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心隔肚皮,人性的黑暗是无法去探究的。前段时间有不少明星塌房,人设崩塌,一时之间那些曾经光鲜照人的名人,明星消失的无影无踪。而相对于今天的这些明星塌房事件,历史上那些名人人设崩塌就鲜为人知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人的另一副面孔,直观人设崩塌后的他你知道多?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1)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小时候所学的一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2)

诗中所阐述珍惜粮食的诗句至今还是至理名言。诗作的名字《悯农》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于农民的怜悯之情。这首诗作的作者是李绅,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他曾一口气写出《新题乐府》二十首,他的长篇叙事诗的成就与影响仅次于元白,他与元稹、白居易等为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官至宰相。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诗作千古传颂,权倾朝野的名人,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3)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在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曾在乌程县任职。幼年时生病7日后痊愈,5岁时其父去世,后由母亲卢氏教以经义。青年时与韩愈,白居易,元稹结交,中年入仕,晚年拜相。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4)

看其一生,如此之人想比是能力非常突出的,想不到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是都说人性的黑暗往往都是在内心的最深处,在得意之时也是黑暗最容易爆发之时。也就是在人生最得意之时,李绅内心也发生了变化。自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他却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不仅生活奢侈,而且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居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今天就让我们细数一下李绅所干的那些龌龊之事。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5)

据说,李绅酷爱吃鸡舌,为了满足他吃鸡舌的欲望,后厨往往一顿饭就要杀上百只鸡,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在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6)

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歌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歌姬美色,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曾经那个悯农诗人,珍惜粮食的文人已不复存在,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7)

其中在《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其为“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因此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8)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前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二十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由于李绅为官时非常暴力,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说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9)

可笑的是李绅在青年时因为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我们只知道小时候所学的诗作是如何如何,但是对于此人后期的种种恶行却少有耳闻。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青年李绅的作品还是相当认可的,功是功过是过,决不能一概而论。至此可见此人在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下可谓是晚节不保。

李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那些两副面孔的名人)(10)

都说学史明理,我们也要在此人身上以此为鉴,面对物质,权力,利益等等的诱惑时做到保持初心,不做无情无义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