的战争一样唐军总会取得胜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唐军的盟友葛逻禄士兵临阵倒戈,与阿拉伯联军一起将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唐大败,高仙芝好不容易才逃回都护府治所。

这次浴血奋战的战斗岑参没有决策参加,他像往常一样负责在大后方统筹粮草物资,但是失败的后果却要他一起承担。高仙芝这个战败的将领自然是不能再统兵了,岑参也被召回了长安,朝廷给他安排了个大理评事的清闲官职。

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秋天,长安城没有比往年更萧条一些,但多了几个更愁苦的失意人。岑参、高适、薛据、杜甫等几个后世人记忆中照亮大唐夜空的人正困顿潦倒的在长安城里晃荡,他们一起出游排解郁闷,来到了城南的慈恩寺登上了孤高的大雁塔。从塔上极目望去,周围古寂清幽的环境一览无余,超脱虚空的气氛让岑参产生了“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想法,想去参禅悟道、追求无边的佛法。

岑参终究不是一个适合青灯古佛的人,那不过是无奈中的牢骚而已,塞外的风、天山的雪、轮台的月都在等着岑参书写自己的壮丽呢!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次出阳关奔赴边塞。自己的老同事封常清担任了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他赏识岑参的能力,让他担任自己的节度判官,比之前掌书记的职位可高出不少。

岑参经典著名事迹(一个躲过安史之乱的诗人)(1)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人要是充满希望就有无穷的干劲、高涨的气势,边塞恶劣的气候变成了浇灌岑参军旅生活的豪气。纵使边疆的气候恶劣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他也浪漫的想象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啊,熬过这段艰苦的岁月,自己的春天也就到来了,岑参无数次憧憬的生活像健壮的胡马一样已经奔驰在来的路上了。

但有时候噩耗比捷报跑的更快。天宝十四载(755年),消息不断地传到了北庭都护府: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了,河北、河南等地相继失守,叛军兵锋直指洛阳。紧接着朝廷诏令封常清返回长安,然而把朝廷的命令看了又看,上面也没提到关于岑参的只言片语。朝廷要的是能带兵打仗的统帅,岑参这个节度判官只能留守在都护府。

为朝廷平叛,这绝对是个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然而朝廷不需要他。

叛乱像一颗扔进水里的重磅炸弹,搅得唐帝国天翻地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产生的波动波及唐帝国的每一寸国土。留守帝国边陲的岑参不断地关注着朝廷的局势:

玄宗把封常清派往洛阳了,让他招兵买马抵御叛军。

封常清兵败洛阳。

高仙芝与封常清共同防守潼关了。

高仙芝和封常清不主动出击,被玄宗给斩了,潼关守将换成了老将哥舒翰。

潼关失守,玄宗出逃,长安城破了。

这些消息像一块块巨石,在岑参的心头越摞越高,使他的内心无比沉重,可除了仰天长叹无计可施。

不久后传来的一条消息,让岑参看到了一丝机会,他觉得报国建功的机会来了。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了,他号召各地兵马勤王。于是岑参积极请求为国效力,得到允许的他立马离开北庭都护府,带着满腔热血直接去了凤翔到新上任的肃宗皇帝那儿报道了。

幸运在岑参面前虚晃了一下,还没等岑参看清楚时就立马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肃宗给岑参安排了个从八品的小官右补阙,和杜甫的左拾遗差不多,都是给皇帝提意见的言官。和杜甫不一样,岑参其实是不满意的,他想直接上战场参战带兵建功。岑参那颗炽热的心又渐渐地凉了下来,他像要过冬的昆虫一样蛰伏在这个小小的职位上,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响起的春雷把他唤醒。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八个年头,岑参才终于能随军出征了。他再一次被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大军征讨叛军,战事进行的很顺利,那时候的叛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凯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随着最后一支叛军被消灭,安史之乱也结束了。这种捡便宜的好事儿,永远没有岑参的份。平叛有功并没有让他平步青云,他始终是升升降降与理想中的高官无缘。

磕磕绊绊、起起伏伏、寻寻觅觅,直到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岑参才得了一个正四品的官职。他被派去做了嘉州刺史,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大官职,然而对于自己半生所求的东西,此刻的岑参却想拒绝。

嘉州就是今天的乐山,众所周知位于四川。有句话叫做“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此言诚不我欺。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但蜀地的节度使、军阀之间相互攻伐,藩镇势力膨胀,个个都是土皇帝,岑参这个刺史毫无实权,还整天提心吊胆的,说不定哪天就被砍了。

当时蜀地的惨状是:

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

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岑参这个上过战场,随军出征过的人都怕了。他要离开,可正如他诗里所写“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出蜀的路断了,只好滞留在成都的旅舍里。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这个把传奇留在边塞的诗人病逝在了成都。

岑参不知道,他曾经纵马驰骋的安西、北庭都护府随后也落入了曾经征讨的敌人吐蕃、回纥手里,唐帝国永远失去了它们。塞外的火山云、天山雪、狂风卷石、黄沙入天和这位诗人一样带着大唐曾经的荣耀撤退到了人们的记忆深入,此后鲜有边塞诗、边塞诗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