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认为,一味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表达观点,自己不就丧失了对问题的主动权了吗?到时候说不定自己反而会被对方说服了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片面了我们之所以要鼓励对方先说话、多说话,目的在于分析对方所说的信息,从而找到一针见血的切入点,然后直击要害所以,只要我们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能够做到把话说进对方的心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能够做到把话说进对方的心里(会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如何能够做到把话说进对方的心里

有人可能会认为,一味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表达观点,自己不就丧失了对问题的主动权了吗?到时候说不定自己反而会被对方说服了。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片面了。我们之所以要鼓励对方先说话、多说话,目的在于分析对方所说的信息,从而找到一针见血的切入点,然后直击要害。所以,只要我们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

  在《朗读者》第二期中,节目邀请了一位野生动物饲养员来朗读。站在舞台中央的董卿,亲切地与从观众席上走上来的饲养员大哥握手。然后,董卿开场就从大哥的擅长环节开聊:问其最喜欢的野生动物是哪一种。本来话题应该从此打开,但饲养员大哥似乎有些紧张,导致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些表情僵硬,出现面部抽搐的动作。

  为了能让对方畅所欲言,董卿找话题引到大哥或许是不善言表,并向观众解释大哥谈吐不自然的原因,甚至还幽默地说大哥有时间可以稍微进行自我的微调。

  接着董卿急中生智,问了一句饲养员大哥:“觉得自己像什么动物?”把话语权转给对方后,又提了一些对方擅长的问题,比如介绍动物等。等大哥的情绪稍微缓和后,她又把问题带回到主话题:大哥对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什么感人的事。

  就这样,董卿完美地把握住了对方的情绪,并游刃有余地对被访谈者提问,打开了大哥的话匣子。

  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往往能够根据谈话中的内容灵活选择切入点,提出一个新的,而且能够引起嘉宾共鸣的话题,让对方侃侃而谈。然后,主持人就能从对方的语言中找到更多的资料,能够选择新的切入点,从而让整个节目进入良性循环,成功地进行下去。

  这种引导谈话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对方多说话。当然,这种鼓励也不是盲目的,需要我们找准谈话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要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或者双方都关注的问题,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

  在倪萍主持的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中,倪萍坐在演播室的沙发上,往往只以一句“有请”开场,然后任寻人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倪萍会提出一些引导提问,但基本不会打断对方说话。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对人说过的创伤,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是创伤的创伤,对倪老师就很自然地说出来了。”节目评论员张春蔚说。这不只是因为倪萍曾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更因为她像自家人一样招呼他们:“姐姐来坐我旁边。”“孩子你今天是来找谁的?”有人多年苦撑都没有哭,一见倪萍,听到这样的一声提问,就像得到释放般哭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倪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或者说,中国经验。她能快速捕捉到一句话中隐藏的一些现实背景,也能洞察到对方没说出口的地方包含了怎样的创伤。

比如有个姐姐来寻找36年前走失的弟弟,说到别人都认为是她把弟弟弄丢的,倪萍马上问:“妈妈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姐姐哭了:“妈妈没有这么说过,但我觉得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在话题主导方面,一定要让对方“有话可说”,寻找到恰当的谈话空间,尤其要注意让对方能够与你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谈得上交流。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当我们从对方的语言中获得一些信息是,最好不要即时性地反馈出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想法。因为我们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我们没办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当时的心理、情绪。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认真听对方说话,感受他当时的心情,以及他对这件事情的立场方向。

  比如有人跟我们说:“上个月我和我的好友吵架,他把我的游戏装备都输光了,我当时可能比较激动,和他大吵一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的人对吵架这件事是比较懊悔的,这是对方对这件事的立场。但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不要说什么“其实你不用对这件事情太在意,既然你和他是朋友……”或者说什么“如果你当时……”“其实你可以……”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点头,表示自己正在倾听或者表示赞同即可,最好不要急于得出某种结论,更不要打断对方说话。将对方的话进行横向展开,多提问:“怎么会这样?”“这使你难过吗?”“最近没有发生其他烦心事了吗?”去了解对方近期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才能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董卿:这样说话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