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一词,现多用为贬义,意为风流放荡,卖弄姿色。以致于我们在读到“唐宗宋祖,各领风骚”的诗句时,虽明其意但也会觉得怪怪的。这就源于汉语词发展过程中贬义居于主导以后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同类的还有“爪牙”,古为“得力帮手”之意,“衣冠禽兽”古代本指官员的服饰,本非贬义,现在二词已经完全是贬义词了。

最初本分的“风骚”

追根溯源,“风骚”最初是指《诗经》和《楚辞》,并无贬义色彩。其中“风”就是指称《诗经》中的国风,因国风的艺术价值受到大家的肯定,所以后来便以“风”代指《诗经》。而“骚”便是《楚辞》中的《离骚》。以下文献所说“风骚”便都指《诗经》和《楚辞》:

《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再后来“风骚”就用来泛指诗文或文人了,其义与文学紧密相关,可以说宋元以前并无感情色彩。

“风骚”的词义色彩转变

可到了宋元及以后“风骚”一词画风渐变,意义逐渐引申,不断附加意义,赋予感情色彩,所指范围有所扩大。“风骚”呈现两条路的发展方向:一种意义为褒义,指称文采和才情;另一种意义为女性体态俊俏。如:

《红楼梦》:“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陈平说我最风骚。”

以上“风骚”皆指女性体态俊俏迷人,《红楼梦》里指的是凤姐。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风骚”一词开始偏离正面形象,逐渐转向贬义。这种转变根源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文人的不检点,举止风流,宋代的柳永就是青楼的常客;另一个原因就是风骚俊俏女性或有放浪形骸之行为。其用例如下:

《醒世恒言》:“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是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浣沙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风韵犹存貌美如花下一句(一个集高贵和下贱于一身的词)(1)

“风骚”的形象崩塌,“风”和“骚”二字原始义的再引申

就在“风骚”一词转向贬义之时,“风”和“骚”也追随了“风骚”的脚步,也分别指称两性风情和男女之事。我们先细数宋元时期的戏曲小说中与“风”相关的词语,可以说数不胜数,如“风月”“风情”“风流”“风花雪月”“风流债”等等。而“骚”字堕落更甚,如:

《初刻拍案惊奇》:“可恨那老和尚又骚又吃醋,极不长进。”《儒林外史》:“今日还哪得工夫去看那骚婊子。”

除此而外,还有“骚托托”“骚情”“骚货”之说,其中一些词一直沿用至今。

“风骚”演变为贬义词的另一层原因,“风”字引申义与雌雄相诱有关

“风骚”一词转变为贬义,为什么“文采”“文章”等其他词未转变为贬义词呢?这样较真可能有人就要说是“杠精”了。其实,“风骚”一词的贬义色彩跟“风”和“骚”二字有密切关系,与指称文学的“风骚”并无关系,二者同身不同魂。“风”“骚”二字原本就有走向“风骚”之风流放荡的基因。

我们先来看“风”,指称空气流动的“风”字实在难以描画,因此古人就以“凤凰”之“凤”来表示。其字形如下:

风韵犹存貌美如花下一句(一个集高贵和下贱于一身的词)(2)

“风”“凤”为同源字,后来至小篆逐渐分化,一从虫,表示风,古人认为“风动虫生”;一从鸟表示凤。“风”字分化后,其意义也不断地引申演变,滋生出十多个义项,其中一个义项便是:雌雄相诱、发情和情爱之意。

《尚书》:“牛马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北魏书》:“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敬邕悉令送还,于是夷人感谢。”

而“风”的另一个义项便是由“像风一样流动传播影响广大民众”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此义。“风骚”里的“风”在两个义项的发展轨迹上,至指称“两性风情”时出现了义项的合流。

此处我们也顺便提及一下“风马牛不相及”,这是楚国大夫屈完质问齐国军队时所说的话,屈完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虞君涉吾地,何故?”屈完这里的意思是要阐明两国距离之远,即使两国所养牛马发情而雌雄相诱,到处追逐也不会跑到各自的领地。这里的“风”非遥远之意,而是雌雄相诱发情之意。可见,当时楚国的屈完也是一不折不扣的段子手,把齐国的将领怼得无言以对。

“骚”原为躁动不安,引申指内心不安和行为不端

“骚”为会意兼形声字,由“马”和“蚤”构成。“骚”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篆书如下:

风韵犹存貌美如花下一句(一个集高贵和下贱于一身的词)(3)

关于“马”与“蚤”如何会意,有两种说法:一说马因受跳蚤骚扰而躁动不安;另一说法是马匹像跳蚤一样躁动不安。二种说法还有待讨论,但“骚”的本义已经无疑问。

风韵犹存貌美如花下一句(一个集高贵和下贱于一身的词)(4)

躁动不安的马

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此处“骚”表达了屈原内心的扰乱与烦恼,是“骚”字由外在行为的躁动不安转指内心的不安与忧愁。正因为屈原经典的《离骚》问世,使得“骚”的字义沿着两个路径发展:

第一条路径:《诗经·国风》与《离骚》合而被称为“风骚”,指称中国古代诗歌的代称,后来泛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而拥有此种素质之人也便被称为“骚人”,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说。

第二条路径:“骚”字表示外在行为的躁动不安或行走不正,《方言》曰:“吴楚偏蹇曰骚。”其中“骚”便是行不正之意。后来引申为行为不端正,特别指称以卖弄颜容且不检点的行为,尤其指称女性。

写在最后

“风骚”一词有褒贬两层含义。“风骚1”与文学相关,源于《诗经·国风》和《离骚》,其中“风”的“民歌”义与“骚”的“内心忧愁幽思”皆源于二字的本义。“风骚2”是在“风骚1”固定下来以后,“风”和“骚”又回归本义,并从本义的引申义中分别截取了“雌雄相诱、发情”和“男女关系中的行为不检点”两层含义。

概而言之,“风骚”从褒义到贬义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贬“风骚”义是源于对“风”“骚”二字初始义的引申,并把意义附加到当时形式固定表示褒义的“风骚”一词上,成了同体不同魂的怪胎。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建议我国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之外单独开设汉字文化课程,汉字融合了绘画、历史、文化、社会、逻辑等多门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