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福建前不久,福州市教育局12345便民网站上一份关于“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市中小学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户家访”的投诉曝光家访是否过时?能否被微信等通信工具所替代?11月4日,福州市教育局通过“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公开回复称,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它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访活动指导思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访活动指导思想(家访访出成效)

家访活动指导思想

来源:新福建

前不久,福州市教育局12345便民网站上一份关于“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市中小学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户家访”的投诉曝光。家访是否过时?能否被微信等通信工具所替代?11月4日,福州市教育局通过“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公开回复称,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它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一直以来,家访作为家校互动的重要内容,为家校双方搭起了一座“连心桥”。通过家访,既能促进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加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促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更为一致的教育理念,为孩子寻找更为合适的教育路径。可以说,家访为家校配合、精准施教打下基础。

然而,一度甚为流行的家访,近些年来逐渐变成了“稀罕事”。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高速发展、多元化通讯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家访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微信群、QQ群承载着大量家校沟通的任务,即使遇到问题,家校双方也更习惯运用电话进行沟通。“键对键”的交流,给了人们高效便捷的体验,但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无形之中也会在教师与家长间隔起一道“心墙”,催生生疏感。

福州市出台《福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规定(暂行)》要求,每名学生家庭每学年至少接受2次家访(入户式1次,“一对一约见”1次);每学年班主任家访不低于1/2的学生家庭,该班科任教师对剩余约1/2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新规从制度层面对家访进行固化,是因材施教的创新之举,值得肯定。从相关媒体的报道来看,重拾家访好传统,也并非只有福州一地。在合肥六十一中,家访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有的老师一年能走访40多户家庭;贵州务川县某小学帮扶教师阚南忠多次对该县沙坝村残疾女童申晓燕“入户家访”,不仅帮助申晓燕解决了入学难问题,还帮助申晓燕一家四口(均为残疾人)申请了低保金……这些无不印证着入户家访的现实意义。

开展教师与家长的良性沟通是刚性要求。“键对键”终究不能替代“面对面”,毕竟,只有通过一对一式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家访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当然,一项新规的出台,难免伴随各种声音。具体操作的便利与否,沟通双方对形式选择的意愿,家庭隐私空间的保护等等,考验着家访能否顺利施行。这些因素也都反映在家长对“入户家访”的不同看法上。

家访家访,关键在访。找到让家校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最大化激发家访的育人效能,才是家访的意义所在。与其关注是否应当入户访,不如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让家访访出成效,让学生从中受益上。

群众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家访。即便面对面,不能心连心,满足于完成任务、走街串巷式的家访,无疑是另一种形式主义,达不到效果。相关部门不妨建章立制,将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纳入到教育管理体系中,对家访的效果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给予资金保障,为教师尽责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教师与家长不妨就具体时间和地点进行协商,既可以到家访,也可以约定在图书馆、咖啡馆等场所见面,只要有助于沟通交流,怎么方便怎么操作。

推动更多的老师上好“家访”这门必修课,让家访访出成效,不断提升教育的温度,是目标,也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