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吴欢与母亲新凤霞
母亲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演员, 她参与创作演出的《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 一直是评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她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 使评剧从一个地方小剧种, 一跃而成为闻名全国、受到广泛欢迎的剧种。
新凤霞与赵丽蓉年轻时候的合影
《刘巧儿》1949年全国解放, 母亲从唐山来到北京, 迎接新中国成立。她和她剧团的演员们, 从受压迫、受迫害的底层小戏班演员, 成为了新文艺工作者、国家的主人, 那种翻身解放的心情, 真是无法形容。
母亲从小没有念过书, 她在解放后参加了“六联扫盲班”, 也就是六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扫盲学习班, 学习文化知识。她在妇女讲习班里听邓颖超、蔡畅等大姐为她们讲课, 听到了一些妇女解放的故事。
母亲从小学戏, 十四岁便演主角, 1949年她虽然才二十岁出头, 但已经演过很多剧目。评剧在旧社会演出的剧目内容大多是家庭悲剧, 表现妇女受压迫、儿女情长或是因果报应等题材的剧目, 有不少封建落后的东西, 母亲从小在舞台上演了不少可怜的妇女形象, 在生活中也曾看到过许多妇女悲惨的人生遭遇。1949年新中国成立, 妇女真正得解放, 母亲的评剧团排演了《兄妹开荒》《白毛女》《夫妻识字》等秧歌戏, 观众非常欢迎。在这些新歌剧的影响下, 母亲非常想演一个解放区新型妇女形象。
恰好在这时, 北京市妇联主席张小梅介绍给母亲一个说书的底本—《刘巧团圆》。刘巧儿的故事是发生在陕甘宁解放区的真人真事, 因包办婚姻而引起的民事纠纷, 由陕北盲人说书艺人韩启祥改编并说唱出来。母亲觉得这个故事很有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年轻人都向往着婚姻自主, 反对几千年遗留的父母包办婚姻旧习俗。所以她当即决定在自己的剧团里开始排练和演出这个剧目。
那时候没有专门的作家写剧本, 也没有导演给排戏, 都是按老习惯演“提纲戏”, 也叫“幕表戏”。旧时评剧排戏, 靠的是剧团里的“说戏人”, 他负责安排角色和曲牌 (相当于现在的导演) , 但具体的表演内容要靠演员临场发挥, 说戏人仅安排场次和角色要唱的曲牌。每一个演员接到任务后, 开场前都要想好自己上台唱什么词、如何表演等, 上场后自己现编台词和唱段, 即兴表演、借题发挥、可长可短。最初在天桥剧场上演的《刘巧儿》, 念白和唱词都是母亲自己编的。母亲虽然是没读过书的民间艺人, 但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早已锻炼出自己编唱词的本领。评剧《刘巧儿》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排演出来的, 首演时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50年《刘巧儿》剧组的演员合影
1950年, 北京市文化局的领导看了《刘巧儿》后觉得基础不错, 建议邀请新文艺工作者加入, 进一步加工整理和完善。这时剧团才请来了编剧、导演、服装、美工、灯光等专业人员, 也专门为这出戏搭起了布景。经过正规导演的排练, 剧中人物的动作、唱腔都进行了加工改编, 焕然一新的《刘巧儿》演出后, 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0年宣传婚姻法的运动,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轰轰烈烈地影响到千家万户婚姻和恋爱观念的转变。《刘巧儿》几乎演遍了农村、工厂。有一次在石景山演出, 为了让工人们听清楚、看明白, 母亲便站在八仙桌上唱, 当唱到“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时, 下面有人大喊:“向巧儿学习, 反对包办婚姻!”
类似的故事非常多, 很多观众都被这部戏感动了。许多年轻人看了评剧《刘巧儿》后, 勇敢地拒绝了父母包办的婚姻, 自由恋爱结婚成为了当年的新时尚。
新凤霞站在桌子上为工人演唱《刘巧儿》
《刘巧儿》这出戏演出后, 经常有当年边区的老同志来到剧团进行指导, 在生活气息上不断打磨、改进。1950年, 评剧《刘巧儿》灌成了唱片, 北京大街小巷的收音机里到处都在唱, 很快全国各地的专业剧团、业余剧团, 都想要排演这个戏。
那年春节时, 母亲去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刘巧儿》, 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看完戏接见了母亲, 毛主席说:“你的唱腔好听, 就是听不清唱的什么词。”周总理笑着说“你不会纺线呐”, 说着总理还盘腿坐在地毯上, 比划着右手摇线车, “要左手拿着棉花送线, 一摇一上线要一致, 你右手不住地摇, 左手也不动, 这哪里是纺线啊……”一旁的朱总司令对母亲说“总理在延安可是纺线高手, 你好好学。”
《刘巧儿》剧中的刘巧儿纺线, 新凤霞饰演刘巧儿
1956年, 《刘巧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 在全国及国外上映后, 影响更大了。母亲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 剧院都是用麻袋装起来送到家里。这些信中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受到《刘巧儿》影响, 年轻人争取婚姻和恋爱自由, 促成了无数幸福的婚姻生活, 避免了许多家庭悲剧。一次剧团到顺义演出, 散戏后母亲正在后台卸妆, 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拉着她父亲找到后台, 对母亲说:“我爸爸看了戏, 对我说了, 不做包办婚姻的刘彦贵。明天我们就找媒婆, 退掉财主送来的财礼。”说完女孩激动地和母亲拥抱在一起, 女孩脸上的流水沾湿了母亲的脸颊。看着他们父女俩的幸福, 母亲也感到了幸福。
《刘巧儿》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生活中的巧儿名叫封之琴, 母亲因为演这个戏, 与封之琴也成为了朋友, 一直互相通信。1986年, 封之琴曾来北京看望病中的母亲, 她们见面亲切交谈的场面被我拍摄了下来, 成为永久的纪念。
刘巧儿的生活原型封之琴 (右) 来北京探望新凤霞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新凤霞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生动可爱的“刘巧儿”形象起, “刘巧儿”便成了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代名词。这部戏活泼明快、通俗易懂, 加上配合解放初期《婚姻法》的宣传, 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1956年评剧《刘巧儿》拍成电影以后, 更是轰动大江南北。从此, 评剧这个在原本只在北方流行的小剧种, 也闻名全国了。
新凤霞在电影《刘巧儿》中饰演的刘巧儿
《花为媒》《花为媒》也是一出评剧经典剧目, 改编自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 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编成舞台剧, 后来经过几次改编加工, 逐渐成熟起来, 成为评剧的传统剧目。这是一部爱情喜剧, 以花为媒即是在花下定情, 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 花前月下更是对男女甜蜜恩爱的完美诠释。
《花为媒》是一出唱功较重的花旦戏, 评剧演员从小学戏, 这出戏是开蒙就要学会的。听母亲讲, 当年评剧是小戏, 并没有作家为它写剧本, 大都是评剧艺人成兆才先生自编自演的, 《花为媒》也是这样创作出的。最早的评剧也没有女演员, 都是由男旦来演, 后来有了女旦角演员, 大家都唱《花为媒》, 而且演出时现抓现唱, 也就是根据现场情况临场发挥, 演一次一个样, 各有各的拿手戏。曾有一个演阮妈的演员, 报花名时对着台下卖糕干的秃老头唱—“正月里开迎春, 迎春花茂盛, 卖糕干的脑袋亮, 像一个电汽灯。”
旧本《花为媒》尽管有很多好的唱段和丰富的板式, 但因为它产生在旧社会, 包含有一夫多妻的内容, 最后洞房一场戏, 是王俊卿既娶了李月娥也娶了张五可。并且为了迎合当时观众的低级趣味, 剧中有许多庸俗的东西, 唱词不讲究, 人物性格也不鲜明。解放后经过几次修改, 《花为媒》从内容到唱词、唱腔都有很大提高。到1964年拍摄成电影时, 导演又请我的父亲吴祖光把《花为媒》改编成电影剧本, 并对剧情和唱词进一步加工润色, 去掉庸俗的内容, 充分发挥评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如在花园里张五可见到王俊卿一段唱, 老的唱词是:
“今日里在花园你看见我, 我让你仔仔细细把我瞧。你看看我的头, 再看看我的脚, 看看我的小身段矬与高, 你看看我的前面, 再看看我的后面, 前后左右你随着便地瞧。哪一点有毛病你尽管向外挑。走一步卖卖风流, 走两步闪了一闪腰。故意走了一个连啊连环步, 水上的荷叶随风飘……”
父亲把这些台词重新改写, 借看花来看人, 更加含蓄动人:
“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 我让你仔仔细细把花瞧, 你看看合欢树, 再看看含羞草, 你看看藤萝绕架, 再看看柳弯腰, 你看看兰花如指、芙蓉如面, 你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娇。走一步, 凤展翅, 走两步, 彩云飘, 五可我走了一个连啊连环步, 钗环响亮声音高……”
在《花为媒》的演出中, 与母亲搭档演出的, 多是与母亲曾经合作多年的老演员, 他们之间心意相通、配合默契, 这也是新版《花为媒》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在一出小生与小旦对舞戏中, 母亲唱“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 意悬悬, 眼灼灼, 魂散魄销”, 张德福扮演的贾俊英表演很有分寸, 他既表现出贾俊英对张五可才貌双全有爱慕之心, 但又想到自己是代人相亲, 不能够表示出来, 演得恰到好处。
在花园一场戏里, 阮妈与张五可的戏最多。赵丽蓉饰演的阮妈处处配合着张五可的动作, 充分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作用。在“四季花开”里有四个姿势亮相, 两人上下蹲身、左右云手动作互为搭配, “亭亭玉立在晚风前”这句唱, 张五可蹲身下去, 阮妈便亮个高相, 接着一个转身, 阮妈走上一步与张五可同时做云手, 做高矮亮相。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之处有很多, 两人配合协调、丝毫不乱, 谁也不抢谁的戏。
评剧《花为媒》, 母亲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 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高峰。而《花为媒》被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放映后, 又推动新派艺术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评剧《花为媒》,新凤霞饰演张五可
母亲新凤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 她主演的评剧《乾坤带》《无双传》《三看御妹》《凤还巢》《会计姑娘》《阮文追》《金沙江畔》等诸多剧目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可惜正值艺术创作高峰期的母亲遭遇文革, 被迫离开她最爱的舞台, 那时她才四十多岁。十几年后, 母亲虽拖着半残的身体, 却顽强地培养了几十位学生, 新派艺术通过电影、录音以及她的学生们的演出和教学, 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一出好戏、一个艺术流派、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给母亲的诗词所言:“本色见才华, 我钦新凤霞。”还有我从小就熟悉的黄永玉叔叔也曾经说过, “做了半辈子的朋友, 才明白评价这位美丽的朋友是一件多么庄严和神圣的事。”
解放初《花为媒》演出后合影, 葡萄红饰演张五可, 倪俊生饰演王俊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