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故居(现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之后,内阁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即处理皇帝和百官社稷的关系。阁臣一旦以社稷为重,自己过分出力,就会威胁到皇权,大有功高震主之嫌,难免成为第二个张居正;可是完全依附皇帝,又被天下士人耻笑,内阁首辅的位子实为困难。
在张居正之后,首辅张四维任职不久,就丁忧归乡,继而申时行任职首辅。申时行任职近9年,期间秉持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在有志于江山社稷的同时,努力消除皇帝对臣下的疑惑,并尽量以柔和的方式劝谏皇帝。申时行任职期间,开创了万历朝第二治世。
唐国强饰演的张居正
一、申时行的前任们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张居正得势之后,申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被张居正喜爱,成为张居正一派的成员,从此官运亨通。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张四维之后(没算万历元年被罢免的首辅高拱)万历朝第三位首辅。
万历幼年登基,张居正总览国政,万历也对他言听计从。张居正得到了太傅、太师等最高荣誉称号,恩宠无以复加。但是张居正太“飘”了,他的政治强势和取得的政绩压得皇帝完全喘不过来气。甚至张居正死后,其政治影响还在,这让万历好不自在。
最终万历皇帝决定清算张居正!张居正后人被抄家、虐待而死,万历甚至一度打算给张居正开棺戮尸。一通惨酷的清洗下来,大臣们噤若寒蝉,在权力分配上再也不敢挺内阁而分皇权了。
《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张四维
再说第二位首辅张四维。在张居正叱咤风云的时候,张四维甘居次位,一切以张居正马首是瞻。张居正死后,《明史》载“(张四维)既得政,欲大收人心”启用了张居正排斥的官员,逐步废弃了张居正新政;对张居正的“好朋友”冯保,张四维的门生和言官们一起弹劾,万历下旨“奴辈盗我威福,久其急诛之”,冯保的势力荡然无存。之后张四维因丁忧归乡,首辅一职就由申时行代替。
冯远征饰演的冯保
通过前两位首辅的遭遇,申时行学到了为臣之道:首先就是不和皇帝为敌,冒犯皇权,因为首辅的权势无论多大,都是沙上楼阁,生死兴衰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出身张居正门下的他,又不甘尸位素餐,只能学习张四维,圆滑行事,因势利导,如履薄冰,卧薪尝胆。
二、申时行的困境如何评价申时行?谈迁评价申时行主政时期,“吏贪而民玩,将惰而兵骄。国储荡然,基无穷之祸”。明史专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说“申时行当国……逆揣帝意,为此以济其迨荒,养成止(只)有朋党而无政府之状,政事军事,一切不可为,其端实启于此,庸主济以庸臣,所以合而酿亡国之祸也”。
史学界把申时行好好数落了一通,甚至把连大明灭亡都归到他头上了。所以申时行就给人一种搅屎棍、和事老、和稀泥的腐朽落后的老头形象。但是这种形象是被逼出来的。
有明一代,内阁可不是中央正式的核心机构。内阁首辅的地位是皇帝特许的,他们可以被随时拿掉,而不经过廷议和吏部的手续,以至于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极其不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明代内阁制度史》)。
明朝官员
你看张居正被清算的主要借口是什么?是皇帝给他定了个和严嵩同样的罪名——擅权,从而将主国十年的首辅势力一举根除,而张居正的后人毫无还手之力。
万历皇帝的母亲小户人家出身,他自幼和母亲长大,又因父亲穆宗早逝,多多少少遗传母家习气,养成了贪婪爱权的性格。万历自幼被张居正和母亲李太后压制过多,两座大山一旦消失后,势必造成反弹,天性瞬间爆发。
万历清算张居正后就极度独裁,造成皇权和臣下的隔阂。而处于皇帝和臣下中介地位的内阁,因桥梁地位,“密勿之地,易生嫌怨;代言之责,易招议论”(《明世宗实录》),结果内阁里外不是人,被上下指责。
万历母亲李太后
三、政局分裂张居正死后,朝廷面临一个严重困境就是臣下内部的分裂。李植、江东之等善于窥测风向的人,见到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的态度,知道张居正大势已去,所以纷纷成了反张急先锋,受到皇帝嘉奖。
而张居正提拔的得力干臣自然不能用了,以治世能臣潘季驯、殷正茂、王国光为代表的张派官员,纷纷遭到左迁、罢官等处分,申时行因属张派也受到牵连。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投机派和张派的矛盾,还有皇帝意图彻底清算张居正门下势力,因此朝廷六部必然为空,这样又造成朝廷动荡,部院办事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局稳定。
当朝廷大洗牌的1585年前后,万历皇帝又深陷政治旋涡。先有神宗吉壤之争“党论之兴后自此始”,后有皇帝和臣下争国本,万历皇帝成了众矢之的,和臣下剑拔弩张,进而形成了皇帝和臣下的分裂。
在两种分裂中,内阁实际都处于里外不是人的地位,而明朝中央更是动荡。
万历皇帝登基
四、申时行的功绩申时行主政时期内阁面临严重的困难,重重困难之下,他还是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第二治世。
为人师方面。首辅除了处理机要,还担负着给年幼皇帝讲课的经筵任务。但万历皇帝自从摆脱了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束缚,逆反严重,对经筵经常“微感风寒”“眩晕不时”“暂需静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申时行将讲课内容写成讲义递交皇帝,督促皇帝学习。
民生方面,申时行能识大体,以民为重,不限出身,启用“罪臣”。黄河决堤问题是王朝的一大难题,万历十五年(1587),黄河“河流散漫……多有冲决”(《明神宗实录》)。一旦黄河决堤淹没两岸多省田地,灾民受害岂止百万,申时行大胆建议启用张居正派的河道专家潘季驯治黄。潘季驯治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成果显著。
黄河壶口瀑布
万历朝爆发了大瘟疫,申时行请奏派出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治病。面对旱灾,申时行也请奏开仓放粮、减免税赋,“各处灾伤宜俟勘到之日覆请优恤”(《明神宗实录》)、“窃谓近日救荒之政,还有两件,一是蠲免,一是赈济”(申时行《召对录》)。
军事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隆庆时期俺答封贡,蒙古老实了一阵。到万历十八年(1590),顺义王撦立克频繁入侵边关, 朝中征战论再起。对此论,首辅申时行知道过去几年,国库积蓄不多,且明军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守边已是捉襟见肘,贸然开战,实不能胜,所以他顶住压力坚决主和,推荐郑洛巡抚九边,对蒙古则再次强调封贡入朝,最终“虏王归巢诸边安静”(《明神宗实录》)。
当时朝中有人弹劾边将李成梁父子,申时行看中李成梁的才能,对他信任如故,并奏请皇帝“慰留成梁”效力朝廷。这一举动挽留了人才,李成梁镇守辽东可谓边境肃然。
明代边墙虎山长城
维护张居正。张居正本无大过,死后遭遇实属不公。万历十二年(1584),清算张居正风波未平,廷议将张居正废除的部分宗室封地和爵位恢复,并给张居正开棺戮尸,以彰其罪,万历皇帝颇为心动。但是首辅申时行未随波逐流,反而力劝皇帝不要如此。当然劝说皇帝是有技巧的,申时行先给张居正定性“罪状已著,法无可加”,证明自己对张居正也痛恨无比,然后阻止皇帝恢复张居正时期废除的部分皇族封地和爵位。既然大前提断绝了,张居正开棺戮尸之说也就不存在了,申时行此举实际上阻止了又一次疾风骤雨式的清算。
张居正故居
申时行爱惜人才。当时万历帝已经怠政倦政,邹元标就以天灾讽谏皇帝,皇帝“颇恶人论时事”(《明神宗实录》)故将邹元标革职。皇帝的意思下来了,内阁就要发票拟执行,但申时行并未票拟反而上奏皇帝,“若处分过重,将来謇谔之气日微,谀伎之风渐长,即有大利害大奸恶谁肯输诚尽言”(《明神宗实录》),希望皇帝从轻发落。对于雒于仁讽谏皇帝的《酒色财气四箴疏》,万历本想严惩,申时行也积极运作,最终让本该死罪的雒于仁全身而退。
文史君说《明史》评申时行曰“时行务承帝旨,不能大有建立”,说申时行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这句话也成为后人给申时行定性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明神宗实录》评“天语谆复,圣容和啐蔼然如家人父子,累朝以来所未有也”,说申时行在任期间可谓无为而治,至少皇帝和内阁的关系较好,不再剑拔弩张。
申时行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继张四维之后进一步废止了张居正改革。但我们不能苛求申时行,因为“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明神宗实录》)。申时行继任的时候,内阁地位已经极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开创万历第二盛世,已然不错了。
我们读历史,经常讲以史为镜,比较申时行和张居正的行事风格与结局,一方面我们可能会为张居正改革的失利感到惋惜,另一方面申时行的行事风格,其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无疑是需要极深的史学功底和社会阅历的。这里我推荐吴晗先生的这本《大明王朝三百年》给大家。吴晗先生是明史的著名专家了,也已经去世多年。这本书实际上是他代表作的再版,可以说深度剖析了明王朝兴衰背后的历史逻辑。
如此好书,活动价竟然只要22.5元,你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明神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
《明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何娅:《浅析首辅申时行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