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条件写作#

宅,或者说是“宅文化”,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一个日源词汇,来源于日语词“お宅”,指那些以私人生活和居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它是肇始于二战后新一波城市化的衍生品,而随着网络化的加深,宅文化更是进入了新的2.0时代。

如果想进一步探讨“宅”,我想先从“宅”这个字谈起。宅是一个具有很悠久历史的字。最早的“宅”字是一个房子里容纳一个人,意为“寄托人身的居所”,与“家”、“牢”的构词方式十分相似,但“宅”字更突出了“居所”这一功能性。这也奠定了后面宅字的文化内涵。不过在文字与语言的演进史上看,“宅”更多的是一个表示处所的“名词”,它没有像家那样,发展出更抽象而内涵的意象,也没有像“牢”那样被借用分化出不同的含义,“宅”老老实实的宅在那里,坚持不懈的表示人们的居所。

关于对宅的看法(随笔谈谈宅)(1)

直到近代,最终在日本,“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诚如我前面提到的,我们所谓的“宅”来源于日语的“おたく”(otaku),表示对他人家(住所)的代称,相当于汉语的“你家”或“您家”,后来被那些喜欢居家生活,尤其是沉迷二次元或游戏领域人群自嘲的人群用来表示自己这个族群即“御宅族”。并随着日本在中国的流行而传入中国,在网络和年轻人的话语中,“宅”或者是“阿宅”最早是具有贬义或调侃性质的词汇,暗讽这些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闭塞的交友圈子,甚至和“中二”、“社恐”、“KY”(即不会看眼色)等含义联系到一起。

然而,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愈发普及,和外卖、快递等城市生活方式的革新,“宅”开始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这个词汇也开始愈发泛化,指代更广泛的内容范畴,宅这个词的二次元属性和调侃意象都不断的降低。我们如今可以很轻松地宅在家里生活:起居饮食靠外卖快递,交友靠app,甚至可以线上办公。宅不再是闭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只要合理的“宅”。一样可以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宅是我们可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喜欢二次元的有二次元宅,喜欢游戏的有游戏宅,喜欢居家的有居家宅,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是办公宅,甚至还有专攻某项技术领域的技术宅……然而,这次疫情下又诞生了新的宅族,“隔离宅”。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为了防疫疫情肆虐在中国大地之上,而为了配合国家的防疫抗疫工作,也是保障我们的自身生命健康安全。无论南北东西、城镇乡村,全民间开展了一场“隔离运动”。很多不习惯于“宅生活”的人群"被宅"。开始进入了对宅生活的初体验乃至深体验。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有趣的画面:全民寻找“宅乐趣”,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诞生了一批新的“大厨”,全民做凉皮、做蛋糕等美食,为居家生活解闷,也改善下因为饭店餐饮被关而带来的美食匮乏生活。我们也看到了诞生了一批“大触”,在线零基础绘画教学、简易的钢琴等乐器的教学,隔离期过后也许会有一批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

可能这种被动的隔离宅,只是一种临时的、无奈的选择,但是同其他“宅方式”,一样,如果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都将成为一样健康的生活方式,勉励人们积极奋斗,过好每一天,去迎接健康的生活。

关于对宅的看法(随笔谈谈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