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燕 绘阅读原创

我大学念书时,必修的科目有《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不管哪一本,民国教育大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都是要浓墨重笔的书写上一个章节的。在其中,“活教育”课程论是陈鹤琴先生的一个代表性理论,也是近年来幼儿教育界反复提及的。

按陈鹤琴先生的理论,“活教育”的核心思想,即自然、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教育儿童最“直接的书”。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通过亲身观察获得经验和知识。

西溪湿地幼儿园特色课程(活教育一家杭州幼儿园的螃蟹单元课程)(1)

在鼓楼幼稚园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先生以“活教育”为基础的单元课程已经趋于完善。这里取先生其时拟定的一个单元活动,让读者体会一下“活教育”的本意:

秋天到了,枫叶红了,幼稚园左边的北极阁山上有很多红叶,这既是幼儿生活中的事件,又可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于是选取“红叶”作为一个单元的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确定可以试教的范围为:

(1)叶子的颜色:绿、红、黄;

(2)红叶的形状:枫、柏等;

(3)绿叶变红,红叶落地。绿叶变黄,黄叶落地;

(4)霜、冷风可以使草枯叶落;

(5)红叶、落叶的用处;

(6)落叶之后有嫩芽发生。

根据己经确定的范围设计具体的活动:

(1)旅行去,以寻找红叶为目的,须预备袋子等用品。

(2)采红叶。

(3)爬树:本园已有三四个小朋友能爬树。

(4)比较红叶的形状。

(5)拿回来后,以红叶装饰房间。

(6)红叶图画,以红叶为模型,先得其轮廓,然后着色。

(7)增加红叶装饰的景物。

(8)落叶歌。

(9)扫落叶来做燃料。

(10)小兔子听落叶而往诉狮大王的故事。

(11)红叶标本:用纸压平,然后涂以白蜡。

(12)藏放红叶看它变色。

从这些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不难看出,陈鹤琴先生拟定的单元课程内容,是以大自然的现象为基础,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儿童的兴趣为依据,然后将各个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

西溪湿地幼儿园特色课程(活教育一家杭州幼儿园的螃蟹单元课程)(2)

从我个人来说,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好的理念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也因为如此,我自己在教学中也会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单元课程。比如,我曾设计过一个“秋日里的《螃蟹》主题活动”。

所谓,“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到九、十月份,便到了南方吃蟹的季节,螃蟹独特的外形、“横行霸道”的行走姿势和鲜美可口的味道都吸引着孩子们一探究竟,如何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到螃蟹呢?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利用单元课程论。

西溪湿地幼儿园特色课程(活教育一家杭州幼儿园的螃蟹单元课程)(3)

我们班的孩子是大班的小朋友,这个年纪的孩子对螃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比如它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等等,因此在设计时我希望能够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着螃蟹的某一处外形特征或是生活习性展开话题,比如: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螃蟹是怎么吃东西的?螃蟹的壳上为什么有花纹?螃蟹为什么横着爬?

这种认识并不单单只停留在螃蟹是什么样的,而是更深入地探索螃蟹的外形特征及其作用,譬如拿螃蟹与梭子蟹、湖蟹作比较,发现异同,继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我眼中的螃蟹(美术活动),关于螃蟹的故事(语言活动),赛螃蟹、螃蟹找家(游戏)等。

西溪湿地幼儿园特色课程(活教育一家杭州幼儿园的螃蟹单元课程)(4)

在反复的思考修改之后,一周课程活动初具成型:

周一活动链

自由交往→晨间自主锻炼、早操→生活活动、点心→教学活动《认识螃蟹》→区域活动(美工区:纸杯螃蟹)→户外游戏《赛螃蟹》→餐前准备、中餐:品尝螃蟹→餐后散步午睡→起床、点心→快乐哆来咪、户外活动《螃蟹的爬行图》→《复习儿歌》→离园准备、离园

周二活动链:

教学活动《小螃蟹找工作》→区域活动(科学探索区:吐泡泡的螃蟹)→户外游戏《横行的螃蟹》→快乐哆来咪、户外活动《螃蟹运输队》

西溪湿地幼儿园特色课程(活教育一家杭州幼儿园的螃蟹单元课程)(5)

周三活动链:

教学活动《水墨画》→户外游戏《螃蟹哥》→快乐哆来咪、美术活动《水墨画:螃蟹》→《水墨画欣赏》

周四活动链:

音乐活动《小螃蟹吹泡泡》→区域活动(科学探索区:自制泡泡水)→户外游戏《吹泡泡》→快乐哆来咪、户外游戏《大型玩具》

周五活动链:

数学活动《螃蟹找家》→年段创游:走廊社会角色游戏体验区

一周的活动看似不难,但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一日活动中不同领域的均衡性,还要根据幼儿对螃蟹不同层次的认知关系,循序渐进,确实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

在经过了充足的准备之后,《螃蟹》这一主题活动的完成度非常高,孩子们在已有经的验支撑下,挑战新的知识点时都很积极主动,作为一个引导者,我看着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不断地感知、探究,每天都有一些新发现。

这也让我感慨,“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无论对孩子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趣又有益的事。先辈们留下的精神瑰宝,实在是值得所有教育者不断学习和发扬的。

本文选自《心理育儿》杂志10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征集:hyd@mamitea.com

合作洽谈:hz@mamitea.com

转载说明

非常感谢您喜欢我们的文章,“绘阅读”的文章都是原创出品或授权转载,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中,请遵循以下规则:

在文章前注明作者:

文/绘阅读(搜公众号绘阅读或手动输入:xiaolaba_huiyu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