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柏镇
听见有一个地名叫做黄柏,就猜测这个地方可能种了很多黄柏吧。之后才发现,该地和种植黄柏没半毛钱关系。当然这个地名,知道的人很少。黄柏这个词,还是以植物的身份被了解,会更多一些。
在中药里,作为黄氏一族的成员之一,黄柏属于比较低调高冷的存在。这样介绍黄柏似乎有些不看好他的样子,非也非也。说他低调高冷只是因为他出现的机会不多,即使在一个药方中出现,也很少站在主要的位置上,常常是陪着一些大佬出现。
然而黄柏可不是简单的陪衬,小说中因为看不起扫地僧而被教训的人也可以用在认识黄柏上。忽视黄柏威力的,可是要吃苦头的。
扫地僧
越是低调的存在,其实越要小心,所以这一次就来小心的撩一下黄柏。最基本的,就拿这个药名来说,出现黄柏这两个字,一直到《本草纲目》里才算是正式问世。《本草纲目》自然是出自明朝,但黄柏药用可不是从明朝才有的。
这之前,黄柏是以什么名字行走江湖的?早在《神农本草经》他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叫檗木。到了南朝的陶弘景写《本草经集注》的时候,他又有一个名号叫做:黄檗。所以这几经辗转到明朝了,黄檗又变成了黄柏。
对于此事,据某君看来是这么个道理:大凡高人都喜欢取多一点名字来显示自己的神秘……比如黄柏这样的。
不过黄柏这个药,在怎么想低调,也还是暴露了自己。一个“黄”字,就能说明很多了。比如,它性状是黄色的,比如,它来源于芸香科的黄皮树(川黄柏),或者是黄檗的树皮(关黄柏)。看着制成了饮片,也还是黄色的。小黄无非就是小黄。
小黄难得被人重用,这是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并非太没用。这也是有隐情的,因其天性就是个又苦又寒的药,加上恰好又是入肾、膀胱经。这样的天性,还真不好乱用。中医里面,肾可是关系到人根本的脏器。
不学中医的人都能常常听到什么温肾、补肾啊之类的友情忠告。而像黄柏这样的苦寒性子,又入肾经,一个不小心伤到肾,岂不是亏大发了?这样的性子,想不高冷都难,所以只能无法抑制的让自己在一旁静静地待着。
虽说被迫低调,可也是因为实力太猛才故意隐藏的。武功高手都是这样,一般不出手,出手就会造成不死就是残废的结局。黄柏也是如此,如此冷酷的性子,拥有凌厉的药用。他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的能力。
想想也知道,能用上他的情况,那得必须是真凶险。像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疮疹肿毒、湿疹搔痒之类的实邪,湿热火邪壅滞在下焦为主就可以让他出手了。像若是在膀胱的湿热,则效果更是明显,因为归经于此。
像黄柏这样的身手过于凌厉的一味药,使用起来都需小心翼翼。有一堆限制使用他的情况,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能。条条框框多了,也就越发的隐忍起来。这里就展示一下黄柏禁忌之处,就晓得了黄柏为什么只能低调行事了。
黄柏饮片
"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
肾虚天明作泄;上热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宫寒;血虚不孕,阳虚发热,瘀血停滞,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
痈疽溃后发热,伤食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不得眠,血虚烦躁,脾阴不足作泄等证,法咸忌之。"
——《本草经疏》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黄柏打入冷宫。虽不能够肆意大展身手的他,为了谋求生存,就低调的以配药的身份出现在各大片场,最终赢来了事业的高峰。像鼎鼎有名的“知柏地黄丸”、“三妙丸”、“大补阴丸”之类的名方中都有黄柏的身影。
不能不说,收敛自己成全别人,这也不失为一种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而且为了让黄柏更加有包容性,使用面更广,还有炮制包装这条路走。
"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本经逢原》
因此感叹世间高冷之人,也许是为了掩藏无法直言的隐情才拒人千里之外。又感叹若是想撩动高冷之人,还是需厚着脸皮忽视这高冷的表象,壮着胆子挖出隐情,就会有一线生机出现。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编辑/木棉,转载需授权。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医同城(zytongcheng)”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