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2021年3月4日,由中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学院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21年春之声健康论坛”在线上举办此次大会邀请来自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消化、体检、胃肠外科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围绕“消化道肿瘤早筛技术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展开研讨,强调了肠癌早筛在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国家审批和指南推荐机制是保障肠癌筛查科学规范实施的先决条件,就技术手段而言,应重视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PPV),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早筛对肠癌有什么好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早筛对肠癌有什么好处(肠癌早筛已经成为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早筛对肠癌有什么好处

来源:环球网

2021年3月4日,由中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学院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21年春之声健康论坛”在线上举办。此次大会邀请来自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消化、体检、胃肠外科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围绕“消化道肿瘤早筛技术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展开研讨,强调了肠癌早筛在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国家审批和指南推荐机制是保障肠癌筛查科学规范实施的先决条件,就技术手段而言,应重视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PPV)。

癌症早筛成为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根据《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且有5.5人死于癌症。

中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表示,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已被证实在防控重大疾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癌症早筛已成为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筛查是癌症防治及早诊早治的关键手段。以结直肠癌为例,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预防肠癌;临床针对早期肠癌具有成熟的干预方案,预后良好。一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原院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认为。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介绍,肠镜作为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多年来在体检中心开展机会性筛查的实践中推广不开。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体检初筛者不愿意接受有创性检查手段,绝大多数体检中心也不具备相应条件。在体检中心,大便潜血检查的取便率不足20%。

另有一项研究表明,在62,583名健康体检者中大便潜血检查受检数为5,864人,受检率是仅为9.37%,近90%的体检者没有接受过筛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癌症早筛首个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Clear-C”项目负责人丁克峰教授介绍,大规模筛查使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40%,死亡率下降51%。而相较于美国60.1%的筛查渗透率,我国结直肠癌的筛查渗透仅为16.4%,85%的患者查出时已经是中晚期。中国的结直肠癌及消化道肿瘤防治,如果不从筛查入手,很难改变目前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现状。

肠癌早筛率先建立国家审批和国家级指南推荐规范

在我国,40-74岁结直肠癌平均风险的大众人群有6.33亿,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有1.2亿。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建议筛查人群数量,随着筛查率的提升,筛查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大便潜血对癌前病变的灵敏度不足,每百万人口仅拥有消化内镜医师不到20人,肠镜资源不足。

2020年11月9日,应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并明确预期用途是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这是NMPA批准的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的癌症早筛注册证。常卫清®于获批后已正式上市,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用于癌症筛查的分子检测试剂盒。

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用户能于家中收集样本,其便利性有利于提升高风险人群接受筛查的依从性。

2021年1月15日,《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下简称“《指南》”)发布。作为中国首部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制定工作组的秘书和组长,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早诊早治办公室副研究员陈宏达博士表示,《指南》对于规范和指导结直肠癌筛查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必不可少。在此之前,我国没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指南》明确推荐非侵入性的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为肠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在45-75岁人群中推荐每3年进行一次的FIT-DNA检测。

随着“癌症早筛第一证”及《指南》的颁布,肠癌早筛领域率先建立起国家审批和国家级指南推荐规范,为在更大规模人群中开展机会性筛查、实现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目标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原院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表示,率先锁定高风险人群对其开展机会性筛查,是一种重要可行的防癌策略。通过筛查技术的创新,提升筛查的便利性,使普通人可以居家自行完成,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目标人群的筛查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