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书影君
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了一部与喜庆祥和节日气氛格格不入的国产影片。
片中没有"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痛快,没有"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大团圆,只有地球面临毁灭时的绝望,以及对人类终极生存意义的拷问。
不喜庆,很沉重;不搞笑,很严肃;不讨巧,很笨重。
它就是根据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
01山西阳泉娘子关电站的工程师刘慈欣,在2000年发表了《流浪地球》这部科幻小说。
刘慈欣
原著只有2万余字,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四篇。
小说整体基调较为悲观,不但描写了"流浪地球计划"实施过程中,人类及地球本身所承受的无比巨大的打击,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
而且还描述了人类因理念不同,而分裂出的"飞船派"和"地球派"之间血淋淋的争夺。
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刊登了《流浪地球》原著
人性的黑暗与复杂,在地球面临同样黑暗和绝望的环境衬托下,愈发显得悲剧性十足。
就连"爱情"这个促使人类生息繁衍的古老本能,也因为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使得人类漠视而无暇顾及。
但影片在剧情取舍时,删减掉了许多灰暗绝望的剧情,吸收了刘慈欣原著里中国人特有的"土地眷恋"情结,增加了危难之中一家三代亲情羁绊的大量细节,使影片闪烁着人性光芒。
这种光芒自带滤镜效果,为整部影片的悲观阴暗的氛围,笼罩上了一层粉红色的朦胧感,让观众的观影感受不至于太过压抑沉重。
但《流浪地球》可以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起点之作,就在于它和其他曾经的国产科幻电影相比,已经具有异常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格局。
02《流浪地球》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一,西方的科幻外壳之下,包裹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内核。
原著小说中,地球人为何要带着地球一起逃离?登上宇宙飞船逃跑不是更省事吗?这个剧情设定,其实暗含了刘慈欣作为中国人,对于故土家园的依恋之情。
中华民族属于沿黄河而兴起的"大河文明",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最终也回归土地,本能地对土地有一种依恋。
而西方世界属于"海洋文明",天然具有冒险基因,远航探险寻找新大陆,是西方人首先会选择的生存方式。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影片,是在星际旅行的典型西方科幻外壳之下,包裹着"故土家园"这样一种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情结,内藏中国文化特有的基因图谱。
第二,吴京饰演的英雄死了。
吴京在国产影片中的形象,永远是一个救世英雄,而中国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精神要求,英雄永不死,结局大团圆。
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英雄总是会带领大家逃出危险、走出困境,进入大团圆的欢喜结局之中。
这暗含着中国人对于平安团圆的精神追求,中国观众想要一种可预期的结果,能给人一种安全感的结局。
但是在《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不但死了,还是以一种虽毅然决然但悲壮痛苦的姿态赴死。
刘培强的死,虽然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道德光环,但背景却是一个地球注定无救的弘大悲剧底色。
没有希望、没有奇迹、没有团圆。人类面对宇宙灾难,只有如天际般浩瀚深邃的绝望。
这样悲剧性的情感底色,很少出现在国产影片中。
第三,探讨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家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回哪里?
影片涉及了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
中国人期望团圆,格外注重"家"的象征意味,所以春节才如此重要。
游子不论身在何处,"家"总是你为之奋斗的最终意义。困难总会过去,希望总会来到,明天会更好。
但如果没有明天呢?"家"已经消失了呢?
我们作为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合家团聚的喜庆日子里,上映一部充满终极哲学意味的影片,也是一种国产影片难得的突破。
尽管影片与原著相比,增加了暖暖的温情与热血的励志。
但地球上一半人的死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严寒与洪水中的毁灭,这些国产影片平时不能碰触的元素,还是使《流浪地球》充满了一种看上去略显消极但意义凝重的色调。
03影片的基本背景设定,忠实沿用了原著小说。
为了避免太阳膨胀之后将地球吞没,人类组成联合政府,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两千座巨型发动机,助推地球逃离太阳系,向外太空距离地球4.2光年的恒星际半人马座比邻星移民。
而人类为了躲避地球表面极端寒冷的温度,只能通过抽签,避居在地下5公里深度的地下城中。
人类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传。
第二步,全功率开启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地球在外太空继续加速度,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使地球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这个"地球流浪计划",在原著小说中的设定,是一个长达2500年、多达100代人的时间范围。而人类从未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做同样一件事情。
历史兴衰,朝代更替,变化与争夺是历史发展永远的主题,你不能期待人类永远保持理性。
而《流浪地球》中这个突破人类自我发展历程规律的故事设定,将地球与人类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观众跳脱开国家战争、意识形态冲突、财富竞争、资源掠夺等这些伴随人类发展历史的永恒主题,开始以"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地球和人类。
这样深邃的视角,弘大的格局,国产影片中很罕见。
但影片主要剧情,只改编了原著中很小的一个片段。
地球在飞临木星时,被木星的强大引力所吸引而改变了运行轨道。
在木星与地球即将相撞的危机时刻,太空中的领航员空间站,与地球上的救援队之间,密切配合,终于解救地球于危难。
使它逃离木星引力,重新进入预设的运行轨道。
《流浪地球》选取一个人类最终被拯救的局部胜利,来进行整部影片的叙事,冲淡了原著的悲情色彩,也符合大众期盼美好世界的心理依赖。
04科幻影片不计其数,但我看完《流浪地球》之后,也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这完全归功于刘慈欣在原著小说中塑造的史诗般恢弘格局。
人是一种活在意义之中的动物,每一次的呼吸、思维、选择,都要有自己的终极目的。
而当一切意义不再存在,遁入无尽的虚无之中,人类这种生物,如何寻找自己继续繁衍生存下去的动力?
地球灾难来临,有人看破红尘大喊"争啥也没用了",有人选择逃避而举枪自尽,有人选择回到家人身边相伴而死,而有人却选择为整个人类的命运继续奋斗。
个体人生不过百年长短。
悲观宿命论认为,不可避免的死亡清零,导致人生无论如何努力,都会成为一场注定输掉的牌局。
此话固然不假,但我认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把人生牌局中尽量输得精彩。
希望有什么意义?
希望就是无尽黑暗之中,闪烁在我们眼前的那一束微光。
它不能带领我们走出黑暗,寻找到永恒的伊甸乐园。但它却在我们内心充满恐惧绝望的时刻,给予我们安慰,以及活下去的信心。
05当然,《流浪地球》中,我感觉还有一些国产片特有的缺陷没有克服。
中国人对待私人感情,向来内敛含蓄,不善表达自己对于家人的亲密。
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几条感情线,我感觉显得太过简单粗糙。
刘培强和刘启这对父子感情线,贯穿整部影片始终,也引导了剧情的走向。
一个叛逆儿子,因为母亲的死,对父亲产生了极大的怨恨,而父亲则对儿子饱含愧疚之情。最终父亲为拯救地球舍身赴死,又引发儿子的最终谅解。
这种感情线太过简单,没有饱含复杂的利弊取舍和感情冲突,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父子紧张关系的缩影,没能与整部影片中深邃弘大的故事立意相匹配。
剧中为了展示年轻的男女主角刘启和妹妹韩朵朵叛逆的一面,用力又过猛,使得他们性格直楞中二到令人厌恶,这种为了叛逆而叛逆的表现,过火了。
剧中看不到姥爷韩子昂有对不起外孙刘启的地方,但刘启一句一个"老家伙"地称呼自己的姥爷,而且充满了怨恨之情。
这在西方较为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背景之下,尚可接受,但在中国传统讲究长幼尊卑有序、尊老敬老的人伦传统之下,就显得异常刺耳。
非但没有塑造一个青涩直爽的年轻人形象,反而塑造了一个无礼霸道的粗鲁之人。
"率真"与"无礼",有时候只差一层纸的距离。
而韩朵朵这个初中女生,一路上张嘴即惹祸,大局危机之下仍不管不顾地发着小脾气使着小性子,也实在令人着急。
最终她那一段面向全世界声泪俱下的煽情演讲,更像是一个初中生在学校里表情过满的课堂朗诵,令人鸡皮疙瘩一身。
人性自然流露当然珍贵,可为了剧情感情线的延伸而强行让演员真情流露,就太过虚假。
面对表达真情实感的戏,我们的演员还是用力太过,煽情太猛。"于无声之处落泪,在沉默之中呐喊"这样的情绪感染力,在国产影片中还是太少。
要么寡淡,要么过烈。
这与我们不善于或羞于热烈表达内心情感有很大关系,也是国产影视剧在处理人与人感情戏方面的先天弱项。
06尽管在剧情叙事上较多疏漏,人物塑造上略显薄弱,但《流浪地球》这部国产科幻影片,无论从视觉特效、场面调度,还是从剧情塑造、场景构建,都达到了国产科幻片的一个新高度。
既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的探索模式,更表露了中国创作者胸怀弘大格局的叙事能力。
以此片为基础,也一定能为国产电影开创出一片宽广的新世界。
尽管有许多人在网络上表达了对《流浪地球》的不屑或不满。
有挑科学设定错误的,有挑剧情不合逻辑的,还有挑价值观有问题的。
甚至一些批评,已经不属于对于影片及原著在艺术范围内的探讨,而演化成为一种道德攻击甚至政治批判。
其实,科幻影片在中国迟迟发展不起来,主要是投入产出比太低,许多小鲜肉影片投拍几个月就杀青了,可《流浪地球》整整拍摄了三年。
因为是幻想世界,所以整个场景、服装、道具都需要全新制作,以确保严肃的科学态度。
而且即便如此投入,市场能否认可也属于未知。
毕竟科幻电影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而且又不像玄幻古装剧可以瞎编。
所以精明点的圈内人都去投资喜剧、古装、玄幻、青春题材的了,而投资科幻电影一定意义上是笨人的选择。
那些对《流浪地球》原著及电影各种挑刺的人,不能说他批判的不对,批判的不精妙。
但这种为批判而批判、为挑刺而挑刺的批评态度,我却不敬佩,因为它对于中国科幻片如何发展,没有提供任何价值的建议。
您说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