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贞观年间,李世民手下有一个敢说真话的群体,魏征只不过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叫大唐第一宰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叫大唐第一宰相(轻松读史之大唐)

为什么叫大唐第一宰相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48)

魏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贞观年间,李世民手下有一个敢说真话的群体,魏征只不过其中最知名的代表。

读史你有个感觉:任何一个兴盛的时代,总是伴随着一群人才的涌现。这些人有的出于显贵之家、有的来自贫下中农,有的少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人千载留名、也有人一逝而过。英雄不问出处,他们从东南西北、都市乡村各个角落,走上国家这个舞台的中央。在历史的交响剧中,演绎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在后人眼中,那是一个群星闪耀、光彩夺目的时代,而于当事人,那不过是一场无法退缩的战斗。

李世民和他的团队从变革和动荡的时代走来,又肩负安天下致太平的重任。他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创业之艰、守成之难,集于一身。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皇帝当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当然他自己不可能知道的了),曾组织过一次专题研讨,讨论一个老话题:打江山和搞建设,哪个更难?(上问侍臣:“创业和守成孰难?”

房玄龄说当然创业难:那么多英雄人物,一个个给他们干趴下,太不容易了。

魏征一贯是反对躺在功劳薄上睡觉的,说当然守成难:自古以来谁不是辛苦创业,但最后都防不住、安逸腐化把家业搞垮,你说哪个难?

李世民出来和稀泥,说大家说的都对、都不容易。他估计对这个问题思考了挺久,作了一番总结发言,基本上,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人生、或者说人类的生存,本就是一场持续的战斗。过去再难、已经成为过去,要紧的是看清眼前、千万不能栽跟头!李世民这番话,多少有点偏向魏征、防止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意思。

他们这一帮人,曾亲眼见到强盛的隋朝由顶点坠落,也亲身经历过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用现在话说,大家深切体会到,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从皇上到大臣,都有比较强的危机意识,也仍然保有比较强的艰苦奋斗、继续革命的作风。

李世民的贞观团队,集合了各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每个人档案里都有一大堆先进事迹。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他召集几个重要的负责同志聚餐,对宰相王珪,就是原先李建成手下头号谋士、杨文干事变后受处理那个王珪说:“你比较会看人,干部评语写得不错。在座这几位、连同你自己,一块品鉴评论下大伙听听。”

(珪)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这里面连他自己谈到六个人。管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级干部当然远远不止六人。但领导干部各管一摊,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可能都来陪皇上喝酒是不是?没来也不要紧,这六个人刚好可以作个典型,分别代表各个方面的人物。

说他们之前,先简单介绍下唐朝的宰相制度。

隋唐实行的是‘群相制’,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 对领导来说,样样都照规矩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大官有大官的能耐、小官有小官的长处,为了进一步吸纳人才,在李世民手上搞了个新规矩:你虽然不是三省长官,但我下个文件:令某某参预朝政、或某某参知机务,这样你也可以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比方李靖同志身体不好,皇上叫他‘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两三天跑一趟门下、中书省,和大家一块商讨国家大事;魏征同志意见提得好,就命他‘朝章国典,参议得失’,重要的立法和行政工作,必须把他叫上,等等。类似这样的,还有不少。

宰相只是个名,关键在手中的权,更进一步说,主要看手上办的事。慢慢这些‘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的‘事’就变成了一种头衔。到贞观后期,对这个头衔进行了规范,统一叫作‘同中书门下三品’,有这个头衔,不管你原先什么官,都算宰相。到唐朝中后期,没这个头衔,哪怕你做了三省长官,也是个虚衔、算不得宰相。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循环发展,从名实合一到名实分离,再回到名实相符。当然,那已经是一个新的‘名’了。

前面那六个人里,房玄龄是左仆射、戴胄是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又顶了个‘参预朝政’的头衔,所以这两人是宰相中行政体系的代表;李靖大家熟悉,他的主要工作是打仗,前不久刚打了大胜仗从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提升为右仆射,所以他是宰相中军方的代表;温彦博是中书令,他主要管汇报管材料,每天向皇上汇报军国大事,定下来后又负责拟制文件,等于是宰相中参谋和秘书人员的代表;王珪是侍中,魏征这时升一级成了三品大员,职务是秘书监(从三品,管宫廷档案图书),他也有顶参议朝政的帽子,这两人算宰相里负责监察、纠错机制的代表。

按王珪的评价,房玄龄和戴胄办事勤快利索;温彦博汇报和材料清楚明白;他自己和魏征,对上对下都能够实事求是、去恶扬善;李靖比较特殊,他主要的功劳在战场上,做宰相某种程度是一个待遇。他自己很清楚这点,所以开会一般都不发言,‘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王珪给他的评语‘出将入相’,主要也是功劳大、荣誉高的意思。

总之,这六个宰相,办事的、打仗的,出主意的、挑毛病的,各个都是好手,李世民这一届常委班子,还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