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文峰今年润四月,阳历6月下旬才进入到农历的五月,因而端午时节也较往年迟了一些记忆中往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在热浪袭人的麦田里挥洒着汗水,挥舞着镰刀,汗水在脸上汇聚成小溪肆意的流淌,如密集的雨滴一样随镰刀的起伏挥动流入黄土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的麦香味,还有清清的有点甜丝丝的麦秸的味道,农忙时节大家谁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过端午佳节,只隐隐约约觉得这个节日到了,年龄大的长辈最多会从河边割些艾草插在屋檐下或门楣旁,仅此而已,收割吃饭的粮食比什么都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屈原的第一首爱国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屈原的第一首爱国诗(中华诗祖之魂-屈原)

屈原的第一首爱国诗

作者 胡文峰

今年润四月,阳历6月下旬才进入到农历的五月,因而端午时节也较往年迟了一些。记忆中往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在热浪袭人的麦田里挥洒着汗水,挥舞着镰刀,汗水在脸上汇聚成小溪肆意的流淌,如密集的雨滴一样随镰刀的起伏挥动流入黄土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的麦香味,还有清清的有点甜丝丝的麦秸的味道,农忙时节大家谁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过端午佳节,只隐隐约约觉得这个节日到了,年龄大的长辈最多会从河边割些艾草插在屋檐下或门楣旁,仅此而已,收割吃饭的粮食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端午节,农忙时节已经过去,该种的庄稼也已耕种已毕。现在机械化的收割、耕种速度很快,让人觉得还没来及展开架势农忙时节已经结束。虽然提高的劳动效率,但少了一些劳动的乐趣。闲暇的时光总是会找寻快乐的事情来做,端午佳节来的正是时候,除了吃的,形式上,也开始知会一个人,虽然只知道屈原这个人名,但是在乡间村里已经很厉害了,就像每一年的春节新年,中秋节,我们都不必深入了解它的来历,意义,只记得这个日子,记得这个时节,传承下去,这就是中国的文化,才是世界的记忆。

烟囱里正袅袅飘曳起缕缕淡蓝色的炊烟,盘子里盛满蜜甜的粽子,让人不禁想起那个伟大而孤傲的古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历史简介这就是他的一生,官方的,我们感受不到屈原浓烈生活的气息,没有温度,没有生命的张力。倘如以时间的长度来丈量,跨越24个世纪,2360年已经很久远,但若以文学的厚度来丈量,他距离我们很近,身影依稀就在前方…,他从袅袅升起的雾气里走来,朦胧的身影渐渐清晰,高大伟岸,斯文潇洒,深沉忧郁,像是走在千年以前清冷寂静的江边。

他身穿布袍,头发挽着菖蒲,身披香草,肩膀上披挂着蘼芜和白芷的全草。腰间,用秋兰扎成了一个玉珮,垂挂着。身体是香的,灵魂,也是香的,远远行来,人随香到,个性尽展,性灵自由,恣意潇洒,单这造型,也让一切T台时尚羞愧弗如。

历史的车轮碾过,时间流逸,尼罗河边孤傲而伟岸的身影早已不复存在,人生匆匆而终,但却为中华诗文文化进行了宏大奠基,把诗文浸润到后世的万民心中,或悲或喜,或愁或乐,都可以肆意抒发内心深处的感触,给我们带来各种情感的慰籍和无尽的文学濡养,这是诗文的力量,屈原的力量。

带着忧伤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也是忧伤的。千百年来带有一种淡淡忧伤的诗文总是最能打动人,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是屈原在千年以前为它注入的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情怀,这种灵魂之脉依然会在诗文的身上飘扬千年,万年......永不会衰落,屈原也与天齐寿,驰骋于天地之间,永垂不朽!

屈原一生历遭两次流放,放逐他的是一个他内心深爱着的不愿离开的楚国,离开那天的晨曦,都城大街上马蹄声响的突然,路边门旁有几位老人在疑惑地张望,天空中只有冷月注视着,孤独地为他送行。那哒哒远去的马蹄声,声声让离人心碎!

该庆幸的是那时他年岁还轻,时光未老,在流亡的岁月里,还有诗文陪伴着他,屈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开创性的写出楚词,虽背着刑徒的十字架却成了中华诗文历史的巨人。他在强烈而孤独的思绪下创作出离骚这一历史佳作,江离、白芷、泽兰、杜衡、留夷、艾草、琼枝、扶桑、秋菊、蕙... 离骚中提到的这些香草,两千年多年后,仍然存活于我们的生活中,艾草,在端午节,是必备的洗澡神器,据说洗了蚊虫不叮。

两千多年前的习惯,今天的人还保留着。

这些传统,亦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寥阔大地上,劲风骤起,有个衣饰奇特的孤影,衣袂飘飘,行吟在江风草泽边,脸色忧伤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身心疲倦、孤独而痛苦,望江水而骋怀,睹藜草而伤情;他心系九天,仰天长歌,四野寂寂,八荒茫茫。江水中游弋的舴艋之舟,怎能载动他那许多忧。

浩荡的离愁蕴造出高贵的屈原,创作出瑰世的离骚,开创了诗文这一文化载体,他为后世的诗人和文人做了某种定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高贵的灵魂气质和不屈的傲骨精神!

24年漂逐在外,他回不了心中深爱的国都,只能在黑夜的睡梦和白天的痴想中怀念,漫漫长夜里的思乡,白昼孤寂里引颈遥望的祈盼,脚底也早已磨起了老趼,身疲心倦,苦若刑徒。

24年太久太累,声已噤,泪已吞,国以不国,何以为家,不若江河随波逐浪,洗净污浊,洗脱疲惫,洁净身躯。

屈原又一次来到江边,江水滔滔,在生命的边缘咏吟着美丽的诗句,他曾写过著名的天问,问亘古宇宙,问万里之外,其实内心埋藏着更多的世问和人问,天意从来高难问,我们只能面对天意的结果,当楚国覆灭的消息传出,双鬓斑斑的他终于明白,辉煌原是天意,然后才是人力。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楚国的明月不再升起!身为楚国贵族,他从一出生就俯瞰这个世界,却因贤达而遭嫉,因才貌卓众而遭恶污诽谤,受人排挤,被指为异类,最后,62岁自投汨罗江,客死异乡,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伟大的屈原。

放逐,放逐,永久的放逐……

回归,回归,永远的回归......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屈原,他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万里江山可更迭,文化经典,已不可再造,屈原已如太阳,光耀华夏,滋养后世。

从此中华文化中有一个孤凄的身影,泛着光芒行走在江泽山水间,出入竹简帛书中,那是被万众共仰的孤凄,是年年被世人传颂的孤凄,已化作一种诗意的美,最苍老又最不会衰老的诗意,已经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身上。

天地之间他似乎无处可去,他被官场放逐,却被诗文请回,终于又无处不在。

五月初五这一天,亿万华夏儿女们一层层剥开蜜甜甜的粽子的外壳,像是要把屈原千古的忧伤和愁苦也层层剥开释解而去,一颗颗粽子,一层层的温暖,人们永久地怀念着承受委屈漂泊异乡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