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配音演员孙敖

孙敖电影配音片段(访著名配音演员孙敖)(1)

原题:生有涯 艺无涯 ——访著名配音演员孙敖作者:陈克,载《杭州日报》1990年3月14日  二月中旬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在浙江电视台二楼一间拥挤的录音室里,我见到了孙敖。这位头发卷曲、身材魁梧的回族大汉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手势很重,显示出北方人的刚劲及真诚。一旁的导演刘柏弘戏称他为“北方大侠”。  “北方大侠”此番应浙江电视台之邀,专程从长影赶来为该台第一部独立译制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少女疑云》配音。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德文特先生的沉稳忧郁(《蝴蝶梦》);斯特凡大公的气势雄浑(《斯特凡大公》);也不会忘记钢琴家普拉东的文弱拘谨(《两个人的车站》);莫尔多万警长的硬朗豁达(《一个警官的控诉》);更不会忘记聂赫留道夫从轻浮放浪到深沉忏悔这样大幅度的情感转换(《复活》)……这些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单调的业余生活增添多少色彩啊。  而孙敖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片演员的“洋腔”换成了“国调”。回顾当年配《复活》时的情景,为了配好聂赫留道夫这个角色,他光是原著就读了4遍,案头准备工作做了十五天。由于把握住了角色“浪子回头”的总体情绪,影片获得了成功,就此奠定了他在配音界的地位。该片也是他迄今较为满意的一部。  配音的难度还在于不能忘记自己并非独立创作,不能忘记原片人物和原创作演员的存在。好的外国影片本身角色挖掘得深,那么原片演员的创作便会给配音演员很多教益和启迪。孙敖深有体会地告诉笔者,在配美国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时,感觉就很来劲;《两个人的车站》中的普拉东也是很有层次的角色,配来就舒畅。而像某些国家的三、四流影片本身人物就单薄,那配起来就“憋气”。但是“没办法,也得尽量靠近”,孙敖说。  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是北京人。1951年在上海中学毕业即考上了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科班电影演员。1955年去了长影。不久,他那独具魅力的嗓音被导演白景晟看中,于是他成了配音演员。间或,孙敖也从幕后走到幕前,客串一些角色。如《三进山城》中的王翻译、《吉鸿昌》中的聂庆鸣、《熊迹》中的康一挺等等。  孙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的朋友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孙敖老是咬牙根。后来我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孙敖咬牙根时,双眼不是在看台词本就是在看屏幕,那份专注与旁若无人使我明白他是“入戏”了。对于一个演员,能否“入戏”,既要看灵气,更要靠磨炼。孙敖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下很快“投入”,这等功力使剧组的业余演员们赞叹不已;另一方面,不计较角色大小,一律认真对待,这大约也是值得业余演员们仿效的。  在《少女疑云》剧组,孙敖度过了他58岁生日。如今,这部十二集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已进入后期制作。孙敖也将黄鹤远去。最后我记下了这位著名演员的座右铭:生有涯、艺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