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匹神马!只见它身躯浑圆雄劲,头微微左扬,昂首嘶鸣,飞跃奔腾,疾如闪电。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它是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等,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即马踏飞燕,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东汉设计师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的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

马踏飞燕形态特点(34马踏飞燕)(1)

马踏飞燕

虽然它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一足,却完全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完美境界。那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曾使得一代诗人郭沫若深深折服。场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东汉铜奔马的出土

雷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发现一处东汉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砖石墓葬,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马踏飞燕形态特点(34马踏飞燕)(2)

马踏飞燕正面

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后经郭老推荐,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铜奔马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发动了一场"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展出期间,观众如潮,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从比,铜奔马名扬世界

铜奔马的准确名称为何应为"马踏飞燕"?

铜奔马自出土以来,有关它的称谓、断代及制作者等,便一直谜云重重,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孜孜探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天马文化热"。但由于史料匮乏等原因,研究进展不大。

1989年,年轻的武威学者董洪运用自创的"黑箱考古理论",引用确凿的史料证据,推断出铜奔马的设计师为东汉明帝时的武威太守张江,铜奔马的准确名称应为"马踏飞燕"。

这一成果震动了海内外学术界。 据董洪先生考证,铜奔马的制作者张江,生于公元前1年,东汉冀州(今河南、山西一带)人,擅长铸造马式,在西北边陲久负盛名。他原来姓析名宰,汉明帝给他赐名"张江",封南阳析侯,拜破羌将军、武威太守,兼摄左骑将军、张掖县长。公元60年,张江受封太守后,为报明帝知遇之恩,开始铸造铜马作为贡品。

马踏飞燕形态特点(34马踏飞燕)(3)

马踏飞燕侧面

董洪先生指出,天马在汉代具有崇高的政治象征意义。汉武帝为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极力敦促臣民向"天马"神祗顶礼膜拜,在全国掀起了"马图腾"的热潮。其实,天马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土著居民崇拜的图腾。

在东汉雷台出土的这些青铜车马中,自是以居首带头的那匹名为"马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堪称是那个时期马的绝妙写实杰作,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亦是不朽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