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认,《八佰》确实是中国大片时代里战争题材作品的佳作。

不过,《八佰》的反响却有些吊诡......

我不知道大多数所谓“好看”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是指票房,那《赛德克·巴莱》算不算?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

华语市场自2017年的《捍卫者》以来,已经有近三年没有上抗战电影了,尤其是以国民党军为主角的抗日电影。

所以我就像任何一个对“禁片”偏心的观众,对《八佰》还是寄予厚望的。

不提下半场的煽情过度和叙事散乱,电影上半场的展开让人期待,也明显有别与大多数的中国主旋律战争片——它描写着一群平庸百姓的战争,而不是英雄们的战争。

“晚稻就要收了,你们还不回去?”

电影开头这句台词可能是全片最打动我的一句,而不是后半段的爱国说教。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

湖北农民们拉杂成军的保安团,并非为着家国大业前来驰援淞沪战役,然而他们到达上海的时候,国军已经惨败,散兵们被归拢进经历过三次补员的四行仓库孤军中,似乎是死路一条,回不去了。

这句话让人隐约想到诗人奥登《战时十四行》中最著名的第十八首,写于抗战中的中国,诗这样写一位农民出身的士兵之死:

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

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

不再为狗所凌辱;也为了使有山、

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人烟是关键词,有人烟才有晚稻的丰收日,或者说收成才有意义。尘土、炮灰一般的牺牲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八佰》尝试回答的第一重要的问题,但可惜,这个问题得不到扎实的回答,电影反复出现的一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如此轻飘无实质内涵,像流行歌词,完全担不起牺牲的重量。

管虎的这段开头真是大师手笔。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

八百壮士可感可敬

我们都知道《八佰》的主题是八十八师432名士兵死守四行仓库4日的故事。

为了壮大声势,对外宣称有800人,这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而死守是国民政府为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会议上,得到各国的重视换取谈判的空间。然而该国际会议因故延期四天举行,在军力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撤退。

切入这部作品的可能视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鲁迅国民性批判层面的,二是记忆的文化政治。就第一个层面来说,四行仓库正对面的苏州河南岸是公共租界,那是歌舞升平的繁华上海。南岸的人们不时望着四行仓库的动静,这犹如幻灯片事件的再现,只是这时候的中国人不是麻木的,他们看着被日军轰炸的四行仓库,爱国之心随战事被激发也采取各种声援活动。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4)

1941年抗日英雄谢晋元被刺杀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上海市民悲恸不已,逾10万人参加其葬礼。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故事在国共内战之后,也是当时国共政权难得同声歌颂的代表性抗日事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5)

接着,我们将镜头转到今日:关于这部讲述死守四行仓库故事的电影。

剧本经过10年的打磨,管虎也带领1500人剧组,在苏州拍摄基地设计搭建占地200亩、68栋建筑的实景,并且深挖200米长的苏州河,前后耗费7亿人民币,历经一年半时间,复制上海光复路的四行仓库;

主演的欧豪、杜淳、姜武、王千源、张俊一等主要演员,剧透露亦被要求需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因为“饿着肚子方能演活当时孤军的状态”。

导演管虎并坚持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预算严重超支和拍摄期程大量延后,可以说让大东家华谊兄弟吃尽苦头。

但“乘风破浪”之下,《八佰》还是迎来了巅峰——票房破亿。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6)

我相信管虎导演势必看过1975年丁善玺版本的《八百壮士》,并做出自己的全新诠释与创新。

不同于《八百壮士》聚焦在谢晋元(柯俊雄饰)、杨惠敏(林青霞饰)两位主角身上,强调国军死守四行仓库的爱国主旋律;管虎在《八佰》中把应属主角谢晋元的戏份,相对平均分在不同演员的角色演绎上,并展现不同人物在绝望死守期间的心理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八佰》中几乎看不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因。

《八佰》从构思、企划、制作、拍摄、审查、延期,到现在的票房轰动和口碑两极化:

“感想一句话:我们凭什么替先辈原谅现在的日本。”

“好歹讲的是国军对日本军,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混在里面。能在如今的环境下拍出来,很不容易了。”

“八百壮士确实英勇!但老蒋却如今日弯弯,希望以哀嚎和卖惨的方式,换来洋大人的怜悯和居中调停。但洋人对此投来的只有鄙夷和讥讽的目光。”

所以关于《八佰》是不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本身不存在客观答案。

如果要从声光还有特效的场面来看,至少绝对不是一部烂电影,肯定能远远超过当年的《八百壮士》;

从商业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娱乐效果也算很强,更何况这些日军看起来,比抗日神剧里面的鬼子还要真实许多。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7)

可惜的一点是,《八佰》历史真实性和模糊性没有做出来,人物也没有足够的复杂性。

像是刘晓庆演的赌场女老大、歌女、黑帮小老弟等人出场,有点像是线断了一样,人物特别的不丰满,观众很难深入感觉角色。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8)

但实际上发生于抗战中的黑暗面,比如说正规军对杂牌军的剥削,乱抓平民百姓当兵,甚至于滥杀逃兵和伤兵的画面也被呈现于这部电影中。

青帮大佬杜月笙在《八百壮士》中虽然也有露面,但是底层黑帮弟兄为抗战做出的牺牲却完全没有被诠释出来。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9)

《八佰》中,出现赌场混混刀子为了把电话线交给四行仓库的守军,一个接着一个遭到日军狙击手枪杀的画面。此画面让我想到了淞沪会战战场上,加入杜月笙协助戴笠组织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到战场上与国军并肩作战的道上人士,那真的只能够用“壮烈”两个字来形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0)

秉承公正地“上帝视角”

附带一提的是,电影里国民性批判的线索不在少数,诸如被高高吊在空中的中国士兵,让人想起幻灯片事件里被斩首的中国士兵;谢晋元最后对士兵慷慨激昂地“我们的民族生病了”演讲,也是典型国民性批判的语言。

管虎是第六代导演,他的作品里《斗牛》里为了乳牛偷抢拐骗的中国人,或是《杀生》里为了维持长寿镇之名,以礼教宰制整个地方社会,都让人联想到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就第二个层面来说,电影当中《申报》记者方兴文,带着相机进入四行仓库拍摄其中的种种景象,最后撤退时,他也跟着军队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之下脱离,不过他的相机却被炮火击中毁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原本相机在电影叙事中客观地纪录的象征,但相机毁损代表着很多第一手资料毁损,关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这件事,只有透过各种资料与诠释还原历史。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1)

包括管虎拍摄《八佰》,本身也是再现历史的一种方式。管虎的诠释当中,有进步也有矛盾之处;

他的进步之处在于合理地从人性视角呈现中国与日本军人形象。

抗日题材电影在中国大约有70年的漫长历史,1950、60年代的抗日题材代表电影包括《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其中中国士兵与人民都是英勇的形象,至于日军总是猥琐的、鼻下留着小撮胡子、好酒色,被中国人搞得团团转。

日趋发展的今日,抗日题材电影依旧,不过电影中的日军形象相对不再如此夸张。但是在电视剧方面,2010年前后却出现“抗日神剧”——所谓的抗日神剧是指剧情不合逻辑乃至过于煽情,诸如“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 ”的台词、掷向天空的手榴弹将日本飞机击落...等等,每提到日军,就重新回到1950、60年代那种猥琐的形象。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2)

《八佰》甚至还把日本军队的严谨、自律、强大战力等均相对客观地拍摄出来。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3)

至于中国军人形象,管虎从人性的视角带出多重的中国军人形象,有自告奋勇身牺牲生命背炸弹袭击日军的、但也有畏战逃兵者,他们所想的无非大家安好过日,就像《鬼子来了》里的农民。

总而言之,中国军人不再是中国电影一贯的英勇形象。

河的对岸歌舞升平,仓库这头战争地狱。

战时上海的众生民众,尤其是苏州河对岸的老百姓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各种反应,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到尾声时的同仇敌忾等等,都相当完整的呈现在电影之中。相当的真实。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4)

可以说租界里的人大多数都属于只感叹“报上的伤亡”的鲁迅式笔下国人,但四行仓库一役和他们的距离近得可怕,迫使他们不能只把伤亡在报上看,而是赤裸裸看到血肉之躯的撕裂。

这一幕的意义,虽未能如蒋介石之愿唤醒列强,却多少如谢晋元团长之愿唤醒了一些装睡的国人,让他们意识到抗日不是隔江之戏,和租界里戏台上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本质的不同。

过去历史非黑即白的比较多,现在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人物评价会变得更加客观,还是有辩证的思维,就像评价老蒋,我们可以说他坏,但现在同样也可以说他好,就包括很多人物都是这个样子。

这是《八佰》扪心自问的“公平”。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5)

戏剧色彩恰到好处

这一层“看戏”的关系,自然成为《八佰》所要营造的精神象征世界的重心,也尽显导演管虎的用心。

《八佰》的戏中戏至少有四个,《走麦城》、《长阪坡》、《定军山》,还有没唱的《挑滑车》。

其中《走麦城》是以关羽之败对应大历史中国军的惨败,《长阪坡》则是小主角“小湖北”心中依稀的浪漫英雄幻想,呼应孤军;

《定军山》则是逃兵老铁最后突变时的自我期许。可以说这三部戏都是《八佰》的面子,但《挑滑车》才是里子,才是八百壮士最悲壮又残酷的现实,可惜的是电影一笔带过。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6)

影片中有一幕,剧中隔岸的一个京戏演员看到对面四行仓库暂时守住了,便说“今晚咱唱《挑滑车》吧”,另一个演员说“不,唱《长坂坡》”。

《长坂坡》唱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是演义中最具有西方悲剧孤胆英雄气质的一幕。管虎经由“小湖北”的想象,在影像上大做文章,试图建立一个其实尚未存在的中国人形象,其用心可嘉。

但电影逻辑上却没说通。对比《走麦城》,导演用两个同为戏迷的士兵交流关云长与赵子龙的不同,说“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义,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试图把朴素的兄弟情义提升到“丈夫许国”的大义,实际上与前半段营造的人性鲜活构成冲突,导演却不管,在电影中让“小湖北”的兄长们一个个死去,使最后他不得不接受大义,这个升华颇为生硬。

这是管虎不如贾科长的一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7)

为了突出赵子龙的象征,除了戏剧形象,管虎还加入了一匹神灵般的白马。

这匹出入战区如梦似幻的白马,的确是影像的一个亮点,虽然有让人想到导演前作《老炮儿》中的鸵鸟,仍不失其诗意。

此后送国旗女童军的著装改变(不穿绿色童军装而穿白色),也是为了呼应白马,甚至白马最后一次出现时,它身边的四行仓库残垣也呈现马的形状。

这一切反复渲染,在一部战争片里面是难得的,能看出管虎想通过象征来超越战争成王败寇定律的努力。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8)

我并不是想借此批判管虎的“小题大做”,也必须得承认,从《八佰》中忽隐忽现的老鼠到白马,以及《老炮儿》中的鸵鸟、《斗牛》中的奶牛等,似乎管虎很喜欢借这些动物来表达感受,这点我是认同的。

也就像贾樟柯似乎每部作品中都能出现类似迪厅独舞的片段,像是在致敬奉俊昊《母亲》中的片段一样。

其实这种“借物”表现手法,更能让观众从视觉轰炸的画面中跳出,与此同时能有自己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加强对影片的个人理解。

这又是管虎做得很棒的地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19)

所以无论影片中如何出现类似赵子龙、白马与老黄忠这三个可圈可点的元素,

最起码,它暗示了戏曲、话本这些民间流传的守土意识在这些大字不识的民兵心中刻骨铭心,就像自杀攻击的陈树生留下的“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字,儒家精神残存在他们身上而不是中国政界那些充满算计的上层人物中,而团长谢晋元本应是后者,但成为被弃孤军后他选择了前者,电影以他最终骑上了白马前去与日本军官谈判隐喻了这一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0)

就像美工设计四行仓库里的那幅貌似突兀的《维纳斯的诞生》一样,它们都隐喻着“一切都变了,一个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以上,是《八佰》最让人惊艳的,即使它仅仅在形式上寄寓了对这个国族的理想。

如果不谈抗战电影可能配合了党政宣传的反日情绪,四行仓库孤军在历史的正面意义,就是教晓一个民族要有尊严。

即使七十万国军败退了,不撤的八百壮士还能证明楚虽三户的尊严。

这一刹那的固执,也是争一口气、传一盏灯——而不是如某些批评说的,仅仅只是一种表演。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1)

现实中的八百壮士也不是表演,舆论战也是战策之一种,怎能把以一个个真实生命换来的宣言叫表演?

电影里黄晓明饰演的军官说得对:历史会记住这里,但不只是因为抗日,更是因为那一刻是一个已经被判为最犬儒的民族最有尊严的时刻。

不知是否因为审查删减,电影对逃兵组成的敢死队的结局没有后续交代,对其后进入租界的三百多国军的悲惨结局也没有丁点暗示——就连微小字幕说明都没有。

这跟电影里那面不能出现的国旗一样意味深长,因为这面国旗才是电影后半段孤军誓死捍卫的象征。忠实于现实的惨淡也许更能震撼人,《挑滑车》表现《说岳全传》里武将高宠以极端惨烈的牺牲证明自身价值的命运,也许更贴近孤军的命运,可惜,这只能是电影里没被唱出来的一出戏。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2)

同时,瓜怂老铁最后舞大刀一段也是向《老炮儿》里冯小刚挥舞军刀一幕致敬,其悲壮与荒谬并重,尤其老铁还唱着《定军山》里老黄忠的著名唱段: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配上莫须有的风雪,具有了一股老铁配不上的庄严——当然,一个农民兵可以有这种庄严,只是电影的艺术风格。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3)

正史带来的“虎头蛇尾”

虽然可以看到《八佰》当中管虎注入的心血与新意,但观看当中却偶尔会有哪里不太对、不搭调的突兀感。

首先,电影一开始的字幕里,就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等文字,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就点明,是在蒋介石的策略下,以军队推延日军攻势,争取在比利时国际会议上国际舆论的支持。这个策略跟共产党没有关系,可以说,《八佰》所拍的历史事件跟共产党无关,但这样的题材要在中国上映,必须加上这段与电影内容无关的保命符。

这是管虎不如娄烨的一个地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4)

其次,“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再现方式颇为暧昧。

在《八佰》这样一部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抗日事件当中,杨惠敏所送的国旗被淡化处理,此外,电影中几次攻防场景国旗也是以远景处理,这多少有些不合理。

对这群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来说,他们注定是悲剧的,困在四行仓库里抵抗,国家象征——国旗应该是最重要的,远景镜头处理如客观中立地描述一件事情,但从电影一开始,导演就没准备从客观角度讲这场战役,除了涉及旗帜的部分。

当然,这种局限可想而知也是审查的压力。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5)

第三,这样一部抗战电影最终想说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战争电影当中,几乎所有电影都着重人民的胜利,没有从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着手的,外加《八佰》精心考究的场景,以及透过几场中国传统戏剧和皮影戏,画龙点睛带出局势变化或主人公心境等。

不过,所有的精心打造外加前面所说的中国人与日本人形象的反转,却难敌一个根本问题:电影里国民党高层说了“本来就是给西方国家看的表演、战争背后就是政治”等。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6)

简言之,四行仓库里的士兵就是棋盘上的棋子,大体上他们随着军队的安排继续战斗,但是电影中特意设计的逃兵他们最终去哪了?还有观看着四行仓库爱国心油然而生的人们,他们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看客,但他们之后选择支持什么样的政治力量?难道就是呼应一开头字幕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即便如此,电影当中也还要有一个过程交代才能首尾呼应。

花费庞大的心血所拍的《八佰》到底要说什么,难道只是一场悲壮的战役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结局有些唏嘘的地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7)

真有历史错误吗?

丑话先说在前头。

《八百壮士》确实出现了很多武器装备上的漏洞。1975年到2020年,过了足足55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足以让《八佰》比《八百壮士》有更多后发优势。

可是《八佰》除了把U-17A及O-1G改成较为正确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外,关于升旗典礼和空袭四行仓库的剧情完全照搬了《八百壮士》的模式,就让人不得不感到遗憾了。至于陈树生烈士跳楼自爆的虚假剧情,则从本来的一个人变成了数十人排队集体跳楼。

有研究淞沪战争历史的学者,考证出陈树生烈士并非跳楼自爆而死。关于这段谣言的来源,据说是上海某家小报为了鼓舞士气捏造的,结果被《八百壮士》引用,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八佰》做为一部21世纪的电影,应该纠正这些错误,结果却反其道而行。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8)

《八佰》唯一的错误就是不该把背景设在四行仓库保卫战,这部电影的考据当然是错误百出。导演因为有后发优势与电脑特效,自然在装备考据上比《八百壮士》更加符合事实,如前面所讲的,至少出现的不是大陆初教-6,而是3D模拟出来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尽管历史上四行仓库没遭空袭,所以这段的安排莫名其妙。

此外在四行仓库屋顶上,还出现了88师将士以德制苏罗通防空机炮反制九六式舰上战斗机的画面,这同样是比《八百壮士》中88师以美造50机枪防空的剧情还要符合事实。

可问题就在于,防守四行仓库的88师524团为纯步兵单位,并没有装备苏罗通,管虎遭到丁善玺误导,考据方面真的只能用“一步错,全部错”来形容。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29)

虽然管虎拍出了国军将士英勇抗敌的一面,但终究还是不能不按照“老规矩”走,对国民政府采取一定程度的黑化。比如毫无意义的滥杀伤兵和逃兵,仿佛88师将士嫌自己人和子弹太多。

整场四行仓库保卫战从史实上来看,只有一名日军和五名国军死亡,根本没有俘虏战俘的纪录,当然也不会如影片中那样出现中央军逼迫杂牌军枪杀战俘的画面。

从交战双方伤亡率如此少的事实来看,其实四行仓库保卫战不具任何军事意义,还不如拍八字桥、虹口、吴淞口、宝山、罗店或者薀藻浜等地区的战斗还更让人热血。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战斗,目的是让全国军民还有西方列强看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抗敌意志,这是为什么国旗如此重要的原因。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0)

换句话说,《八佰》只有在武器考证,还有摄影技术方面表现表现得比《八百壮士》好,毕竟前者有45年的后发优势。拍摄《八百壮士》的丁善玺,可没有管虎这个时代享有的IMAX技术,更不可能直接到文革环境下取景。

很多人认为《八佰》是致敬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其实不是。《八佰》真正致敬的是对象是《八百壮士》,很多核心桥段如“护旗、人体炸弹”等都直接拿来重拍了。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1)

为此《八佰》删减了多达18分钟的画面。

有网友计算过,全片国旗画面出现只有13分钟,并如此感叹道:

“在彩色镜头和黑白纪录片成像之间,青天白日满地红上的白日时隐时现,反复切换了七八次之多。如此细致的过滤和保留,也反映了审片当局对此电影意识形态尺度的拿捏──这面旗帜和其政权,可以是缅怀全民族抗战意识的正当背景,但不能在当下成为凝聚人心、使观众倾情谛视的标的本身。”

电影中,还刻画了一堆川军、西北军、晋绥军以及江苏省保安队的残余部队跟着88师一起进入仓库当主角。而且还刻意安排这些地方军给撤退的88师殿后,这些就完全是胡说八道的剧情了。更夸张的,是在于片中拥有苏罗通的88师将士打不下九六式舰上战斗机,结果一个杂牌军站起来,直接用捷克造轻机枪将其击落,这完全是抗日神剧“弹弓打飞机”的风格。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2)

跟《敦刻尔克》很像?

虽然同样以二战时期战争为主题的电影,《敦刻尔克》与《八佰》是不同风格的电影,《八佰》里的主要人物谢晋元、杨惠敏等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但《敦刻尔克》不求与真实历史人物对应。

《八佰》以四行仓库与对岸的国际租界为空间背景,《敦刻尔克》则拉出海陆空三线,场面调度上更为复杂。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3)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定位,《八佰》是在中国现代史的架构当中力求还原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敦刻尔克》则诉诸更为普世的生存命题,在这个命题下包括国家生存的问题,在保卫家园的急迫情形下,义无反顾的老年船长自行带着年轻力壮的儿子开船前去支援,意外成为平民英雄、生存也在危机中的选择,撤退行动只救英国人,法国军人冒用死去的英国军人姓名上船。

当船就要沉没必须有人出去以减少船只重量时,法国军人冒用的真相被揭穿,他应该被牺牲吗?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4)

诸如此类的生存拷问,在电影中不断浮现。

《敦刻尔克》与《八佰》差异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电影的收尾。

撤退对军人来说是个耻辱,《敦刻尔克》里的士兵也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未料,迎接他们的却是国人温暖的拥抱。

电影旁白邱吉尔“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说,清楚说明撤退是为了反击;

《八佰》里也有一场演说,撤退前夕谢晋元带着悲情激愤的口吻告诉士兵“这个民族生病了!”这个说法是典型中国国民性批判的用语,然而,治愈病根的药方是什么?电影里没有答案,这也是《八佰》的局限。

《八佰》因疫情影响而后上映有口碑反弹,但却极可能是例外状况。电影里的逃兵,纵观在其他电影中出现的机会少之又少。这种表现上的限制,就是《八佰》与《敦刻尔克》的距离。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5)

最后,还是想号召大家多多支持这种影片。

它或许并不完美,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与情怀却值得被看到。

毕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些这样的作品问世。

国外看八佰的评价 但我还是有话要说(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