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两位大诗人的漫游生活不得不在山东的石门山作结之后,公元七四六年,他恋恋地告别了仍然居守在奉先的家人,独自踏上了前往心仪已久的长安之路。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此时的杜甫只是凭借着一腔诗才小有名气。至于儒家一直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志,却终未能实现。而在此时,唐朝的历史画卷滚滚向前,万众瞩目的开元盛世正被缓缓地碾过,新的历史史诗正在谱写。带着初入天子脚下的欣喜,杜甫可谓是“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在这样的期待之下,等待他的未来又将是怎样一番图景?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1)

长安,大唐王朝的首都,车水马龙、宫殿林立、才士招摇,粉墨登场、龙飞凤舞好不热闹,这样气魄宏大的场景是曾经漫游天际的杜甫不曾看到的。漫走四方的游子杜甫有了倦意,如同疲累的鸟儿想要找到一个归宿,安定。 但是另一方面,自己的好友李白又曾在杜甫有过“赐金放还”的经历,钦佩之至的偶像李白尚且在长安得到这样的遭遇,不知自己能否如愿成就一番壮业伟志?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清楚地听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呼唤着自己前行。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2)

这个繁华的都会里,是否能够为他的梦想找到腾飞的翅膀,杜甫的心中亦是忐忑不已。怀着“少陵野叟”的自嘲和前后长达十年的壮游经历,杜甫也步李白的后尘,踏上了长安这片崭新的土地。刚刚来看新地方,自然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苦闷难当。不过心有所念的他仍然不忘初衷,处处寻找可能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急功近利,固然是为了求得功名显贵,但更重要的是杜甫内心那颗拳拳爱国心的激励。 初到长安的那个除夕,杜甫依然豪情满怀,不减当年。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3)

曾经在《今夕行》中慨然欢呼:“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第一个长安的除夕夜,与众人狂饮高歌,赌博欢乐,放浪形骸、兴高采烈。性格放荡、锋芒外露的杜甫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无比的希望,乐观昂扬的基调充斥着这个阶段。 随着在长安的见多识广,杜甫越发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长安这个大染缸里,杜甫对于现实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4)

曾经漫游时期积攒的浪漫情愫、曾经初入长安时候的壮志豪情,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一切似乎远不如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了。杜甫来长安不久,便从家乡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恍如晴天霹雳。经过长期的漫游生活,功名未立,依靠家中的救济为生。父亲的逝世让家中经济支柱越来越薄弱,甚至沦落到不得已自食其力,去城南终南山上采草药为生的境地。曾经的辉煌岁月已经再也不见了,只有如今靠政府的救济粮而生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唐盛世的光辉越来越黯淡。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5)

经过三十多年的国家发展,曾经励精图治、赏识忠臣的唐玄宗李隆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开元之治”后,政局稳定、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当朝皇帝安于暂时的太平安定便洋洋自得,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其乐了。 大半生的辛苦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好好犒劳自己。晚年的李隆基一度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法自拔,终日里逍遥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好大喜功、滥用奸臣、昏庸迷信,把国家政事抛在脑后。 固然曾经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铸成一段千秋万世的绝古爱情故事,然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沉迷也导致了国家如野草一般空空地置于无人管理的境地。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6)

生活的腐化堕落导致了政治的黑暗荒唐,奸臣佞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口蜜腹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不惜将众多的忠臣重臣排解在权力体系之外,上瞒下骗,诬贤妒能,肆意妄为,作威作福,李林甫完全是典型的“小人”形象。 公元七四七年,唐玄宗下诏招揽天下有才之士。此次求才之试,与其说是渴求贤才,不如说是唐玄宗为了向天下昭示盛世之君的恢弘气度。就如同历史下众多的君王一样,唐玄宗的这一举动无非是想标榜自己罢了。

杜甫落第诗(聊杜甫落第败北)(7)

对于此事,李林甫自然是心中不悦,生怕新选上来了的贤才弹劾自己,威胁自己在当局的势力。然而狡猾的奸相李林甫并没有直接强行抵制唐玄宗的求贤令,反而采用了迂回的方法,伪装起面容,遵循唐玄宗的旨意,以积极的姿态大力支持这场选贤考试。小编觉得“野无遗贤”是一场由李林甫自导自演的游戏,至于唐玄宗和一众应试之人,都只不过是其中的棋子罢了。而此时想要大展才华、求仕求名的杜甫自然不知其中的原委,怀抱着雄心壮志,气宇轩昂地想要抓住大好机会出人头地,大展宏图,可怜的杜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