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委员的提案《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在社交网络引发了广泛讨论,而教育部的回应又让讨论愈发热烈。其实教育部的那份回应我仔细看了,问题不大,主要是讨论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但是对于那份提案核心的性别刻板印象有点顾左右而言他,本文我们就讨论一下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它过时了。

为什么要防止青少年女性化(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1)

社会学家雷文·康奈尔(Raewyn Connell,也译作瑞文·康奈尔)是两性问题研究的大家,用她的理论最合适解释这个问题。康奈尔认为,当前社会构建了一个性别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金字塔顶端的,是支配性男性特质(hegemonic masculinity)。康奈尔分析了体育巨星阿里、影视明星施瓦辛格、说唱歌手50cent、以及地产巨子唐纳德·特朗普(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等人身上的“支配性男性特质”:包括力量、肌肉、权威、财富等。这些特质被认为是男性的“最理想形式”。这种“支配性男性特质”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但是众多男人能够从中获取红利:比如肌肉——虽然没有施瓦辛格那么多;比如在家庭中的权威等。康奈尔将此成为“父权制的红利”(patriarchal dividend),而那些从中获利、并未达到支配性的男性们的特征,被称作共谋性男性特质(complicit masculinity)。所以说男性练肌肉并不一定是为了取悦女性,而是为了在共谋性男性特质中更胜一筹。在支配性与共谋性的男性特质之下,是受强调的女性特质(emphasized femininity)——这种女性特质,源自于男性的审美与喜好,遵从与男性的意志和规定,以“顺从、抚育、体贴”为特征。所以说化妆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根本目的还是取悦男性,并受男性审美所规定的。我都知道,YSL12号叫“斩男色”,“斩男”是什么意思,是为谁的审美准备的,不用我说了吧?康奈尔还指出,为什么女性会跟粉红色这一色彩符号挂上钩,是因为这是女性私处的颜色,这一种审美包含了一些男性的性幻想和处女情结。再比如胸部丰满的女性被认为有更强的哺育后代的能力,所以大胸也成为了一种受强调的女性特质。

为什么要防止青少年女性化(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2)

与“受强调的女性特质”同样屈从于男权审美之下的,是同性恋男性特质(homosexual masculinity)。“同性恋男性特质”被认为与“真男人”——也就是支配性男性特质恰好相反,是被男性特质所摒弃的特征。“娘”虽然不一定都是同性恋,但也属于“同性恋男性特质”的一种,它们都是长期被污名化的性别特征,处于男权社会性别秩序的底端。在这之下,还有一种反抗的女性特质(resistant femininites),就是与男性认可的受强调的女性特质截然相反:比如胖女孩(甚至个高的女孩)、老姑娘、女巫、女性知识分子、女性体力劳动者等等。用康奈尔的话说,这些人的特质都“被从历史中抹去了”。比如蓝领工人,她们穿着无法显示出身材的工作制服,就被男性规定的社会审美所摒弃;类似“村姑”等评论,也是男性审美话语霸权。再比如诸多“女性不化妆就被认为失礼”的场合,就是男权社会对于“反抗的女性特质”的打压。我们在建国之后,女性与男性一样形成了穿军装的风气,当代一些“小资产阶级女权分子”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同样的制服抹杀了女性的特质。现在看明白了吧,“不爱红装爱武装”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因为这摧毁的就是“受强调的女性特质”,而让“反抗的女性特质”重回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防止青少年女性化(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3)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构建的性别秩序是这样的:支配性男性特质>共谋性的男性特质>受强调的女性特质=同性恋男性特质>反抗的女性特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娘”被主流媒体所嫌弃,以及为什么许多场合强迫女性化妆等社会问题。我在之前分析女性化妆问题的时候就说过,现在很多小姑娘们喜欢用“我化妆是取悦自己”来彰显自己独立的性别意识,但是呢化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规训,看完上面的分析就应该明白了,化妆不可能是单纯地取悦自己的行为,更有支配性的社会审美的植入。这与“男孩子阳刚气”的问题根源是一致的。

在当今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已经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这一次抗疫战斗中,第一线医务工作者有超过60%是女性,更加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古老的唱词。所以新中国、新时代、新社会,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早就该被抛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