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集锦(涨知识五千年华夏史)(1)

山西历史文化集锦(涨知识五千年华夏史)(2)

“壶口”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

山西历史文化集锦(涨知识五千年华夏史)(3)

长城,是山西的北部屏障。

  黄河以东,太行以西,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古人唤作河东,今天,它叫山西。

  如果把山西的古今地图重叠,你会发现,原来苏轼的名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就是今天的大同,多美的名字啊;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风陵渡、雁门关、分别据守山西的一南一北;“苏三离了洪洞县”“身骑白马走三关”,唱的正是山西的地名!

  山西的版图上,不仅能看到山河形胜,还能望见古今一代代人闯荡奔突的故事。晋南的地名里,分明写着华夏先民的初生与创造;晋中,看龙城如何威震中原;晋北,烽火硝烟曾彻夜不息,将士、商人和移民,念叨的是同样的名字。

  山西人真会给家乡起名字

  一个陕西人和一个河北人,分别从西面和东面望去,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黄河对岸,陕西人眼里的山西是“在水一方”,隔着太行,河北人眼里的山西却高得像“天空之城”。

  巍峨的太行融进山西的地名,就有了西麓晋中的太谷区,即“太行山谷”之意;太岳山,源于霍太山,形容主脉霍山之高大;黄河险要处的河津市,就是“大河要津”之意;河曲县,身旁正是蜿蜒的黄河九曲。

  太行与黄河之间,是汾河、吕梁山及其他众多山河,“表里山河”这个词,在山西的地名里被演绎到极致。

  太行山往西,一系列狭长的河谷走廊从南到北排列,另一侧,是同样磅礴千里、起伏不息的吕梁山脉。吕梁山,在一些地理志书里也被称为“骨脊山”,虽然比不得太行担“天下之脊”,但也如巨兽横卧,背脊拱起,称“吕梁”合适不过。

  在山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河谷盆地只占到20%。 既然多山,那就用形象的说法概括山的模样:城于山麓,群山环绕而拱之,就叫“繁峙”;群山如垣,地处黄河九曲之一,就叫“垣曲”;周围环山,中间是平地,就叫高平;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两山南北相呼应,就叫“应县”,这下知道为什么“应”读四声了吧。

  也可以用比喻,来概括山的特征:盂县,周围环山,中间是低地,状如盂;壶关,群峰环合,宛若一壶;翼城,山形如鸟抒其翼。

  山峦之间,盆地平原又是何等开阔,那就用夸张的修辞来表达赞美:太原是一例,还有长治的古称——上党。地处太行之畔,平原海拔近千米,似乎“与天为党”,苏东坡就曾说:“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两山夹一水的地形,古人叫做龙门。浩荡河水流经山间狭窄通道,波涛汹涌激荡,气势难挡,真如潜龙出江。山西、陕西、河南都有叫龙门,晋陕交界处的龙门,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最出名的地方。“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大禹历经艰辛开凿龙门,此后河流通畅,田地复出,百姓安居乐业。

  没错,山西的地名里不仅有充满想象的山水地势,还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以及最早的华夏故事。大河大山圈出四四方方一片天地,像是造物者留心设计,注定激荡不凡。

  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晋南、晋中、晋北三块区域,各自重点上演了不同的华夏故事。这些故事,也一一凝聚在古今地名里。

  有人说,行走晋西南,每一步下面都是深厚的历史土壤。女娲、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等,你能想到的华夏早期传说人物,史载活动中心就在这里。汾河之畔的临汾,古称平阳,是传说的尧都;永济市古称蒲坂,这里是舜都;夏县,地如其名,这里传说是夏朝建立者大禹的都城。

  临汾市发掘的陶寺遗址,初具国家和礼制雏形,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夏早期的都城夏墟,还有人说早于夏,极有可能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从遗址可以看出,古老的历法在这里确定、最早的水井得以普及应用、农耕文明飞速发展,先民们安居乐业……

  由晋南向北,远古传说退隐,这里上演的是轰轰烈烈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故事。

  祁县,因曾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的封地祁邑而得名;襄垣县,则是由晋国大夫、赵国的创始人赵襄子所筑。介休市,晋国人介子推隐居绵山,最后死在这里。这位晋国贤臣,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的壮举为世人怀念,寒食节正是为纪念他而来。

  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在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修建城池,取名晋阳。作为赵国初都近三十年,山西地区的政治中心开始从晋南转移到晋中。到了秦朝置太原郡,再到汉武帝时置并州,州治晋阳成了名副其实的“山西之心”,承载的是今日太原之最为辉煌的“前世”。

  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还因走出了晋文公、赵武灵王等霸主,出过多个皇帝,所以被视为龙潜之地,得“龙城”称号。

  既然有龙城,那么有没有凤城呢?还真有,榆次的别名就是“凤城”,《榆次县志》记载,“晋武帝时,凤凰集于(榆次)境”,正好与龙城太原遥相呼应,形成“龙凤呈祥”,所以有了这个别称。

  离开晋南晋中,到山西的最北边,数千年来,这里唱响的是中国历史铁与血、战与和之歌,书写的是草原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史诗。

  山西最大的地级市——忻州,以治北要塞“忻口“而得名。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从平城脱险,解除白登之围,“还军至此,六军欣然”,因为“欣”通“忻“,所以衍生出忻口之名。南襟中原、北控大漠,忻州自古还有“晋北锁钥”之称。

  北通大漠的雁门关,曾发生过167次大的战役,最有名的就是北宋杨家将与辽人的拉锯战事;太行深处,出入河北的娘子关,唐初纷乱中,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率娘子军在此守卫,因此得名;平型关,因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胜仗足以名垂青史。

  当然,晋北最值得说道的地名正是大同。追溯历史,这个地名最早源于唐朝的大同军,而大同军又是以当地一条叫大同川的河而得名。开元年间,大同军迁移到云州,便有了大同军城,与云州城并称。到了辽代,大同府设立,“大同”便从军名华丽转变为地名,自此沿用不改。

  藏着中国人的“老家”

  说起明清时代的山西,除了商旅,可能就是移民了。

  明朝初年,山西兵乱荒疫很少,人丁兴旺,人口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加起来还多,所以明朝政府组织山西大规模向外移民。走出去的山西人遍布18个省份,这些移民的后代,又辗转迁徙南方各地和海外,数百年来,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洪洞县、大槐树,早已成为华人寻根的代名词。“洪洞”二字,本来是大水与急流,汾河之畔,这里的人群曾也在四处“奔流”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山西移民到新的地方定居后,由于怀念故土,往往会用故乡之名命名新家。所以在地图上,可以找到很多不在山西的山西地名。比如在北京大兴区和顺义区,移民到达之后,也带来了稷山营、夏县营、忻州营、长子营等地名至今留存,默默诉说着那段千里奔波的艰辛历史。

  到了清末民初,山西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无数农人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称为“走西口”。如今普遍认为狭义的“西口”,就是山西北部的杀虎口,与河北张家口并称塞北两大口。出太原向北,要渡过汾河、滹沱河、桑干河,摆渡的渡口上总能看到依依不舍的家人和恋人:“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六百年间大规模的迁移,山西人遍布中国各地,有句话说,“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人,麻雀飞不到的地方也有山西人”,一声“老醯儿”唤将出去,定居他乡的后代还能听懂么?许多人回家了,更多人没有回去,大槐树的子孙,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这就是山西地名里的故事。有大山大河之形胜,有帝王将相之传奇,也见证了一代代平凡人的悲欢离合。这块方形的“记忆盒”尘封太久,可一旦打开,仍然照耀着古今四方。

 

 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