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被冤枉(宰相李绅有多冤)(1)

粮食

基辛格说过一句名言:“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粮食的重要性,人类是有共识的,门口的大爷也说过一句名言:“生产一粒米,要费九斤四两力。”

视角不同,看法不同,但节约粮食大家都认为是必须的。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很多容易让人想起一首诗——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记性好的,可能会想起第二首诗——

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实,李绅还写第三首—— 

李绅《悯农》:“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记得这首诗的人可能不多,主要责任在李绅,谁让他一首诗超出20个字呢?

李绅被冤枉(宰相李绅有多冤)(2)

李绅撰并书《龙宫寺碑》

李绅的《悯农》,还是让人敬佩的。这不尽在诗写得好,而是诗写的不是时候。

王旋伯先生考证,李绅的《悯农》约作于公元802年。这个时候写《悯农》这种诗,很容易出政治问题。公元780年,唐德宗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造成农民负担的持续加重。“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事实,但写成帖子发出来总是不太好的。

极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李绅还是个考生。李绅写这组诗,目的是备战“高考”,准备用这组诗给自己“加分”。

唐代的“高考”是不太规范的,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善是在明代,最早也只能推到宋代。这种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关键在于你怎么看。

唐代流行“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平时的得意之作,编成一个集子,考前送给主考官,或是文坛、政坛大佬。权威人士如果看中了,考试成绩差一点考生同样会获得推荐,这对录取是至关重要的。

大名鼎鼎的李白,曾写过名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当时的大佬。李白采用直接吹捧韩大佬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推荐。

跟李白比,李绅只是个晒太阳的小鬼。为了高考不落榜,李绅也找了一位韩大佬,这就是韩愈。李绅的《悯农》诗,就是以“行卷”的方式呈给韩愈的。

李绅的这种做法相当危险,即使自己没意识到《悯农》诗有问题,作为政治家的韩愈绝对一眼能看出来。为了一个无名考生,韩愈犯不着得罪朝廷,一般会将李绅“枪毙”。

但韩愈没有“枪毙”李绅。李绅牢骚多,但人不坏,运气也好,后来考中进士了。

李绅的仕途有奇迹,后来一直做到宰相。

飞黄腾达的李绅,生活上也有奇迹:据说,李绅随着官位的跃升“渐次豪奢”,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的腐官,再也不爱惜粮食了。其一餐的耗费,多达数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平时也不吃主食,这不是节约粮食,而是吃鸡舌,每餐用鸡三百多只。吃着吃着,院后堆积的鸡毛,竟成了一座小山。

李绅被冤枉(宰相李绅有多冤)(3)

李绅撰并书《龙宫寺碑》

这话听谁说的呢?网上。

网友又听谁说的呢?可能是褚人获。

褚人获《坚瓠集》载:宋吕文穆公,微时极贫,故有渴睡汉之。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谁为之?”对曰:“此相公所杀鸡毛耳。”

褚人获是清代人,还是个小说家。褚人获说的官员吃鸡,鸡毛堆成一座山,主人公是吕蒙正,宋朝人。宋朝的吕蒙正与唐朝的李绅,唯一相同之处,就是两人都当过宰相。

李绅被网络坑惨了。

李绅被冤枉(宰相李绅有多冤)(4)

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