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元宵节行乐图分为几个部分(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历史密码)(1)

明代烟花要手持长杆燃放

明宪宗元宵节行乐图分为几个部分(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历史密码)(2)

《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各式花灯

明宪宗元宵节行乐图分为几个部分(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历史密码)(3)

鳌山灯彩前面有一拨杂耍艺人

今天是辛丑年元宵佳节。“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除了逛逛灯市之外,我们也不妨纸上悠游,观赏古画中的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记录了明宪宗朱见深在1458年过元宵节的场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明朝的烟火不够劲

《宪宗元宵行乐图》既是绘画作品,又是难得的史料。它忠实地记录下了明代宫廷过元宵节的一些历史信息。比如从这幅画中,我们就能看到明代的烟火、花灯的样式,和现在的相比,有着很大差别。

烟火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辛弃疾有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所讲的便是烟火。到了明代,烟火更为普遍。

在该画画卷左侧,丹陛之下,有人手捧着烟火,有人拿着放烟火用的长杆,有人已经点燃了烟火,喷出红色芦苇花般的火焰。与现在的烟火比起来,明代烟火最大的不同是,需要将烟火绑在长杆之上燃放,而从画面看,明代的烟火射程并不远,力道还不够强劲。

在这幅长卷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明代的爆仗,长得竟跟包装起来的糖果一样。而明代的花灯,画在画中的,都有相当好的寓意。马,马到成功;鹤,龟鹤延年;象,太平有象;鱼,年年有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趣味花灯,如蛤蟆灯、兔子灯,童子灯,甚至还有人形灯。

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说中的“鳌山灯棚”,上有八仙过海等人形灯,的确华丽。自宋代以来,每到元宵花灯之期,人们便会以松柏搭成灯棚,以“鳌山”命名,上悬各式彩灯。而皇帝在宫中搭建,自与民间不同。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下令在皇宫午门外设“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皇明通纪》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鳌山万岁灯借助了宋徽宗在汴京时的灯山形制,即以竹子、木材作为支架,上面高低悬挂成千上万盏各式各样的花灯,并依势扮成“巨鳌驮神山”之状。这种灯规模宏大,制作精巧,各种花灯收罗殆尽,可以说是集全国灯彩之精粹。

正月十五当天二更时分,成祖到达午门观赏鳌山万岁灯,皇后、妃嫔和大臣们随后而行。此时笙歌喧闹,花炮齐放。

这里的午门是指南京皇城的午门,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明成祖又在北京午门外重置了灯市,上元之夜,那里仍然灯火辉煌。

但是,这种灯扎制起来所费甚巨。明太祖、明成祖时期,尚能勉力为之,到明朝中后期,国库空虚,对朝廷来说,这就成了负担。但在这个如此被看重的节日(明代以前,元宵节观灯活动一般为1-3夜,唐朝以后增至5夜,大明初立,朱元璋为了显示太平盛世,增至10夜。这是元宵节的鼎盛时期),让皇帝缩减庆祝的规模,皇帝自然不乐意。

1467年的元宵节前夕,朝廷专门下文,要翰林院的学士和编修,撰写鳌山烟火诗词,以增加欢快的节日氛围。来自江苏江浦的官员庄昶和另外两名同事(翰林编修章懋、黄仲昭)上疏教育了一通宪宗,他们说:如今天下扰动,川东、辽东都不安宁,江西、湖广灾情严重,这个时候,就应该取消庆典,将钱财节省下来,振饥恤困。

他们还说:翰林的职责是“论思”,研判时政、国事,而不是写歌功颂德的谀词的。

宪宗震怒,将他们“杖之调外任”,打了一顿棍子,贬谪到京外了。此前,庄昶他们的好友罗伦也因言事被黜,所以,他们四人时称“翰林四谏”。

童年遭遇让明宪宗成为“宅男”

在这幅画中,除了烟火和花灯之外,还有江湖货郎和民间杂耍。明宪宗为何热衷在宫廷看这些带有烟火气息的市井表演呢?

史书记载,明宪宗是一个道地的宅男。在他之前,皇帝大都曾去南苑游猎,但到宪宗这儿却“未尝一行幸也”。

学者林硕认为,这大概和明宪宗的个人经历有关。宪宗的父亲是英宗,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大明必须另立新君稳定大局。这样,朱见深便被立为皇储。但皇储终究年幼,最终由太后做主,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

朱祁钰上台后,废了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幸有太后护佑,朱见深才没有性命之忧。直到英宗复辟,“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朱见深处境才有了转机。

正是由于父亲出征被掳、自己寄人篱下的遭遇,长大后,朱见深对骑射全无兴趣。再加上有口吃的毛病,愈加避居深宫,耽于行乐。即便是想深入民间,尝一尝市井烟火,也是将杂耍艺人请进宫来表演。

在这幅画卷中,有一支走会队伍(旧时迎神赛会,扮演鬼神或戏文角色者边走边表演以娱神,谓之“走会”),除了外邦进贡、钟馗捉鬼、三英战吕布的团队外,走在最前列的是文武僧道四人,方士位列第一。这和朱见深的个人偏爱有关。

朱见深一朝,重用方士。一是他想长生不老。往上数三代,仁宗40岁去世,宣宗38岁去世,英宗38岁去世,朱见深早就对自己能活多久感到焦虑。29岁时,他曾因太子夭折而揽镜自照,感叹说:老将至而无子。不到30岁他就觉得自己已至迟暮之年。此外,他还看重番僧秘法和道家房中术,以求子嗣。

朱见深在位期间,宠爱多位方士,比如李孜省,在《明史·佞幸列传》中位列第三。李孜省原是贪官,获罪后重金贿赂宦官梁芳,得以在朱见深驾前表演“五雷法”,自此深受朱见深爱重,还被封为太常丞。

朱见深宠爱方士,甚至到了方士把持朝政的局面。直到他驾崩,其子孝宗即位,才廓清朝政,将方士尽行罢黜。李孜省有罪伏诛,赵玉芝、邓常恩等也被贬戍边。

此外,这幅画卷画有193个人物,有皇帝、后妃、宦官及江湖杂耍人物,还有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两人立在宫墙门前,此外,画中还有年幼皇子13人,公主4人。学者林硕仔细考察过,这幅画完成于成化二十一年,当时朱见深有皇子10人,公主4人。他认为,朱见深在这天应该还招待了宗亲子弟入宫同乐。而这些皇子皇女年纪都相差不大,也可看出成化初年万贵妃专宠,残害皇嗣之事不虚。万贵妃年长朱见深16岁,因自己所生之子夭折,又过了生育年龄,心理变态,多次强令有孕嫔妃堕胎,直到皇三子即后来的孝宗被宫人隐匿抚养长大,万贵妃才放弃残害后宫的做法。宫中才有机会频频诞生皇子皇女,所以,这些皇子皇女年纪才相差不大。

莫笑游人来较晚,

春风还似昨宵多

这幅《宪宗元宵行乐图》描摹的是宪宗朱见深欢度元宵的场景。现在,我们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其他文武百官乃至百姓又是如何欢度元宵的呢?这在史籍中也都有记载。

明初,朱元璋非常重视元宵节,放灯十日,朱棣登基后,萧规曹随,也“放灯十日”,让臣民一如既往地欢度元宵:

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上元游乐,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优于元旦,至今循以为例。……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太祖开基创业,平定天下,四十余年,礼乐政令,都已备具。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

同时明成祖还要求官员“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揽生事”。所有这些,均当“永为定例”。果真如此。此后直至万历年间的200余年,百官在元宵均有10天的节假。到崇桢时期,由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才改为放假5日。

紫禁城内,悬灯结彩,灯火通明,皇帝赐宴于殿,舞乐于庭,观灯于苑,通宵达旦。从这幅宪宗行乐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来。

而紫禁城外,商贾士民万人空巷,倾城而出。明代南京的灯会,以笪桥与夫子庙、三山街一带最为著名,那里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一个娱乐兼集市的场所。民众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前往观灯,同时施放烟火,“光影五色,照人无妍媸,烟罩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孩子们更是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个个欢天喜地。这在描摹明代万历至天启时期(1573-1627)南京灯会的风俗画《上元灯彩图》中都有体现。

现在南京的灯会要到正月十八才落灯,明代是十七落灯。明初高启曾写有一首诗,记录正月十六日那天热闹的场景:

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

莫笑游人来较晚,春风还似昨宵多。

《落梅花》,又名《梅花落》。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元宵之夜,到处响着《落梅花》欢快的乐曲声。宫殿的门阙挂满了用珠玉装饰的彩灯,树上都挂着五光十色的纱灯。不要笑话游人看到这么晚还不散去啊,那是因为今晚的春风比昨日还要和煦、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