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92届奥斯卡奖项的揭幕,在电影《小丑》中饰演亚瑟·弗兰克的主演杰昆·菲尼克斯获得了年度最佳男主角奖。为出演小丑而暴瘦47斤的杰昆·菲尼克斯用自己扎实的演技和感染力,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小丑悲剧的一生。

美国1980年的社会动荡中,社会底层暗暗涌动着不安暴力的力量。电影的主人公亚瑟,就是这一类人群的代表。受到他人长时间鄙夷后,亚瑟渐渐化身为邪恶的小丑,当小丑的影响力渐渐扩大时,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反动危机......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1)

他在内心的纠葛中,挣扎着和解与渴望帮助

"有什么好笑的。"这句话是小丑亚瑟得到别人回复最多的一句话。面对心理医生的质问,亚瑟平静地陈述着自己生活态度,但心理医生的不理不睬也注定了主人公亚瑟的悲剧结局。地铁里的三个流氓的质问,直接导致亚瑟的内心被黑暗所吞噬,在这之后,大笑已经不再是精神疾病的象征,而是一种心里极度扭曲的狂欢。面对他的偶像莫瑞的质问,亚瑟面对着观众讲出了自己对于整个社会的敌视,莫瑞也因对亚瑟的质疑而丢了性命。世界上所有意义的概念定义,都免不了会向人的主观认知方向偏离。旁人理解不了小丑的悲喜,是因为他们身处在高处,当老板与亚瑟谈话并将他解雇时,影片通过一个推镜头以及环境声(老板讲话的声音)被音响的逐渐替代,扮演小丑的亚瑟逐渐体会到了这个社会对他的歧视与不公。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2)

"我希望我的死,会比我的生更有价值。"心理医生翻开亚瑟的日记,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当一个精神长期受到压制和摧残的病人,尝试向医生寻求帮助时,得到了"你从不曾倾听"的回复。但生活在苦难中的亚瑟,不仅仅想拥有他悲痛的倾听者,他想要一个发现他、肯定他、认可他的人。因此这位倾听者,也注定解救不陷入晦暗的小丑亚瑟。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3)

在戏剧性的被抢夺广告牌、被不断解聘、被带孩子的妇人不屑一顾的打击下,渐渐迷失自我的亚瑟在地铁中射杀了侮辱他的三名男子。地铁上反复闪烁的黑色灯光,营造着亚瑟渐渐被黑暗吞噬的内心,地铁飞快奔驰时似闪电般的音效,暗示着黑暗正笼罩侵蚀着亚瑟所剩无几的信念。声画特效短促而又强烈的融合,被枪响打破。开枪后的亚瑟闷头奔跑。当画面聚焦于一处公共卫生间时,绿莹莹的灯光照映中的亚瑟,扭曲着起舞。小丑的舞蹈是影片贯穿的线索之一,这是亚瑟的第一次舞蹈。极度仰拍的拍摄角度,将亚瑟第一次杀人宣泄后的扭曲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伴随着深沉大提琴的旋律,小丑心底的阴暗暗涌。

他在浑浊的沉淀中,被报复、杀戮吞噬

"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个世界变得更疯狂?"小丑被设定为作为社会阶级的底层,其经历也必定会在真实中,被赋予戏剧性的荒诞。母亲所陈述的身世,使他燃起希望,他自信的走入剧场,身着红衣的他在黑衣观众中格外显眼。站在画面构图的中间,仰拍角度显得他极为自信,但得知真相后的他被残忍打败,甚至因怨恨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爱人的亲密无间,却在弑母的情绪崩溃中看清,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见过苏菲回到家中后,在蓝调的家中,窗外闪烁的红的灯光以及警笛声的音响效果,暗示着苏菲的死亡;面对朋友的背叛,曾经懦弱的他在精神错乱后毫无顾忌的进行杀戮......杀死母亲和朋友后,在暖黄的色调中,亚瑟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舞蹈,背景音乐从一开始沉重的大提琴,变成了轻松欢快的爵士乐,看似"唱反调"的音乐,凸显了更加极致的讽刺,歇斯底里的发泄,一种病态的狂欢释放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4)

黑暗美学经常会被运用在讽刺类阶层电影中,比如说《小丑》的同类影片《蝙蝠侠》。同样在影片中出现的小丑形象,也是反社会的代表人物,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小丑欢乐的喜剧形象,但它表达的主要是高智商的小丑作为一个变态杀手,与蝙蝠侠的对抗。相比之下,影片《小丑》中的小丑形象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它侧重于表现小丑受到别人不公待遇后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压抑感,与《蝙蝠侠》侧重点不同。在这里,不禁想到中国导演刁亦男所营造的的暗黑世界,《南方车站的聚会》便是其典型。通过血腥暴力的亡命之徒的末路之旅,在犯罪类型电影的框架下用暗黑的风格塑造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欲望。在刁亦男的作品中,通常不注重于社会体制与秩序的表达,而是通过表现逆境中的人,来抵达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的主题。而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则是通过社会中处于逆境的人,来展现社会体制与秩序的漏洞。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5)

在剪辑的技巧上,影片大量而完整的保留了亚瑟大笑和舞蹈的部分,影片起初他在心理咨询室、公交车、地铁以及脱口秀舞台上的大笑,并不是他有心的,他努力的用纸条像他人解释这是他无法克制的精神疾病,但没有人愿意理解他。在影片后期接连的血淋淋的红色暴力中,亚瑟已经完全变成了小丑。这时大笑的他,已经不受精神疾病的控制,而是完全变成了一个病态的患者,他放肆的大笑,再也不理会别人的眼光。这时的大笑,像极了对自己悲剧人生的自嘲、对黑暗社会的讥讽、对不理解他的人的仇恨。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6)

在色调上,通过冷暖色调的结合与切换,更加极致的表现出了主人公亚瑟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但我们又可以发现,在亚瑟地铁杀人等暴力的镜头中,色调又是偏暖的,导演在这几处的设计上,更多的表达了小丑已经扭曲的心理。

摘下面具的社会的底层,人人都是小丑

"我希望我的死,会比我的生更有价值。"片尾上电视节目之前,绿头发、红衣服的小丑,心理已经扭曲到了极致。对生活绝望甚至癫狂的亚瑟选择在录制偶像莫瑞的节目中自杀,但却因为莫瑞将自己作为笑柄,对自己的不尊重,冲动枪杀了莫瑞。

《小丑》 5次癫狂的舞蹈,展现了悲惨小丑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小丑5次癫狂的舞蹈)(7)

当他被警察带走时,被支持小丑的群众救下。当社会底层的人们纷纷带上小丑的面具,开始效仿小丑的所作所为时,站在车顶的亚瑟,开始了第四次舞蹈。在纵火枪击的人们的簇拥下,亚瑟露出了微笑。站在车顶的他,仿佛站在了世界的顶端。在他的心里,他用一种迷失自我的极为极端的方式,让世界都注意到了他。

影片的结尾,高度曝光的惨白色调下,小丑走向走廊的尽头,驻足之后,小丑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舞蹈。"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它原来是场喜剧。"荒诞疯狂的小丑,点燃了这座城市,也点燃了自己,暴力的狂欢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吗?小丑的一步一步诞生并非纯粹的源于心灵的恶,换句话说,小丑的邪恶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他心中的善良与美好被无数次的践踏与无视

近些年,较多影片的关注点聚焦在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之下,表达社会底层人民困苦无奈的形式也层出不穷。中国影片《阳光普照》聚焦于现实性的底层群众,以写实的手法理性的表达出了社会的不公待遇;韩国影片《寄生虫》则是以富有戏剧性的设计,表达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但《小丑》与其表达方式不同,它以淋漓尽致的暴力美学支撑,在黑暗的社会下,塑造出了更黑暗更病态的底层小丑形象,凭借荒诞、重口味的艺术形态,构建出了层层相关的故事,是打破框架的一次大胆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