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周时代起,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名族以及政权就以”中央之国“自居,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而将周边其他民族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之后"中国"的含义延伸到了地域、民族、文化和国家政权这四个层面,由此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及"中华思想"。因此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以中华思想为指导,通过征伐、招抚、羁縻、册封等手段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了华夷秩序。
小中华思想
唐宋以后,中国周边一些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度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在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下,文明和自尊心得到了很大提高,已经不甘心夷狄自居,特别是对于其周边尚未接受中国文化的”夷狄"产生了优越感,故以"华"而自豪。这些国家所秉持的思想就被称为"小中华思想"。
总结起来,中华思想和小中华思想的区别就在于,中华将世界华夷秩序分为:中央为中华,四周为夷狄;小中华思想则“很有自尊的”将其再细化为:中华,小中华,其周边为夷狄。而“小中华”其中最典型也是最虔诚的就当属于朝鲜。
那么,朝鲜从何时起称自己为小中华的呢?
高丽建国前形势
作为距离中原最近的“朝鲜”,接受中华文化最早,也是最深。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贵族箕子东渡,便为朝鲜带来了最早的文明,到了唐朝前期的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政权开始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穿唐服,行唐礼,"以夷易华"。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了朝鲜半岛的主流文化。而“小中华”之名正式提出,就要追溯到11世纪后期的高丽文宗时期。
当时的中国处于宋神宗的统治之下。高丽文宗派遣使臣到北宋朝贡。作为尚未“北复燕云,夷狄臣服”的北宋政权而言,高丽的朝贡自然让宋神宗和手下大臣们欣喜不已。因此给了高丽使臣以很大的礼遇。以高丽自述:"宋以本国为文物礼乐之邦,待之浸厚,题使臣下马所曰'小中华之馆'" ;同时高丽使臣朴寅亮、金觐所作诗文为宋人称赞,将二人诗文刊行为《小华集》;北宋的礼遇和称赞让高丽人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仿佛他们的”小中华“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得到了来自大中华的官方背书。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肯定,从他们郑重其事的将其官方记录下来,就足以见得。
1.高丽太祖王建临终遗言《十训要》中便说:"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契丹乃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2.高丽仁宗亦曾下诏重申太祖遗训,要"景行华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
3.高丽后期诗人李奎报写道:"万国森罗数幅笺,三韩隈若一微块。观者莫小之,我眼谓差大。今古才贤衮衮生,较之中夏毋多愧。有人曰国无则非,胡戎虽大犹如芥。君不见华人谓我小中华,此语真堪采。"
可见此时的朝鲜政权,高丽对北边契丹、女真等"蛮夷"民族所产生的文化优越感也是与日俱增。
以至于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便立刻向明帝国称臣,万事仿效明朝,追随中国并自居"中国第二"。另外,在明朝所有藩国中,朝鲜也是朝贡次数最为频繁的。有明一朝,两国来往密切,"小中华"也正式成为了朝鲜的国家定位并深入人心。
明朝地图
然而,中原正统的中原王朝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不但“小中华”记载难以在中国史料中得到印证,反而历代王朝都依然将其视为”东夷“。可见高丽人的记忆并非真实发生过或者仅仅只是宋人的客套之言。即使确实得到过中国的肯定,究其根源,也是因为中原王朝在尚未大一统时期对四方来朝的期待,和一种变相的“抱团取暖”(联合抗击北方游牧名族)而已。即使到明朝,朝鲜作为最重要的藩国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也在《皇明祖训》中提到: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今将不征诸夷之国名开列于后: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暹罗、真腊等。可见自始至终,“小中华|”也只是朝鲜一直以来的一厢情愿罢了。
朝鲜太祖李成桂
但无论如何,朝鲜半岛以”小中华“自居便确实从那时候开始的。
这种中华自豪感也一直在朝鲜半岛政权君臣中一直发展,一直延续到主权国家时代兴起,民族主义上升时期。而此时,”小中华“思想已经在朝鲜半岛传播了八百多年。
而这一切,其实竟只是因为只因中原王国的一句“客套话”
新人作者,求大家关注,一起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