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爸修炼记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1岁,学会了走路,开始变得爱动起来,对周围环境里的任何东西都想看看、摸摸、吃吃、玩玩。如果把孩子整天搂在怀里,不许下地跑,不许摸东西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将剥夺他探寻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影响他的成长。然而对孩子放纵和疏忽也会招致不幸。1~3岁的孩子最容易发生的、后果最严重的、家长最后悔的意外事故有:从高处跌落、溺水、烧烫伤、锐器扎伤、窒息及中毒。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

为了预防意外事故,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放眼,不放手:从小应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孩子要登高,该制止时必须制止;孩子在床上、在桌子上,家长不能放眼,要紧紧盯着孩子,哪怕只有几秒离开孩子去取个什么东西,都是不可以的。要知道悲剧会在顷刻之间发生。

(2)把好水、火、电三关:不要让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待在浴盆里,哪怕是半分钟也不行!不要在过深的澡盆里给孩子洗澡。不要让孩子在游泳池边、湖边、河边、海边爬行,在这些地方每秒都应有大人看管。农村的井、池、厕所要有盖子,防止孩子坠落其中让孩子远离热源,不要让幼儿进厨房,因为厨房里有热锅、热菜、热汤等,家长忙着做饭,疏于照看孩子,孩子跌倒到锅里或打翻热汤而烧伤、烫伤。另外,孩子扯拉餐桌布、扒翻餐桌造成烫伤的也非常常见。房间里的各种电器的线路要完整,裸露的电线要修理好。开关、插座要安装得高一些,让孩子够不到。

(3)防止外伤和窒息:家长要把刀、剪、针等锐器管理好,镜子、玻璃制品等易碎的物品要放到孩子摸不着的地方,以免发生割伤或刺伤幼儿窒息是最严重的意外灾祸:孩子最容易把别针、钉子、扣子、硬币、玻璃球、花生米、糖块等小东西放在嘴里,以致误吸进入气管,造成气道阻塞窒息,危及生命,酿成大祸。家长应该把这些小东西保管好,绝不允许孩子把小东西放在嘴里当玩具。切记让孩子玩的玩具不能比孩子嘴小。孩子吃东西时,不要逗他说笑,以免食物呛到气管里去。不要让幼儿玩塑料袋,这些东西有可能捂住孩子的嘴巴和鼻子,也不要给孩子蒙头睡觉,因为这些都可以引起窒息。

(4)管理好药物和毒物:一般家庭都备有一些常用药,但是最好把药物放在带锁的柜子里,以防孩子误食。每种药品都要有明确的标签,标上用法、用量、失效期。特别是应该把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或标上显著的标志,以免把外用药当成口服药而招致危险。要把毒物和内服能发生危险的液体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如油漆、汽油、来苏儿、染发剂、鼠药、敌敌畏等,对这些东西要严加保管,切莫大意。如果标签脱落,谁也不知道是啥东西,干脆毫不吝惜地处理掉。

★小儿外伤后伤口流血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2)

小孩子淘气爱活动,常受些小伤,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止血和处理伤口呢?小儿伤口流血在到达医院之前,可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用力压迫伤口,制止出血。如果仍控制不住出血,可在伤口上部扎一根橡皮带或用布条扎紧,阻断通向伤口的血流,但扎带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如有必要,可松一松再扎紧,以免时间过长影响血液循环,伤口的处理与包扎:小伤口用生理盐水或洁净的自来水冲洗干净,盖上纱布用胶布粘牢即可。大而深的伤口或皮开肉绽的伤口,在止血清洗伤口之后,应该到医院进一步清创和缝合。如果伤口被泥土或杂物污染,或者铁钉、玻璃等尖锐利器刺破较深,除临时清洁伤口、包扎之外,还要去医院诊治和注射破伤风预防针。如果被猫或狗咬伤,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若伤口里面混入较多泥土,可用生理盐水或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周围用碘酒消毒,不要往伤口上搽碘酒,不要往伤口上乱撒什么烟灰、烟丝、头发灰、药膏类,这样人为地污染伤口,给清创缝合伤口带来不便包扎伤口最好采用消过毒的纱布,在家里要拣最干净的布或手绢临时包扎一下,再到医院进行消毒处理,更换敷料。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当,过紧将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如在手臂或腿上包扎完伤口缠上胶布或绷带以后,当手脚发生浮肿或皮肤变紫变黑,说明扎得太紧,应立即纠正。一般包扎后第二天要查看伤口,更换敷料,如果没有感染化脓,就应减少换药次数,因为换药过勤也会增加感染机会;如果伤口化脓,应该勤换药,同时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螺旋霉素等解除包扎打开伤口时动作要轻,应顺着伤口方向将纱布缓缓揭下。如胳膊上的伤口是上下走向,揭纱布也应从上向下揭,以免伤口裂开。如果纱布粘在伤口上,可用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液浸泡后揭下。受伤的当天伤口可能发生跳痛,但无关紧要。如果疼痛加剧,则可能是伤口受到感染的缘故,应将纱布揭开观察伤口。如伤口又红又肿,应请医生处理。

★小儿软组织挫伤及关节扭伤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3)

(1)软组织挫伤:是指没有骨头损伤,没有或仅有皮肤擦伤,仅以皮肉损伤为主,表现有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或淤血。处理原则是抬高受伤的肢体,限制活动,受伤24小时以内宜冷敷受伤部位,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肿胀;若超过24小时宜热敷,可改善局部循环功能,促进水肿吸收。局部涂搽红花油可消炎止痛。(2)关节扭伤:是指关节部位受到较强的外力作用,关节活动超过正常限度时,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扭挫或牵拉发生的损伤。主要表现是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疼痛。处理原则同上述软组织挫伤。如果持续性疼痛,肿胀不消,需请医生检查,了解是否有骨折。

★如何处理关节脱位与骨折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4)

小儿跌倒、坠落后疼痛不已,肢体活动受限或有变形,应想到骨折和关节脱臼的可能,此时切忌乱动和擅自正骨。关节脱位是由于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骼脱离原来的位置所致。关节脱位时局部肿胀、疼痛,其特有的表现是关节形状改变、关节部位有间隙及空虚感,并失去活动功能。处理原则是及早就医,尽早使关节复位,适当固定,防止再脱位。骨折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骨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一般来说,凡伤肢肿胀、青紫或有淤斑,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都有骨折的可能。怀疑骨折时,不要把伤肢搬来搬去,如距医院较近,可让患儿静躺原地不动,请医生到现场处理;若非搬动不可时,应先用夹板护好伤肢。夹板固定的目的是在就医前防止患肢移位和旋转,防止不恰当的活动损伤血管和神经,夹板必须足够长。如足部骨折,夹板需长至膝部;小腿骨折夹板需长至髋部;大腿骨折需从足固定到腋下;手腕骨折需固定至肘部;前臂或上臂骨折应从手指固定到腋下。夹板可用木板、硬纸板、木棍等制成,用绷带、布条或手帕分4~6处将夹板绑在伤肢上扎牢。注意动作要轻,尽量不要移动骨折部位。儿童脊柱受伤或骨折时,莫让患儿坐起,可令其躺在原地不动,千万不能抱着孩子去医院,可用担架或门板将孩子抬走。搬动时应保持脊背平直。骨折患儿应住院诊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使骨折复位,越早越好,争取在肿胀发生之前复位

★小儿头部受伤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5)

小儿头部受伤后最要紧的是判断有无颅内出血及大脑受损伤。一般来说,小儿摔倒就哭,不久哭声停止,气色正常,即使头上肿一个大包,亦无大要紧,估计脑损伤的可能性很小;若小儿摔倒后立即昏迷或不久便失去知觉,无论昏迷时间长短,都应该立即就医;小儿摔倒后虽然没有昏迷,但直呼头痛、视物不清或伴有呕吐,也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但是,家长应该以此为戒。以后定要注意照看好宝贝,避免宝贝摔伤,尤其是头部受伤。如果家长不放心,可以带宝贝去医院,看看是否需要做相关的检查。

★小儿窒息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6)

常见的小儿意外窒息有两大类:一是小东西吸入气管,阻塞呼吸道;二是因棉被蒙头、塑料袋捂住口鼻造成闷憋窒息,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电击造成的呼吸停止。如果发现有小东西吸入气管阻塞呼吸道,当务之急是取出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不是由于气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停止,或气道阻塞已经解除,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应一面立即在现场施行人工呼吸,一面电话向医生求救。最简便有效的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呼吸法为好。做法是:使小儿平卧,先把口腔里的黏液、食物清除干净,在肩部加垫,使小儿头稍后仰,颈部气管伸直;右手捏住小儿鼻子,大人的嘴对住小儿的嘴,轻轻吹气,然后松开鼻子,让孩子出气,再捏住鼻子吹气,如此反复;婴幼儿每分钟吹40次,学龄前儿童每分钟吹30次,学龄儿童每分钟20次。人工呼吸有效的标志是小儿口唇由青紫变红润。坚持做,直到孩子恢复呼吸或等医生赶来。另外,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也应坚持做人工呼吸。若小儿心脏停止跳动,此时还应进行心脏按压。

★怎样快速终止小儿抽风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7)

小儿抽风医学上称为惊厥或抽搐。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珠上翻、斜视或凝视不动,牙关紧咬,四肢抖动抽搐或强直发硬,有的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小儿抽风的样子很吓人,但一般都会很快停止,多数并不造成危险。小儿抽风如果以前曾经有过较长时间(超过15分钟)的发作,那么再次抽风发作时,最好一发作就送医院抢救;如果是首次发作,或者以前多次发作时间很短(不超过5分钟),就不必急着去医院,因为往往是请来医生或者赶到医院,孩子抽搐早已停止。因此,小儿抽风时急需的是立即给予止抽措施:使患儿平卧,解开衣领,把头转向侧,将牙刷柄或筷子缠上纱布放在患儿的上下牙齿之间,以防止咬破舌头;同时可用针刺或拇指用力按压人中、合谷、涌泉等急救要穴,可中止发作。患儿发热,尤其是高热(39℃以上),应立即给子药物或物理降温,经以上处理,抽搐不止时应立刻送医院抢救。小儿抽风的原因很多,每次抽风以后都应请医生作出诊断8怎样急救溺水的儿童小儿溺水后,大量的水经口、鼻灌入呼吸道和肺,或因水的刺激引起喉头痉挛狭窄,致使氧气不能吸入,发生窒息和昏迷。溺水时间短的,可有口唇发紫;溺水时间长者,面色青紫、肢体冰冷,甚至呼吸和心跳停止,必须现场急救。原则是迅速将孩子打捞上岸,尽量减少水时间。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水、泥等污物,恢复呼吸道畅通。其次是将肺及胃内的水倒出来,方法是:解开孩子的衣领,使小儿俯卧,急救者托起小儿腰部,使小儿头向下,不断拍其后背,促使肺及胃内的水排出。急救时应注意保暖,若小儿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不可因倒水而耽误抢救时机,同时尽快送医院抢救。

★小儿烧烫伤以后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8)

儿童既好奇又缺乏经验,常常因用手触摸热的固体物如热锅、饭盒、电炉或因扒翻盛热水、滚油的锅碗等造成烧伤或烫伤。烧伤按其深度分为三度:I度烧伤为局部出现红斑、疼痛;Ⅱ度有水疱;Ⅲ度烧伤创面有焦痴形成。孩子烧伤应请医生治疗,但在就医前需给予必要的处理。火焰烧伤时,应迅速脱去着火的衣服,来不及脱时,可让孩子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往身上浇水或把孩子抱入水中,切勿用手拍火或抱着孩子奔跑去医院,以免火借风势,加重烧伤;若固体、液体、强酸,强碱烧烫伤时,就应该迅速脱去衣服,然后立即用水冲洗,或把伤处浸于水中这既可冷却皮肤并冲净伤处残留的热液,又能减轻疼痛和清洁受伤部位。如果皮肤上起了水泡,小水泡可让其自行吸收,若没有无菌消毒条件,不要把大水泡弄破,有条件者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放出疱液,疱皮留在原位;水疱已破且有明显污染者,可将疱皮剪除。小面积烧伤经过上述处理后,局部可外涂京万红烧伤膏或湿润烧伤膏或獾油即可,通常不需要包扎伤处。大面积严重烧伤,除上述处理外,可用消毒纱布、绷带或洁净的布块、手帕包扎患处,以保护创面同时迅速将孩子送医院处理对烧伤面积大、程度重者,除局部处理外,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等;烧伤创面已被污染者,应该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另外特别提醒家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之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怎样抢救电击的孩子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9)

电击包括触电和雷击。孩子遭受电击后常常立即失去知觉,触电部位发生灼伤。发现孩子触电时,要首先使孩子脱离电源,如关闭电源开关,拔掉保险丝插座,使其不再继续遭受电流损伤。若电源开关不在附近无法切断电源时,可用手边的竹竿、扁担或干木棒等不导电的物品将电线从孩子身上挑开,或用穿胶鞋的脚将孩子蹬开,或用毛毯或棉被包住孩子将他拉开,切勿用手直接接触孩子,以免自身触电。只有使孩子脱离电源后,才能进行其他抢救措施。孩子脱离电源后,首先要检查他是否有呼吸及心跳(或脉搏)如果有心跳无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既没有心跳又没有呼吸,最好是两个人配合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即一个人做人工呼吸,另一个人作胸外心脏按压,一般是连着按压心脏30次,再向病人口里连吹2次气。按压心脏的频率每分钟100次。心脏按压的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操作者把双手拇指或一手掌根部放在小儿两个乳头连线以下的胸骨上,然后以臂力有节律地、冲击式向患儿脊柱方向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为2厘米左右,达到按压深度后迅速抬手,使胸骨上升复位,但手不离开胸部。按压有效的标志是出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如果面色好转,心跳呼吸基本恢复,说明小儿已经复苏,但要严密观察,如果心跳呼吸还不能自己维持,应该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到完全恢复正常。总之,孩子触电以后应在现场就地抢救。如果交通方便,条件具备,在送医院的途中也应该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以争取抢救时机,使孩子尽快脱离危险。

★小儿吞入毒物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0)

不论是否明确吞服了有毒之物,只要是怀疑吞服了毒物,都应该到医院去请医生诊治。因为有些对成人无害的东西,如药物,却会使孩子中毒。家长切不可因为小儿外表正常,采取等等看的态度而失去抢救时机,因为许多毒物往往是在几小时以后才发挥毒性的。发现小儿吞服毒物(药物、农药等)以后,最好在送医院之前给予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催吐和洗胃是排除在胃内尚没有吸收的毒物最简便、最好的办法。小儿吃了安眠药、砷剂(砒霜)、治心脏病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敌敌畏等时,则应设法使孩子呕吐。但是当小儿服了强酸、强碱、煤油、汽油或抽风、昏迷时,则不宜催吐。催吐时,让小儿伏在大人膝上,头朝下,张开嘴巴,可用手指或鸡毛等物刺激小儿咽部,即可引起呕吐。一次不易吐净,可让小儿喝些温开水或淡盐水后再催吐。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呕吐物无异味为止。般在吞入毒物后4~6小时内均应催吐,且越早越好。同时别忘了取些呕吐物样品,以及把装毒物或药物的瓶子一起带到医院,以便医生确定毒物的种类,利于抢救治疗。对于昏迷、抽搐或吞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小儿,应迅速送医院采用胃管或洗胃机进行洗胃。但如果是误服强酸强碱会引起口腔、食道及胃腐蚀破溃,要禁止洗胃,可以口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鸡蛋清、米汤、牛奶也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误服强酸的可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淡碱水;误服强碱的,可给弱酸,如食醋,使其中和。

★什么是食物中毒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1)

食物中毒是由于吃了含有毒素或病菌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各种食物中毒的症状表现基本相同,都具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脱水或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吃了不清洁的食物以后的短时间内(大多在0.5~24小时),凡吃过同一种可疑食物的人(包括大人)同时都会发病。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细菌繁殖活跃的夏秋季节,是由于吃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这些食物可能变了味,也可能未变味,但食物不新鲜、不清洁是肯定的。发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应立即就医,处理原则主要是多饮淡盐水或输液,防止脱水,是否需要用抗生素应由医生决定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吃了有毒的东西引起的,包括吃了霉菌性毒物(毒蕈、霉变甘蔗)、植物性毒物(杏仁、白果、蓖麻子、苹果子、发芽的马铃薯、未炒熟的四季豆,还有夹竹桃等)以及动物性毒物(河豚、鱼胆)。处理方法主要是催吐和洗胃。为预防食物中毒,不要给孩子吃腐烂或不新鲜、不清洁的食物和瓜果,不喝生水,勤洗手,把好病从口入关。

★怎样冲洗皮肤上或眼睛里的毒物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2)

小儿容易扒翻这个碰倒那个,使液状或粉状的有毒、有刺激性的物质粘在皮肤上或溅入眼内。为了防止毒物继续吸收,首先应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皮肤上的毒物可用大量清水、流动自来水或肥皂水冲洗干净,绝不可用热水或酒精擦洗,以免加速毒物吸收。溅入眼内的任何毒物都可以用清水洗,要反复洗彻底洗,且越早越好。接触强酸强碱后,先用干布轻轻擦干后再冲洗。对于皮肤上粘的强酸或有机磷农药,可用淡肥皂水冲洗;对于强碱,用稀释的食醋冲洗,兼有中和毒物的作用。

★小儿煤气中毒如何处理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3)

煤气中毒医学上称一氧化碳中毒。煤燃烧不完全时就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它对人的最大危害就是使重要的脏器尤其是大脑缺氧。小儿大脑处于发育时期,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多于大人。因此,虽然大人、小儿接触煤气的时间、环境相同,但小儿的中毒程度相对较深。所以,抢救时尽可能先抢救小儿,抢救及时可以完全恢复,昏迷的时间越长,遗留神经方面后遗症的可能性越大。煤气中毒多见于冬季,一般是用无烟筒的煤炉或木炭取暖引起中毒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中毒继续加深就会神志不清而危及生命。发现小儿煤气中毒,应立即将小儿移出煤气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服扣子及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氧气吸入并急送医院抢救。最好送到有高压氧舱的医院,因为高压氧治疗效果最好。如果孩子出现呼吸或心跳停止,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家长往往怕孩子受冷,冬天生炉子取暖。但用煤球炉取暖要警惕煤气中毒,特别是当孩子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哭闹时应首先想到煤气中毒的可能。为避免煤气中毒,炉子要安装烟筒并经常检查烟筒,防止堵塞。

★如何防治冻伤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4)

小儿冻伤之所以多见,是因为小儿皮肤比较薄,血管多,散热快,保暖能力差;孩子生性爱玩,又不注意保暖;寒冷时因为血管收缩,皮肤供血减少,加上保暖较差,故易发生冻伤冻伤好发于身体暴露或血液循环的终末部位,如手、足、耳郭、面颊等。初起时局部出现如蚕豆大的红斑,肿胀发硬,伴有胀痛、瘙痒灼热及麻木感,遇暖时痛痒更明显。此时若注意保暖,肿胀发硬的红斑数日即可消退;若继续加重,则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冻疮。发生冻疮后,在没有溃破之前局部可用冻疮膏或绿药膏揉搽,每日4~6次。注意冻伤部位不要用雪擦、用手搓、用火烤及用热水烫,以免皮肤溃破。如果有水疱,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消毒的针头刺破水疱,放出疱液;有溃疡时可外用些50%硼酸或10%鱼石脂软膏。冻伤的预防很重要。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可戴帽子、手套,穿棉鞋,保护头、面、手、足。这些易冻部位可经常涂些甘油或油脂类化妆品,对潮湿的鞋袜、手套要及时更换或烤干,鞋袜不可过小过紧每晚睡前可用温热水浸泡手足,以改善血液循环。平时应加强营养,供应足够的热量,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16小儿中暑怎么办孩子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或处于高热而潮湿的环境中,会出现面红、身热、头晕、大汗、昏迷抽风等中暑表现。发现小儿中暑,应使其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和腰带,可用风扇或空调帮助降温,并给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淡茶水等。对高热者可用温水(34~36℃)擦浴全身,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帮助散热。头部可用冷敷或冰枕,以保护大脑。因冷水浴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故不宜用冷水浴。昏迷时除保护呼吸道通畅外,应立即送医院抢救预防中暑应避免让太阳直射时间过久,夏天常用淡盐水当茶饮,外出时,宜穿白色或浅色衣服,戴草帽或太阳帽。

★被动物咬伤、蜇伤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5)

(1)毒虫咬蜇伤:常见的毒虫有蜈蚣、蝎子、毒蜘蛛和各种蜂。被毒虫咬伤、蜇伤后,皮肤局部肿胀、疼痛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血、发热、昏迷和过敏等表现。还可根据以下两点来判断虫咬伤:是可发现微小刺眼或肿块;二是伤口多位于皮肤袒露部位。发现伤口处有虫刺或毒针时,应立即拔除。局部可用清水、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必要时在伤口上方扎止血带,避免毒液吸收入血,每15~30分钟松开止血带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同时立即将病人送医院抢救。一般毒虫,如蚊子叮咬,局部痒痛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液或风油精;被蜜蜂蜇伤,拔出毒刺后,局部可涂些碱性液,如碳酸氢钠溶液;被马蜂或大黄蜂蜇伤,涂些淡醋液效果较好。(2)毒蛇咬伤:儿童被毒蛇咬伤后,主要应防止蛇毒入血,可在伤口上方扎止血带。还可以用吸奶器或火罐对伤口进拔吸、冲洗,尽量将毒液吸出或稀释,防止毒素扩散吸收。同时将孩子急送医院抢救。(3)猫狗咬伤:被猫狗咬伤一般的处理原则不外乎是清洁伤口止血、预防感染。但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咬人的猫或狗是否患有狂犬病。患病的猫狗多惊恐不安,见人就咬,一般在10天之内死亡。如果被这些可疑的猫狗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不必缝合,尽快到医院处理,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注射狂犬病疫。

★小儿为何鼻子经常出血?怎样止血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6)

小儿鼻出血相当常见,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冬季节发生率特别高。有的孩子偶尔出几次,有的孩子反复多次出血,而且量很多,往往引起孩子的恐慌和家长的担心。小儿的鼻腔黏膜特别薄,只有成年人的1/10,而且孩子喜欢挖鼻,揉鼻子,所以较成人更容易出血。小儿鼻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鼻部受到撞击、抠鼻子、鼻黏膜干燥感冒发热或其他感染,也见于剧烈运动之后。鼻出血90%以上由单侧鼻孔流出,部位多在鼻腔前部的鼻中隔上。因此,用拇指和食指将鼻子下端捏住,保持10分钟,即可初步止血,但松手时动作要慢。若同时用冷水毛巾或冰袋冷敷小儿头部,如前额、鼻部或后颈部,均可使血管收缩,减少鼻部血液供应,促使止血。另一种简便的止血法是用洁净的纱布或布条塞入鼻孔,几分钟即可止血。若在棉球上滴少许缩血管药则更好,如0.1%肾上腺素或2%麻黄素液,止血作用更快。用这种填塞法仍不能止血多是因为纱布填塞太浅,没有压迫住出血点,应取出重新填塞鼻出血时应让孩子低着头,以防血液经后鼻孔吞入胃内,莫让孩子擤鼻子或用手帕揉搓鼻子,否则会加重损伤,以致流血不止。如果采取上述措施10分钟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将孩子送医院处理。若孩子经常不明原因鼻出血,应请医生检查,找出原因预防鼻出血,首先应避免引起鼻出血的诱因,如鼻外伤、抠鼻子和感冒发热。鼻腔干燥时可用薄荷石蜡油(医院有售)点鼻。再就是不要过食辛辣易“上火”的食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

★小儿眼睛里有异物如何处理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7)

小儿眼内异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迷到眼皮(眼睑)里的异物,另种是钻入眼球里的异物。眼睑异物:儿童大多好奇又缺乏防护知识,常睁大眼睛到处看到处跑,各种异物很容易飞入眼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迷着眼睛了。迷着眼后的表现有多泪、不敢睁眼和眼内异物感。常见的异物有灰尘、沙粒、谷壳、花毛或小昆虫等。异物飞入眼内应尽快清除,切忌用手乱揉眼睛,以免加重损伤。可把眼皮微闭起来,用手轻轻地将上眼皮向前拉起来,使眼皮和眼球之间有一道空隙,眼睛流泪时,异物会随着泪水一起流出来。如果这个办法不行,再让孩子拾起头,闭上眼,眼珠向下转(让孩子看自己的脚尖),只有这样大人才能容易地翻开小儿的上眼皮,仔细检查。这种异物一般不大,有时像针尖一样大小。发现异物后,可用浸过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的棉签或洁净的手帕轻轻擦掉即可。异物取出后,若孩子还说眼睛磨得厉害、有异物感,这是由于异物损伤了眼结膜所致,只要点些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就行了。若遇到以下3种情况,应请医生处理,不要自己动手。①找不到异物且小儿眼痛不止。②异物黏在眼球上。③半小时后,异物仍未取出者(几个小时后就会发生感染)。怀疑眼球内有异物应立即到医院,请眼科医生处理。

★虫子钻进耳朵里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8)

夏秋季节,家长常带着小孩子到室外乘凉,年长儿喜欢躲在昆虫较多的草丛或暗旮旯里捉迷藏。因此,小虫子钻进耳朵里的现象很容易发生。一般以蚊虫、小甲虫多见。虫子进入耳道内刺激耳鼓膜产生巨响,引起耳痛和恐惧。这时可用酒精或食用油滴耳,杀死小昆虫,然后用镊子将其夹出或用生理盐水将虫子冲出来即可。

★如何去除进入外耳道或鼻腔里的异物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19)

小孩子常出于好奇或在玩耍中不慎将豆子、花生米、果核、橡皮、纸团等物塞入鼻腔或耳朵里,这些孩子多因惧怕挨吵又不敢告诉家长,时间一长,当异物膨胀而产生疼痛或发生感染时才被发现年长儿的鼻腔异物,可靠其自身努力把它擤出来。更有把握些是先用0.5%呋麻液滴鼻,它能使鼻黏膜血管收缩,使鼻腔增大;然后再滴入几滴香油,最后堵住另一侧鼻孔用力向外擤,大多数人都可以擦出来。但对婴幼儿则不能用此法,因为他不会配合,你叫他擤,他反会向里吸。有时猛地打一个喷嚏,异物也能出来。有困难时,可到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会用专业的镊子将异物取出。如果患儿不配合,可以将患儿镇静后再取出。对于外耳道或鼻腔浅处的毛状异物可用镊子夹出;对于坚硬又光滑的异物,不要强行掏取,有时异物会越捅越深,还会损伤耳或鼻黏膜,引起感染,最好到医院请耳鼻喉科医生处理。

★鱼刺卡在喉咙里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20)

小儿喜欢吃鱼但又不会吐刺,又因仓促进食,使鱼刺或其他小骨刺卡在喉咙里,引起局部刺痛和异物感。这时家长应让小儿张大嘴巴,用手电筒照亮咽部,用勺柄或筷子将舌根压低,仔细观看咽部,若发现鱼刺用镊子轻轻取出即可。如果看不见鱼刺,说明位置比较深,确有把握鱼刺很小时,可用食醋慢慢含服使鱼刺软化,再让孩子吃几口馒头或米饭,把鱼刺带入胃里。但此方法不见效后,应采取别的方法。对于难以取出或不易带下去的鱼刺,可用中药威灵仙、白糖各15克煎水,再加少许黄酒慢慢含服,即可收效。有时鱼刺已经咽下去了,刺痛症状好多了,但喉咙还有点痛及异物感,这主要是鱼刺对咽喉黏膜的损伤所致,过不了多久就好了。

★孩子吞入异物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21)

无论啥东西,小孩子都喜欢往嘴里塞,或把小东西含在嘴里玩,一不留神就会把它吞到肚里。这种情况多见于1~5岁的小儿,常见的异物有果核、硬币、扣子等,危害最大的是钉子、缝衣针之类的锐利物品。如果吞下的物质较圆滑,如梅核、衣扣,就不必着急,让孩子吃些食物,如面包、蔬菜或不切断的生韭菜,这样会把异物带下去。也可以少喝一些食用油(10~20毫升),一般2-3天,最长不超过10天,异物就会从粪便中排出。家长只要仔细检查粪便,注意异物是否排出就行了。如果2~3日内异物仍未排出,则需用X线透视一下,了解异物在胃肠道的行踪。如果异物过长(超过3厘米),卡在食道或肠道内,引起哽噎疼痛、呕吐;或吞入大头针之类的锐器固定在一处超过3~5日;或异物6~7天尚未排出且出现严重腹痛时,应立即到医院外科诊治。

★异物吸入气管怎么办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怎样预防小儿发生急诊和意外事故)(22)

1~5岁的儿童呼吸与吞咽的协调功能差,故小儿在进食或口里噙着玩具时,可因哭笑、讲话、追逐、跌倒或惊吓(家长打骂),将食物或玩具吸入气管。最常见的吸入异物有花生米、瓜子、小纽扣、药片,危害最大的是果冻,它黏在气管壁上很难咯出来,即便使用器械也很难将其夹出来。异物吸入气管的突出表现是:孩子突然剧烈呛咳,接着因异物固定下来而呛咳减轻,此后以阵发性咳嗽为主,可有口唇青紫、呕吐及呼吸困难等表现。异物卡在喉部时咳嗽呈哮吼性,可致声音嘶哑、失声、青紫及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此时,可根据孩子能否说话来判定气道是否完全阻塞。如果还能说话,咳嗽很有力,也能充分呼吸,就不必采取特殊措施,只需把手拱起来叩击小儿背部,协助孩子努力把异物咯出来。如果小儿不能说话,用手抓住自己的喉部,咳嗽声微弱并在努力吸气时发出高调鸡鸣声,说明气管已经完全堵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应先将小儿头朝下竖起,用手掌根部用力猛击小儿后背,一般连击四五下,异物会从口中滑出。如果不奏效,应迅速将孩子送往医院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