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历1300年。期间,科举产生进士十多万人,秀才、举人数以百万计,而最令世人耀眼的“文状元”据考为654人,能实现“连中三元”的仅14人,他们是: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童子试阶段就有“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取得“生员”资格后,方可依次晋级进行“乡试”“会试”和“殿试”。在这连续六考中,能一次性通过并取得头名的,两朝仅得一人,即黄观。

科考奇才黄观(六首奇人)(1)

黄观画像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南直隶贵池(今安徽池州市)人。早年父入赘许家,观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奏准恢复黄姓。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曾受学于元翰林待制黄冔。洪武二十三年(1390)入太学前,在“县试”“府试”“院试”中荣获“案首”;是年八月南京乡试中,中“解元”。洪武二十四年春闱,观中“会元”;四月殿试中被皇帝朱元璋录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完成六级跳时年仅27岁,时人称赞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真是学霸中的天霸!

科考奇才黄观(六首奇人)(2)

状元郎黄观贺秉庵老会长的题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