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意思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曾仕强先生解读

大小多少。这四个字再简单无比,反正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大就是小,不是多就是少。老子把大小多少讲得太妙了。他说你要用小来治大,要用少去应多。

一件事情看起来很大,无从下手,你就从小的地方去做。比如现在的警察,外面群众一大堆,你跑出去跟他们谈,一定吃亏,说不定哪一个人,捡起一块石头丢过来,当然你就会生气,或许还会失去理智,那就叫添乱。

会处理的警察很冷静,他会说现在天气很冷,大家穿得不够,我们里面位子虽然不多,但是可以有10个代表进来,请你们推选10个代表,我们到里边好好谈一谈,其他人回家,保暖最重要。群众一听很有道理,然后10个人到了室内,到了你的地盘上,他们的心态自然会调整,自然比较理性。

这种处理方法就是“事无事”,明明有事,但是你把它处理得好像没有事一样。10个人进来后,给倒茶,大家一喝,情绪稳定下来了。有什么事大家推来推去,都说没有关系,效果完全不一样了。不是拿麦克风在那喊。

“大小多少”,看到大的你慌张了,那就处理小的好了,因为所有大东西都是由小的构成;看到人多你就紧张,那你找其中几个人好好谈一谈就好了。

报怨以德。这是最受大家误解的。报怨以德,何以报德,那人家对你好怎么办?人家给你难堪,人家增加你的麻烦,甚至人家打击你,你就用德去报他。如果坏人你用德报他,那么好人你要用什么报他呢?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老子也太过分了,完全没有是非。其实老子讲的报怨以德,是事前,不是事后。已经产生了,你还以什么报德?你看你从大小多少,你把他们的逻辑推广一下。

老子在告诉你,你要事先防范。事后会有报怨,事后会有仇恨,你就要事先施德来预防,用德来预先防止人家对你的报怨。

不好意思以德报怨好吗(大小多少报怨以德)(1)

崇义客家梯田

傅佩荣先生解读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小不用计较,多少也不要在乎,你要报怨以德,用德行来回应别人的怨恨。

报怨以德”这个词在《论语》里面有一个简单的提法,在《论语·宪问篇》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孔子说:那你何以报德呢?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好,我怎么办?所以孔子的问题非常合理,我只能还是对他好。那么请问:别人为什么要对我好呢?因为他对我好,对我不好,我都对他好,听起来也不合理。

孔子代表儒家,他的观点是接着提出来的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德”比较容易: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没有问题,合乎人之常情。“以直报怨”也合乎人之常情:你对我不好,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用真诚、我用正直、我用法律来对待你。这可以体现社会上的正义,让大家发现善恶都有报应。这就是以直报怨。

孔子代表儒家,他的观点是以人为中心,专门就人的社会寻求和谐稳定为他的目标。老子不一样,老子是道家,道家的话,他的观点是:一切都在“道”里面,从道来看,道是一个整体。

所以别人对我不好,可能是他当时情况特殊,他条件比较差,非要利用别人或伤害别人不可,那怎么办?我正好被他利用到,被他伤害到。如果我也是以怨报怨的话,谈不上任何哲学的立场了;我以直报怨的话,虽然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但是他可能有他的委屈,他恐怕也不得已。

所以道家的特色如何呢?从整体来看。从整体来看的话,前因后果全部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天罗地网,也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任何一个人做一件事,一定有他的背后很多理由,也有他当时的各种符合的条件,让他可以做成这个事。所以不是非常单纯的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原因产生很多后果,很多原因造成一个后果。

所以这样的话,从整体来看,我们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从整体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的话,任何一个人的作为都可以找到许多理由,这些理由未必是正确的;但他在那个情况,他能怎么办呢?

所以前面讲“大小多少”四个字,在人间我们会说:这个势力大,那个势力小;那个很多,那个很少。人间哪里有什么公平可言呢?你永远在做这样的区分。出发点都不公平了: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有些人生下来含着金汤匙,有些人生下来说不定还背债呢,那怎么办?所以后面的发展就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所以老子说的“报怨以德”在人生的实际状况里面,有时候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面,讲到在19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时候,法国社会的状况非常不稳定。有一个人叫做冉·阿让,他本来是诚实的农夫,偷个面包救济她的妹妹,结果被判了五年。他越狱之后,又被判了19年。出狱之后,到一座教堂找一个主教。主教请他吃顿饭,他走的时候随手就把桌上的银器偷走了。

然后被警察抓到,他骗警察说是主教送他的,警察就把他抓来主教前面对峙。主教一看这种情况,就说确实是我送他的,然后说你还少拿了一个蜡烛台。然后,冉·阿让深受感动,改邪归正,改名为马德林先生,然后一辈子就做好事,后来被选为市长,同情很多弱势的人。

所以从雨果这本《悲惨世界》里面描写冉·阿让的经验,就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在内心里面都希望受到宽待。假使我做错了、得罪了人,希望别人可以原谅我。如果别人以德报怨的话,我更会觉得生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我可以重新做人。而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一点就是我们谈到人性的奥秘之一。

我们谈到报怨以德,只有从老子道家的角度来看,才能把它说清楚。否则很多人就会质疑,他说: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那不是姑息养奸吗?你不是助长他为恶的一种心态吗?的确有可能如此。所以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它是道家的立场,那就不一样了。因为道家的立场往往把一般百姓当作比较淳朴的被统治者,而你当统治者的话,你就至少要有这样一种体认与修养,就是以德报怨。

第79章有一段话与这边呼应了,“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就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会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和解的时候,怨恨不见得会一笔勾销。

所以有一句话虽然不是很恰当,但这里可以用,就是“矫枉必须过正”,也就是以德报怨。你对我不好,你一定会想象我要报仇,至少我要以直报怨;结果我反而对你很好,矫枉必须过正。过正之后,你那边所有的仇怨全部放下了,你也觉得自己有机会重新开始了。这就是人性非常奥妙的部分。

所以《老子》书里面像这种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凸显出来生命的特色。并且,在人间的事情往往都有因果关系。佛教说,菩萨重视的是因,我们凡人只看结果,以至于经常在应付各种状况。你如果说把因果关系思考透彻的话,让它根本不要产生那个因,后面的结果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学学菩萨的智慧,也重视原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大家留点余地,将来好相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将来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人一定不可能一辈子顺利得意的。所以能够以德报怨的话,说不定你种下善因,将来会有很好的结果。

当然老子意思并不是说我希望将来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我今天做这个事,那等于是避难那个层次了。他这边讲的是道,从道的角度来看,已经到启明的层次了。所以这边掌握的是什么?“大小多少”四个字是关键。这世界上总是有人多,有人少,有人力量大,有人力量小,所以你无从计较。有些人是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每一个人不一样。哪里有规定什么东西一定属于谁的呢?

你看到很多老房子住了好几代的人,但是同一家人吗?不一定。在古代尤其明显。你不要说改朝换代了,在同一个朝代里面,可能这些官府也换来换去的。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凑巧,所以有些人得到更多资源,另外一些人就比较贫困了。

这里面难免有恩怨情仇在里面。所以能够化解这一切的话,就要用老子的方法——报怨以德。别人得罪你,你先不要怪他,你先想一想,你是不是拥有更多的资源,而别人正好在匮乏的情况下?所以你用德行回应怨恨的话,正好可以表现一些悟道的智慧,就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样对你了,不要斤斤计较了。

所以开头前面三个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里面三个“无”都很重要。你本身不必有刻意的念头和想法,好像你一定要分辨是非,要扮演公正的审判者,公正的一种报应等等;可以超越那些问题。

我们学到了老子“以德报怨”是怎么回事。它不见得适合儒家,更不要说法家或者其他的学派了。“以德报怨”四个字只能用在道家的思想系统里面。但是不要忘记,你学会道家之后你也可以用,但你用的时候还需要有一点判断的智慧,就是这个人他是不是以德报怨之后他会改过迁善。如果这个人根本是冥顽不灵的,你对他以德报怨,他变本加厉,这一来的话,你不是做错了吗?效果达不成了。

不好意思以德报怨好吗(大小多少报怨以德)(2)

崇义客家梯田

南怀瑾先生解读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不谈老子“道”的哲学,以老子的文学思想来讲,只有两个对子:“大对小”,“多对少”,他已经对好了。“大小、多少”这四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说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多事也好,少事也好,这是说研究中国文化要先认识“字”。

我曾再三提到,现在又再说一次,古代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是用刀刻在竹片上,所以尽量的简化。现在我们好多的观念凑拢来代表了一个观念,这是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工具、方法、技巧的演变,几千年相隔下来,产生的现象不同。

所以,古来一个字就是一件事情。数量多与少,都说明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也有互为因果的作用。大从哪里大起呢?是从很多的小累积起来的;多是哪里来?是很多的少累积起来叫做多。

不管大小多少,一切都有必然的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果律原则相同。自然科学的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人事与精神,因果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中的变化错综复杂,并不尽然相同。

老子始终是主张道德的,与人有仇,对人怨恨,不是采取报复的态度,也不是容忍,是更高一点的大慈悲的态度,就是“报怨以德”,以道德来报怨。

孔子是主张“以直报怨”的直道而行,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总可以吧!你打我一个耳光,我原谅你吐一口唾沫还你总可以吧!你打我,我当然不痛快,我当然还你一个颜色,这是孔孟儒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不然,是“报怨以德”。用西方基督教《圣经》上的话来说,你打我右边的脸,我再把左边的脸向过去。这只是容忍的态度而已。老子与佛家的思想是大慈悲,以仁慈去感化对方。

不过,“报怨以德”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得到呢?那就要看个人的修养了。所以,上面这句话非常灵活,它并不是规定你非“报怨以德”不可,这中间有大小、多少之别,还有这个事情的因果、重点,要先看清楚。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