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四战之地,除了部分不易损毁的塔、观建筑,大量的古代建筑鲜能保存至今,大多是历代重修重建之物,比如寺庙、民居庄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位于河南的三大名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位于河南的三大名楼(河南8大历史名楼)

位于河南的三大名楼

河南地处中原,四战之地,除了部分不易损毁的塔、观建筑,大量的古代建筑鲜能保存至今,大多是历代重修重建之物,比如寺庙、民居庄园。

更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虽然曾经风光无限,却永远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提到的八大名楼,有些仍然存在,有些荡然无存,有些尚在重修重建的计划中。

  1、郑州有座夕阳楼,很多人都不知道。

  大学路北行,将近淮河路口的时候,有一处最高的阁楼式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上有“夕阳楼”三字。据史载,夕阳楼始建于北魏,曾与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等齐名,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

清康熙年间《郑州志》记载:“夕阳楼在州治西,有唐李商隐诗刻石。”专家考证,夕阳楼毁于民国和抗日的战乱中,原址在郑州商城遗址西南角,古玩城的这座“夕阳楼”系后来复制。

  正如黄鹤楼因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鹳雀楼因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滕王阁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天下一样,夕阳楼也同样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而载入史册。

那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郑州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公元857年,42岁的李商隐告别了颠沛流离、四处求生的日子,回到了他出生的故乡郑州,居住在现在二七附近的西大街,靠近商城遗址的地方,一年后病逝。

2、许昌春秋楼,历史上曾以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及关帝庙称之。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土山三约”之后暂且归附曹操来到许昌。曹操赐其府宅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二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是关公“忠、义”文化的发祥地。自清代雍正年间列为“五大关庙”之一。

整个景区有三大特色:一是格局独特。关羽将一宅分为两院,被后世赞为“两院英风”,列为清代“许州十景”之一;二是建筑宏伟。景区内主体建筑关圣殿高达33.1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更有高达15米的室内关公坐像,正气凛然,俯瞰众生;三是文庙、武庙毗邻,形成了文、武二圣并祀的格局,独具特色。

  3、卫辉有座望京楼,半截都在天里头。

  望京楼,明王朝留在新乡的历史瑰宝,是卫辉一城的标志性建筑,如同大雁塔之于西安,黄鹤楼之于武昌。

  它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惊艳了时光的建筑之美,更有一段牵连着中原和京城的母子情深……

  1589年3月,明神宗万历皇帝一母同胞的唯一御弟朱翊镠被封为潞王,就藩河南卫辉府。潞王在卫辉享受着尊崇的地位难以计数的财富,但按照大明朝“二王不相见”之传统,潞王在卫辉就任藩王之后,便不能擅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再不能见到自己的生身母亲李太后。

  潞王思母心切,他要建一座很高很高的楼,在卫辉能望到北京。就是今天依然矗立在卫辉古城东北隅的望京楼。

  望京楼,又名“崇本书楼”,由县令周思辰监工修建,万历十九年(1591)冬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秋竣工,400余年来,凝结着一位皇子对母亲的切切情意。

  该楼是全国最大的石构无梁殿古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外壁用青石砌筑,内壁用白石镶筑,外壁中间有白石腰檐。望京楼的实际高度只有33米,宽30米,进深19米,在现在看来也不过几层楼高而已,但在当时,确实属于“摩天”级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潞王,尽享富贵安乐,不顾百姓生死接连修建工程,民怨极深。有民谣云:

望京楼,鬼见愁。活着来,抬着走。

一人喜,万人忧。恨歪王,不如狗。

  望京楼修建时所用料石都来自太行山中。当年,潞王府征调了十几个县数千的民工巧匠,在没有起吊机械设备的年代,人们为了把笨重的石料运到几十米的高空,使用“土围作胎”的方法,把建筑物体团团围囤起来,利用增高斜坡的笨方法,把石料一块块拉上楼顶。

  万历四十二年(1614),李太后病逝,这位特殊的藩王不久也一病不起,随母而去,仅活了46岁,他死后,坟墓建在新乡凤泉区。

4、濮阳老城四牌楼(中心阁)

中心阁又名四牌楼,位于濮阳县老城十字街。该建筑高8.6米,6.6米见方,占地面积43.56平方米,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四角套兽下垂铜铃,风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匾,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现代著名书法家刘文选所书。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一1566年),是当时开州知州龙大有为侯春、侯英父子所建。

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四牌楼坊 在十字街心,东扁宪副;西都宪;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知州龙大有立。为侯春、侯英父子云。”

在《明嘉靖开州志》的《学田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学田 在百涛(今胡状乡伯桃村)处,郡庠生侯大节捐田凡百亩,为明道书院之费。嘉靖元年七月二十五日也。知州龙大有高其义已而。”意思是说,在嘉靖元年七月二十五日,郡庠生侯大节,在百涛这个地方为明道书院捐出了100余亩地,作为学田,以补助书院之费用。知州龙大有为表彰其义举,特修四牌楼坊。那么侯大节又是谁?《明嘉靖开州志》记载:“王崇庆曰,大节盖中承英之季子,有恢复前烈之志;有思齐古人之意;有见义勇为之风。学田固其一,呼!天不假年,言之痛矣!”意思是说,侯大节即侯英之季子侯春,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有恢复前贤功业的志向,有学习古人德才兼备的意志,有见义勇为的风尚。学田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然而,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提起来就令人痛心不已。这应该是当时开州知州龙大有,为侯春、侯英父子建立中心阁的原因所在。

5、商丘九间楼,坐落在商丘古城北门外文殊寺内,因其建筑风格奇特而名噪一时,曾一度成为文殊寺的别称。

城南八关斋,城北九间楼,是商丘人津津乐道的古迹胜景。遗憾的是文殊寺早已毁废,九间楼也荡然无存,如今只剩下一片2米多高的土台遗址。

清代归德府佛教兴盛,城外知名的寺院就有白云寺、清凉寺、平台寺、灵台寺、文殊寺(小五台)、小南海、小峨眉、隆兴寺等,亦有归德外八庙之说。

1993年新编《商丘县志》记载:“文殊寺,在今城北关,俗名小五台,本为明田珍别业,清顺治年间,僧定空募建。俗名九间楼。”这一记载虽然也是抄录旧志,但明确提出了“九间楼”三个字。由于该志书编纂之时,文殊寺与九间楼毁废时间已久,因此也没有更多的内容被记载下来。

传说,文殊寺建寺百年之际,适逢康乾盛世,本寺住持为了抬高文殊寺的地位,有意借助祖庙佛力,使“小五台”变成名副其实的“中五台”。于是就千方百计增添五台山元素,但苦于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愁的他差点要“悬梁上吊”。

一天,住持欲外出访友,刚出庙门就与一位手挑蝈蝈笼子的老头儿撞了个满怀,老头儿差点被撞倒,笼子也被甩出去老远。住持急忙上前扶住老人,然后去捡蝈蝈笼子。当他捡起笼子,定睛一看,原来这个用秫秸梃子扣成的笼子是座九间楼,犹如一座小山,从上往下看去,三层布局正好有五个平台。楼上还镌刻着一副楹联:“一山三界五方台,八梁十柱九间楼”。住持向老人问道:“老人家!这座九间楼您是怎样扣成的呀?”老头儿笑着答道:“八梁十柱四十五檩,外搭三十六个飞檐,吊檩斜椽,立柱飞檐,杈授入墙,秫秸当梁,檐上有鸟,檐下吊铃。小玩艺儿,不稀奇。”听完老人的话,再看看这精致的蝈蝈笼子,住持心中忽然想起来什么。急忙说:“老人家真是巧手啊!能把这座楼卖给我吗?”老头儿摇摇头说:“不卖!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吧!”老人说完,还没等住持道声谢就走了,并且一转眼就不见了。

返回到寺里,住持又仔细地端详起这个笼子来,突然他恍然大悟,惊喜万分,这不就是一座微型“五台山”吗?于是他急忙让人召集能工巧匠,按照笼子的结构样式、长宽高比例设计图纸,开始建造起九间楼来。

九间楼建成后有9丈长、3丈宽、6丈高,楼的合拢结构,不用古式垛梁,用的是铁索悬梁,杈授入墙。正好是8梁10柱45檩,外搭三十六个飞檐。檐上雕鸟,檐下挂铃,刮风时鸟叫铃响,嘀啾叮咚,婉转动听。九间楼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拔地参天,风格别致,气势雄奇,一举成为归德名楼。文殊寺也因此名声大震,各路香客纷至沓来,香火兴旺,久盛不衰。

《归德府志·寺观》陈濂【陈濂(1732-1794),字澄之,商丘人。乃陈宗石之孙。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曾任国史纂修馆编修】曾有诗《文殊寺》:

层楼高百尺,方丈净诸天。

香积斋厨饭,尘蒙佛座莲。

客来茶正熟,僧定榻长悬。

追数堂参后,回头八十年。

  6、驻马店的蔡侯望河楼,位于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东距蔡候路300米,西距开龚路200米,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盛夏时节,远远望去,望河楼所在树木茂盛,像一颗镶在卧龙岗上的绿宝石。时至今日,望河楼仍游人不绝。

  西周时期,老汝河经常泛滥。蔡侯专门在此筑台建楼,登高望河,故称之为“望河楼”。

  望河楼所在土台上圆下方,高20多米。望河楼山门朝东,据说是照应紫气东来之意。山门为圆月形,上覆绿色琉璃简瓦,门额上题“芦岗雅地”四个大字;大门南边石碑碑文书“蔡侯望河楼”。

  入山门经过几十层台阶便可抵达二门。二门是雕花门楼,房顶覆金色琉璃瓦,与山门上的绿色琉璃瓦相映生辉。二门门额上题“蔡侯望河楼”五个大字。两侧有副对联,上联:古蔡春秋处处锦绣堪入画,下联:重阳风雅篇篇珠玑皆为诗。

  随着时间推移,登楼观景成了蔡国人的习俗。到了东汉时期,蔡侯望河楼成了重阳登高处。各地文人墨客云集楼上吟诗作赋,留下众多名诗佳句。明朝冀景隽《九日登楼有怀》曰:

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

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

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

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

7、焦作怀庆府望岳楼

沁阳市在明、清时候,是怀庆府首邑,怀庆府署就坐落在这里。怀庆府遗址,当时居县中,就是现在市影院坐落的地方。

据说原为元代总管府,明代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将总管府改建为怀庆府署,其门楼原为望岳楼,建于元代初年,后因改建府署,望岳楼也就成了怀庆府署的大门楼。因为当时府署是所辖县的最高权力机构,所以,门第高大,建筑宏伟。

据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记载:“望岳楼,台高百尺,上起飞构,后有堂,曰:‘具瞻’,而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大概可以领略到望岳楼的风貌。它台高百尺,峭然高耸,其下府门洞开,博大幽深,上起飞构,前轩后堂,斗拱迭檐,吞云吐雾。论峥嵘峭拔,当时玉清宫不能比拟,看高雅气度,时有高台寺当之有愧,因此,它是当时城中的最佳处,不过只有达官贵人可以到此登临赏景,黎民百姓是断不能在此流览的。假若一个春日晴朗的早晨,拾级而登,站在“具瞻”堂前凭栏远眺,不仅能看到朝阳喷薄欲出的瑰丽景象,而且还能依稀望见中岳嵩山的少室峰,此时,你会突然省悟,原来“望岳楼”的“望岳”与杜甫“望岳”诗中的“望岳”,竟截然不同。杜甫诗中的“望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而望岳楼中的岳,指的却是中岳嵩山了。

望岳楼下便是府署了,府署坐北面南,房舍共分五进。府衙门前是盘龙照壁,照壁东侧是鼓楼。望岳楼下洞门中开,入府衙,两厢是班房,中开拱门,进拱门,便是府署大院,苍松遮日,甬道幽静,起落有至,令人肃然。居中为大堂,这是府官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后为二堂,入内宅到三堂,是眷属居住的地方。经易门到四堂、后库。其后为东、西书房,府署东邻经历署,`西傍通判署,屋舍俨然,气度恢弘,加上府前门楼高耸,门洞幽深,整个府署显得格外肃穆、庄严。

望岳楼下,府署照壁两旁,当时立有两个高大的牌坊,一曰“师恂”坊,一曰“法弼”坊。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却将二坊撤而改之,并移入府前南北大街(即现在的老府门街)两端。立街南端的牌坊,上书“天中屏翰”四个大字,看来此坊主要是赞美府署门楼——望岳楼的。望岳楼高耸入云,矗立中天,故拿屏翰来比喻它、赞扬它。立在街北端的牌坊,也书四个大字为“商畿重地”,意思是说怀庆这个地方,古时候为商代京畿地方,是商王朝的太庙所在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但到了乾隆戊戌年间,当时的太守认为“重”字用的不妥,遂改“重”为“旧”,于是成了“商畿旧地”。

望岳楼从元朝初年兴建,到明朝末年被战火烧毁,前后历四百余年。以后府署门楼,虽然又重新改建,但望岳楼一直没能再修,历史上曾有人对此发出慨叹说:“望岳楼高销毁尽,凭谁话于后生知”。

8、信阳奎楼即魁星楼,是古代社会祭祀文曲君神的场所。

从清乾隆时期信阳州城图上看,信阳奎楼建在古城南门(镇远门)至东门(望京门)之间距离东门略近的东南城墙上。信阳残存的老城墙位于西关桥至浉河公园之间的浉河北路北侧,城墙为明朝所建,其余均已拆除。

考证信阳奎楼有二:一在城外,一在城上。城外的在南关外关帝庙旁,群众称为下奎楼(即今信阳电力技校院内),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建于通衢之上,楼内供奉奎神。城上的则在东门与南门之间拐角处城墙上(即今信阳市第七中学后院操场东端),距离“义阳书院”(原在南城内东侧书院胡同)约百米左右,系亭阁式建筑。

信阳的奎楼,就是儒家学者们专为振兴一方之文风,奉祀主宰文运兴衰之神而特设的。以景而言,当以城上的奎楼景致最美,这里不仅飞檐画栋,丹壁朱栏,高耸入云,而且,奎楼之下,城内有灵碧池(群众称之为美人塘),城外有护城河等景色相映衬。城上楼阁凌霄,城下岸柳池荷,无论内外观之,上下观之,皆属景美境佳之所。每当夕阳西下,登楼远眺,层峦叠嶂,俯瞰环顾,浉水清流,岩城村树,尽皆浴于霞光暮霭之中,景色分外美好。

乾隆年间信阳州知州张钺曾咏诗盛赞此景:

雄郡通南纪,巍楼接上台。

轩窗华景集,城郭夕阳开。

烟细鬟初结,霞明绮半裁。

凭高恣游聘,钟鼓未须催。

州人郭际雍题“奎楼晚照”诗云:

檐牙高百尺,胜致晚偏稠。

飞霭碧连栋,斜阳红半楼。

千峰回照迥,万井暮烟收。

伫看文风振,奎光匝郡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