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既出现了“雄才大略,虚心纳谏”的皇帝,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也涌现了“富于谋略,直言进谏”的大臣、名相,如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房玄龄、魏征等。

“一代名相”——魏征

魏征(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初名相,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他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和李世民重视人才的故事(一代名相)(1)

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

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在这里主要叙述魏征进谏和唐太宗纳谏的轶事一至四件:

有一次,唐太宗的得意下属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污罪被人告发,唐太宗骂完下属后,赏了100匹绢,继续让他做刺史。这件事让魏征知道了,魏征就对唐太宗说:“陛下,奖赏的时候不要忘了疏远的人;处罚的时候,不要顾忌亲贵。治天下要公平为规矩,仁义为准绳。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否则,就会纲纪混乱,令不行而禁不止。邪恶一旦恣肆,天下就不稳定。庞相寿是你的老部下,就因为这种关系,你不追究他的贪污罪反而加以奖赏,继任原职,这样做,实际是在奖励贪污”。魏征的进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并使唐太宗猛醒,事后,立即撤销了自已的处理决定,对自己的老下属一样撤职查办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回答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李世民重视人才的故事(一代名相)(2)

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就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回答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得是尧丶舜的话,干得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还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了,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只好勉强忍住。退朝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会须杀此田舍翁(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说:“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

魏征和李世民重视人才的故事(一代名相)(3)

公元643年2月11日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和李世民重视人才的故事(一代名相)(4)

史书记载与历史考证

魏征向唐太宗的多次进谏和辅佐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思想多编入《贞观政耍》,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还有王方庆编的《魏郑公谏录》;《隋书》序论和《齐书》、《梁书》、《陈书》总论等都有记载。现高中课本也将《谏太宗十思疏》列为必读文言文课文。

结论及评价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方显一片忠心,不愧为一代谏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敢于反省自我,不愧为一代明君,并认真听取反对意见,这在封建王朝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由于有明君李世民和名相魏征,加之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的共同努力,出现了唐初的“贞观之治”,为后世传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