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许褚、袁绍。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1)

次日,十队先进,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齐俱起。许褚回军便走。袁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比及天明,赶至河上。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袁绍退军急回,背后曹军赶来。正行间: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袁绍聚三子一甥,死冲血路奔走。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2)

又行不到十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军截杀一阵。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令三军造饭,方欲待食,左边张辽,右边张郃,径来冲寨。绍慌上马,前奔仓亭。人马困乏,欲待歇息,后面曹操大军赶来,袁绍舍命而走。正行之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绍大呼曰:“若不决死战,必为所擒矣!”奋力冲突,得脱重围。袁熙、高干皆被箭伤。军马死亡殆尽。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袁绍不甘心官渡之战的失利,又集解大军向曹操发动进攻,双方随即在仓亭地区展开激战。战前,谋士程昱献出“十面埋伏”之计,被曹操采纳。此后,曹操采用此计对阵袁绍,将袁绍杀得大败。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袁绍大军被曹操击败后的惨状,叫做“尸横遍野” 意为尸体遍布荒野,形容死的人极多,都来不及掩埋或无人掩埋。多用来修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隋朝祖君彦《檄洛州文》中的“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5)

仓亭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即官渡之战结束之后的一年。关于这场战争,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仅有简单的一句话:“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而在《资治通鉴》中,也仅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操场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6)

由此可见,对于仓亭之战,史料中留下的记载非常少,已经无法还原该战的原貌。不过,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大胆地推测,此战不会是像官渡之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否则记载不会这么简单。而且从上面的这两个记载来看,曹操的确亲自参战,但似乎袁绍并未登场。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场战斗的规模。

三国成语故事宝刀未老(三国成语故事尸横遍野)(7)

至于小说中描述的仅袁绍一方就出动了二十万人马,这点就更不可能了。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才出动了十万大军,这已经是倾巢而出了。官渡惨败,这十万大军损失惨重,《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中还有曹操曾坑杀援军俘虏七万人的记载。如果算了,袁绍哪里还能调集二十万大军呢?至于小说中描述的程昱献上“十面埋伏”之计,在史料中也毫无踪迹,可见也是出自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