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认清你身边的势利眼!

势利眼的人还是远离比较好(认清你身边的势利眼)(1)

世界上有一种人,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都十分惹人厌。那就是“势利眼”。

那些不满意自己现实地位、不能接受自我的人,尤其容易蜕变成势利眼。

而在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中,在力争上流的过程里,在某些时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势利眼,对身边人造成伤害,对自己的心灵形成荼毒,甚至未能察觉。

在《势利:所谓上流社会及势利眼众生相》一书里,约瑟夫例举了人们身边三种最常见的“势利”表现,分别是“职业势利眼”、“品味势利眼”、“子女势利眼”。

根据以下分析,你身边有人中枪了吗?

你自己呢?

职业势利眼势利眼从来不会质疑世界的价值判断,只会随波逐流,而且时时希望自己能够超前那么一点儿。大众追捧什么职业,势利眼就觊觎什么职业。

美国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在欧洲,人们想知道你是谁;在美国,人们则想知道你是做什么的。

这也是我们的现状:职业说明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势利眼的态度。

从前,要是有人问你是做什么的,最巧妙的回答是:我是一名专业人士。不关你是哪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表明你有较高的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而且在一个集体中广受尊敬。

然而,现在社会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了,不再拥有昔日的社会声望。

许多职业的声望在时代流转中发生了变化。

以医学领域为例,如果子女成年后从医,很多父母会非常满意,倒不一定单单因为救死扶伤很高尚,还因为医生收入比较可观。而且这份职业受人尊敬。救死扶伤的理想曾让整个医生群体的形象无比高尚,但如今早已分崩离析。尽管还有人在歌颂医患关系,但医生的形象却越来越接近依靠技艺赚钱谋生的普通人。此外,医生还容易蒙受额外的污名:唯利是图,拒绝治疗穷苦病人等。医生群体声望的滑落可见一斑。

律师职业的声望更不必提。有个笑话是:鲨鱼为什么不袭击律师?因为同行之间总要留点面子。律师曾经给人以渊博可敬的印象,是未来领袖的化身,可现在呢?往好处说,律师像蜘蛛一样,在错综复杂的法律网上伺机牟利,可是打官司的人还必须仰仗他们;往坏处说,律师毫无诚信,腐败可鄙,为体面人不齿。

工程师和发明家丧失名望的过程比较复杂。这个群体一直是国家英雄,他们秉承实干精神,建设国家。然而,在21世纪到来之际,工程师的形象变得无趣、迟钝、能力有限,而且地位低下。尽管当今社会离不开高科技,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好处,但开发高科技的人却一点也不优雅,至少不符合当下社会优雅的诠释标准。其中一些人我们称之为书呆子,剩下的都叫蠢蛋。

教书,尤其在大学里教书曾经是一种荣耀,但如今,教师的声望已经江河日下。常见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是说他们太“学院派”,意思是过于注重理论而脱离实际。萧伯纳更有句著名的讽刺:“有能力的人做实事,没能力的人当老师。”

当下社会中最受关注的是另一大类职业人士,是代理商、经纪人、商人、市场营销人员、投资银行家、全能经理人、股票操盘手、企业家,还有那些完全不提供产品和服务,只是协助将其推向市场并从中大赚一笔的那些人。这些人过的才是最令人艳羡的生活。

近来美国名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职业是安达信、麦肯锡或其他咨询公司的初级顾问。

以美国为例,这个国家正从制造业、矿业、农业、伐木业大国转变成服务业、信息业和娱乐业大国。从事实际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愿意去处理处理文件、玩玩数据游戏、谈谈生意、散播一下知识和新闻。从事生产的人被称为“内容提供者”——真是个聪明的叫法,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场上的配角,承包商、传播者、中间人才是占据主场的玩家。

另一方面,与艺术家享有同样声望的是时尚从业者。投身影视产业的年轻人就特别喜欢鼓吹时尚业有多么成功。他们选择影视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大众娱乐是目前最辉煌的行业——集合了名气、金钱、权力和娱乐,即使初入行就要做出令人心碎的妥协也在所不辞。

尽管娱乐业还没有多高地位,但按照年轻人前仆后继的势头来看,大众娱乐业显然将会成为真正的“英雄之地”。

关于职业选择的势利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前,人们都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成功,通过漫长而细致的工作,来获取成就感和丰厚的物质酬报。如今这些情景已经很罕见了。现在是个百万富翁泛滥的年代,也是一个成名要趁早的年代,人人都希望三十几岁就能退休,然后住着昂贵的大别墅。

这是一个不忠于自己的劳动心血的年代——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自己经营的企业感到自豪似乎都有点不合时宜。新时代的野心家都渴望尽早入场得分,然后拿钱走人。

品味势利眼

势利眼的人还是远离比较好(认清你身边的势利眼)(2)

“活出品味”是每个人无言的梦想。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道:“你说品味问题无争论,可是一切生命都是围绕着品味的争论!”

“人各有品味”,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说这话的人大多坚信自己的品味稳高一筹。

很长时间以来,品味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人的品味通常会泄露出他的社会阶层、个人志向和自我认知,而他在饮食、服装、文化、政治事务等方面的观点,经常会成为外部世界对其评判或谴责的依据。品味一直被视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志。如今像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等人依旧这么认为。如果按此判断,上流人士应该不屑于打保龄球,工人阶级也听不懂巴赫,虽然实际情况不尽如此。

在稳固的上流社会当中,传统是围绕着对品味的设立和主导而建立起来的。最受人尊敬的那群人的穿着打扮、家居设计、社交风格、个人爱好以及言谈举止的风范就代表着“好品味”。品味是有权有势的人们规定的。

后来,引领品味的人群逐渐变成职业化的品位创造者,比如编辑、设计师、室内装饰师、博物馆馆长、文艺批评家、礼仪手册编纂者、影视制作人等。这些人点燃了潮流的火把,让跟风的大众好奇雀跃,迎着火光奋力追逐,不惜跳进商家的一个个甜蜜的“陷阱”。

觉得自己品味不错的人都很有自信,声称自己了解美为何物。但是,美可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哲学家和美学家反复争论了好几个世纪也没有定论。大多数人不管多么自负,总会有那么一丝丝担忧,害怕自己在生活的某个重要维度上终究缺乏一点儿应有的品味。

人们津津乐道于梳理品味的内涵,经常互相争论。而势利眼则会将其当成一把利刃,将所谓的“门外汉”统统拦在外面。被嘲弄的恐惧正是势利眼最在意的——如果势利眼有权有势,可以嘲弄他人,那么他们最在意的就是施加嘲弄的快感。

拥有品位的人未必是个原创者,当然也未必是个君子。品味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可能是一种不道德的天赋。品味超绝的人可能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毫无品味的人也可能善良如天使。

势利眼的误区在于重品味而轻善良——将品味置于一切品质之前。品味可为生活带来和谐、优雅和教养,但处处标榜自己的好品味,不仅是势利心态滋生的开端,而且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坏品味。

子女势利眼

势利眼的人还是远离比较好(认清你身边的势利眼)(3)

快乐父母与子女

把孩子类比成财产,可能有点不近人情,但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就是一个人最骄傲的财富。儿童经常被家长用作势利游戏的筹码——各位不要觉得这一说法太惊世骇俗,其实在生活中这种行为并不罕见。

在中上阶层中,孩子几乎就是父母精神世界的全部,他们为抚养子女倾注了大量心血。

你或许也认识这样提供一切的家长:学前教育、私立学校、才艺课程、保健方法、各种诊断学习障碍的测试、治疗轻微多动症的药物等。

没有任何一代人像这一代孩子一样,得到了父母的全身心呵护与关注。

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孕期行为规范,从妊娠期禁酒到胎教和婴幼儿阶段,给孩子听莫扎特音乐。从出生开始,直到大学毕业许多年后,孩子都被宠着哄着、悉心培养成才,永远被家长当成稀世珍宝。

过去的父母只要给子女提供衣食住所,让他们接受教育,再树立一个尽责的榜样就可以放手不管了。但现在的父母都觉得做到这个地步还远远不够。

父母既然在子女身上投注了如此多的心力,那么势利的心态也就不可避免地滋长起来。

家长碰面聊天,往往绕不开孩子教育问题。

总会有家长忍不住打开话匣子:“我家孩子刚送到XX国际学校,收费贵得吓人!……”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焦虑:我家孩子如果只在普通学校读书,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盲目把子女送进名校的行为背后都是“阶级焦虑” 在作祟。“阶级焦虑”难道不是“势利”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同义词么?

“在中国,奢侈身份的最新象征是什么?答案并不是一个LV或Gucci牌子的包包。中国家长们给出的答案是:他们的子女。掏一笔钱让孩子上学、参加夏令营以及课外辅导班,是中国父母区分自身地位的最新趋势。”——某媒体报道

家长们聊起了各自的子女,问起孩子所在的学校,仿佛开始了一场牌局:在国内TOP2或TOP5、在国外某某常青藤……如果不幸孩子就读的学校不算好,牌友就会琢磨你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让这个宝贝得不得了的孩子沦落到毫无前途的地步。况且,他总会深想一步,琢磨你这个人本身究竟有什么毛病。

等到子女走向社会,开始选择后半生的职业,攀比就会愈发严重。

教育势利牌打完之后,紧跟着又是一场工作势利牌。子女的职业是不是公认的“过得去”的工作?至于什么叫“过得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生活圈子。

在开明阶层当中,子女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或者在社会福利领域工作,当厨师或者正要去学烹饪,在医药领域或科学领域工作,教书、做木工、制造古钢琴或者修缮小提琴等,都算“过得去”的工作。当然,如果这些工作收入不菲,那就更好了。

如果他们通过所谓的“卑下而缺乏想象力”的途径来赚钱,比如经营一家小店,显然不能算是“过得去”的职业。

不过,势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势利完全可以作为一套探测时代演变的最灵敏的警报系统。

<文章来源凤凰网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