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在京剧中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一句“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大家可能立马都会接着唱下去。但是,窦尔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他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

康熙为什么不打明珠索额图(历史上真的有盗过康熙御马的窦尔敦吗)(1)

(京剧中的窦尔敦)

窦尔敦是清朝初年的人。《清史稿》和《清实录》这样的正史上都没有记载。不过,其他一些史料《明清史料》以及地方志《献县志》中却有相应的记载。

不过,虽说《明清史料》《古城瑷珲》及《献县志》上又窦尔敦的记载,但我严重怀疑窦尔敦这个人的真实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窦尔敦的人生经历,主要来源于《献县志》。但是《献县志》所采集的,很多都是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里的内容。

比如,窦尔敦劫取官银十万两,造成兵部尚书彭朋被革职。然后,彭朋的手下护卫黄三泰为了救彭朋,约窦尔敦比武。两人事先约定,比武的时候不能使用暗器。但是,在比武的时候,由于黄三泰打不赢,因此他违背约定,暗发金镖,伤了窦尔敦的臂膀。接着早已埋伏好的清兵突然打到,结果,窦尔敦丢了官银。

这里面,所谓兵部尚书彭朋及护卫黄三泰,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他们只是《彭公案》里的人物。而且这个故事太具有演义的味道。古代打仗,哪有单独出来比武的道理。只有演义小说,为了把故事讲精彩,同时突出主人翁的英雄行为,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另一本文献资料《古城瑷珲》所记载的关于窦尔敦的事情不同。里面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不过,所讲的故事也显得相当可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康熙为什么不打明珠索额图(历史上真的有盗过康熙御马的窦尔敦吗)(2)

(康熙像)

先讲一讲这个故事。

康熙皇帝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了一个牧场养马,这个牧场占据了老百姓的大量农田,老百姓心里很愤怒,但是敢怒不敢言。于是,身为绿林好汉的窦尔敦,带着一帮兄弟,盗取了康熙的十几匹好马。这事可不得了,于是,清朝率军攻打窦尔敦占据的连环套。但两次都失败了。清军没办法,便抓捕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对他们施加酷刑。

窦尔敦是个孝子,不得已,只得到官府去自首,被刑部判处死刑。

当时,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正准备攻打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萨布素听说了窦尔敦的事迹后,对窦尔敦的品行敬佩不已,于是跑到朝廷去奔走呼吁,最后让刑部改判窦尔敦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到了黑龙江后,萨布素立刻把他释放出来,让窦尔敦帮他练兵。

雅克萨之战打响后,窦尔敦奉萨布素之命,前往沙俄送战书,要求沙俄撤出雅克萨城。窦尔敦把书信送到了,但是沙俄拒绝撤出雅克萨城。因此双方交战,在清军的猛攻下,沙俄大败。

不过,等到清军撤出瑷珲后,沙俄又卷土重来,重占雅克萨城。萨布素只得回师再战沙俄。双方交战了五日,清军依然没有攻下雅克萨。这时候,窦尔敦混进城,砍倒了沙俄的旗杆。沙俄士气受挫,清军强力进攻,终于打败沙俄,重新占领雅克萨。

康熙为什么不打明珠索额图(历史上真的有盗过康熙御马的窦尔敦吗)(3)

(雅克萨之战)

​接下来,双方勘定国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古城瑷珲》记载的窦尔敦的事情,其中康熙、萨布素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雅克萨之战也是真实的。不过,故事里依然有漏洞。比如窦尔敦盗窃御马,自然是大罪,萨布素怎么可能救他呢?再说了,就算改判为发配黑龙江,这是朝廷钦犯,萨布素如何敢把他给放了?还有,清军把窦尔敦的母亲抓捕,因此窦尔敦自首。这样写,所表现的是窦尔敦孝道的一面,但是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另外,窦尔敦混进雅克萨城,砍倒旗杆,这有点像韩信当年的拔旗易帜。而且正史所记载的雅克萨之战,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

所以说,这显然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献县志》记载窦尔敦自首后,他的母亲责备他做事糊涂,撞墙自尽,免得自己成为窦尔敦的羁绊。窦尔敦挣脱绳索逃走,但又被抓捕,接着被处死。《明清史料》讲得更清楚,说是康熙下诏,凌迟处死窦尔敦。

《献县志》《古城瑷珲》及《明清史料》对窦尔敦结局的介绍,显然自相矛盾,很不靠谱。因此,窦尔敦这个人,大概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献县志》《古城瑷珲》《明清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