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忠义有于谦,两袖清风世代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明朝名臣于谦合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明朝名臣于谦合集(重读一代名臣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合集

清廉忠义有于谦,两袖清风世代传。

沥胆披肝明道义,除奸督战金石穿。

满腔热血数十载,劳苦功高一寸丹。

七百年来后代颂,今生务必效先贤。

这首感言式的“七律”诗,是我重读明朝股肱重臣于谦资料后,兴之所至,随笔写下的几句感言。虽说不上写得好,但用心却真,也算是心花一瓣献俊贤吧。

我最早知道于谦大名,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我正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古代文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头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第4册对于谦在明朝初期文坛的地位评价甚高:“明初诗文……创作陷于毫无生气的局面,‘台阁体’诗风统治着文坛,只有于谦是一个例外”。如今重读于谦,我才深入了解,他不仅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更是爱国忧民的政治家。

今年,恰逢于谦诞辰720周年。重读于谦,撰此拙作,似又多了一层承载历史时空的遥念之情。

让我把思绪回到720年前。于谦生于1398年,卒于1457年,明朝浙江钱塘人,官至少保。23岁中进士,32岁升任右侍郎,巡抚江西、山西、河南19年,颇得民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出征蒙古瓦剌部被俘,举国上下大为震动。在风雨飘摇之际,于谦力排南迁之议,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誓守京师,与诸大臣请成王即位。瓦刺兵逼京师,于谦亲自督战,保卫北京城,力挽狂澜,击退瓦刺兵的进攻,此后被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后英宗复辟,明天顺元年(1457年)以“谋逆”罪被陷害致死。被冤杀9年后,即明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特诏追认复官。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谥曰忠肃。

这位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民族英雄,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叫德才兼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的身上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的品质,古代有良心的文人和官员情怀。

首先,于谦言行一致。于谦是明代著名诗人,以诗言志。他有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入京》。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前两句出语真切,委婉有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物品,是于谦任职之地的特产。这些本是百姓寻常生活用品,在某些人来看,是何等轻微之物,拿一点,送一点,又何妨?尽管如此“轻微”,于谦却认为这些物品“本资民用”,如向百姓索取,则“反为殃”了。不能因为你的贪欲而使百姓们遭殃。后两句则义正词严,掷地有声:清风两袖,不沾不贪,朝天而去,心地坦然,以免让老百姓在背后议论你,指戳你的脊梁骨骂你。诗中所提到的物品来看,这应是一种象征写法,反映出诗人的心态和品质,类似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今天,重读其诗,更感其心,犹见其人;更体会到,诗中有热血,有脊骨,也有真情燃烧。

于谦是这样“写”、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风气盛行,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奏议,都会带很多当地名产作为联络感情抑或献媚取宠的“见面礼”,以博取权贵欢心。当是时,于谦任官在外,准备回京。朋友私下劝他也带些礼品,或者至少带点当地特产,送给权贵,权当做个人情,免得日后有人找麻烦。于谦本就对此风十分反感,不仅不带东西进京,还展纸挥毫,作诗以答,以诗明“志”亮“气”,裸露“清白”心迹。“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拿老百姓的,自己买点送送可以吗?诗中说得很清楚:“清风两袖朝天去。”两只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大丈夫顶天立地,一心为公,不搞送礼行贿、吹吹拍拍这一套。那么,如此下去,于谦将会受到什么“礼遇”?史料记载: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遭众忌”依然不信邪,依然清风两袖,秉公做事,这样的结局是“重于泰山”的。于谦也因其“壮烈的死”而进入“辉煌的生”。从此,于谦名列中华群英谱,与包青天、岳武穆一样,品性树高标,风骨留汗青。

其次,于谦敢于担当。骨鲠之臣的他,一生清廉忠义。他以社稷为重,平虏报国,关爱民生,功勋卓著,然终被斩杀。“出师虽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石灰吟》一诗是于谦17岁时所写,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诗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和拟人化描绘,借物喻人,咏物方志,表达了他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和刚直不阿、矢志清白的崇高志向。上世纪30年代王若飞同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曾引用此诗揭露叛徒,激励狱友同志坚守革命气节。

明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宗平叛后,于谦奉命数说朱高煦罪行。面对这位昔日皇族,于谦正词斩斩,声色俱厉,使得朱高煦惶然服法。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任江西巡按。宁王朱权就藩江西已久,常借“和买”之变相赋税强取豪占,欺凌民众,为地方官员忌惮。于谦到任后秉公执法,抓捕宁王府中多名作奸犯科之人严加治罪,极大消减豪强奸吏嚣张气焰,得到民众拍手称赞和拥护。

再次,于谦勤政爱民。他长期徘徊于地方官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民生之多艰。他写了大量直面现实、亲民恤民的诗作。最有代表性的应数《咏煤炭》,表达其对爱民恤民的深情和大济天下苍生的高远志向。明宣德六年(1431年),于谦巡抚河南山西,任期长达19年,造福山西、河南百姓,深得黎民称颂。于谦亲自走遍两省所有管辖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实需求。于谦在各州县设置“预备仓”(平准仓),贷粮赈济饥民。屡次捐纳自己的薪俸,救助灾民,并在黄河水患多发的地方,厚筑堤岸,修缮河防。疾病流行时,他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当地百姓。《咏煤炭》诗中有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以煤炭自比,愿奉献全部的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良方,为百姓换来安乐故土。

“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明史·于谦传》)于谦的忠贞事迹感召和鼓舞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流传千古,他清廉忠义的品德气节传承万世。正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题于谦联曰:“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时光荏苒,春花秋月,品读华章,不觉心有感焉。试问,面对大时代变幻风云,我们能否坦然地说出:我,一尘不染;我,两袖清风;我,无悔一生。有人能!比如,共产党的忠烈元勋;比如,共和国的一代精英。仰望历史的星空,璀璨群星光闪闪: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字,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年、张黎明……他们是一群有着崇高信仰、坚定意志的人,是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而唯独没有自己的人,也是引领我们走向光辉理想、为千秋万世所景仰的人。

于谦挺身而出的担当、爱国忧民的情怀、刚正不阿的人品、清廉无私的正气,值得今天的为政为官者敬仰、学习、效法。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将于谦祠打造为“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同志有言: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新时代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应以于谦为镜,加强官德修养,慎小事,拘小节,两袖清风,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推进事业向前发展。(常德武陵区 梅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