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铁路工人衣服(探访铁路上的绣爷)(1)

还未完全剥开的纤芯已经十分纤细。 王鹏 摄

(新春走基层)探访铁路上的“绣爷”:我们的工作就是接“头发丝”

中新网成都2月9日电 题:探访铁路上的“绣爷”:我们的工作就是接“头发丝”

记者 王鹏

将拇指粗的光缆一层一层剥开后,几十根直径仅有8微米的光纤纤芯露了出来,通过专用仪器,任科谋将这些光纤一根根接起来。检修成功后,连接成都火车站的大数据网立刻恢复了正常。

近日,随着春节假期结束,2022年春运迎来返岗复工客流高峰。繁忙的春运背后,有一群每日与光纤打交道的通信检修工,他们也被称为铁路上的“绣爷”。

一线铁路工人衣服(探访铁路上的绣爷)(2)

完全剥开的纤芯像头发丝一样细。 王鹏 摄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乘坐火车越来越便捷。以成都火车站为例,原先车站检票窗口的平均速度为3.8秒/人,如今缩短至1.3秒/人;安检过闸机时间原先为20-30秒/人,如今缩短至1.5秒/人。而无论购票、进站检票还是人脸识别,均依赖车站的大数据网。

“这张大数据网,主要通过光缆通道搭建,用于车站的车票管理调度、车票销售、账务处理等大数据传输。”铁路成都电务段成都通信集中修工区工长任科谋说,一旦数据中断,购票机将取不出票、旅客也将不能刷身份证进站……

因此,为保证车站通讯运转正常,他们就像消防队员一样,24小时待命,哪条通信链出问题,就去哪里“灭火”。

一线铁路工人衣服(探访铁路上的绣爷)(3)

“绣爷”在接纤芯。 王鹏 摄

2月8日,在成都火车站附近,一处通信光缆出现故障,任科谋与几名工友提着检修工具迅速赶到。将拇指粗的光缆一层一层剥开后,一根根极其纤细的纤芯出现在记者面前。

“这种纤芯的直径只有8微米,就像细头发丝一样,我们需要按照颜色,把纤芯一根根对应接起来,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接‘头发丝’。”任科谋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和工友们开始接“头发丝”。

由于纤芯太细,操作需要极其耐心和认真:先将纤芯通过机器切割平整,再将两根纤芯小心翼翼地放入焊接设备……同样的动作,他们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

任科谋说,目前铁路使用的最粗光缆是144芯,也就是由144根光纤组成,一旦发生故障,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接起144根光纤,至少需要2小时。“只有在规定时限内将每一根光纤都准确无误接续到位,才能向车站提供安全畅通、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旅客们的出行才能顺畅。”

一线铁路工人衣服(探访铁路上的绣爷)(4)

“绣爷”们正在巡检。 王鹏 摄

“我们虽是一群纯爷们,却干着绣花一样的细活儿。”任科谋笑着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何他们这群大男人会被称为“绣爷”的原因。

检修完毕后,刚好有一列客运火车缓缓从车站驶出,这群“绣爷”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站成一排,目送火车上的旅客离开。

今年春节期间,“绣爷”们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随时准备出门抢修。任科谋说,虽然旅客看不到他们的工作,但大家常在铁路沿线看到列车上旅客的面庞,“看到一趟趟列车将旅客安全送回家,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