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造就第345位讲者 盛文强
- 作家
- 海洋文化研究者
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现了一艘距今已七百多年南宋古沉船。船上载有大量来自东南亚的货物,有很多胡椒之类的香料,还有一些瓷器,一副象棋,和其他日常物件。
研究人员从这些东西里面,还发现了一张非常有趣的小纸片。大家看这张图,右边是小纸片被发现时候的样子,已经模糊不清了。
研究人员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将这张纸片进行复原,得到了这张图,上面有六个字:“且了浮生一载。”
来自七百年前的六个字应该说这是非常抒情的六个字,但是目前研究界对这六个字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来自一件印刷品,是当时船员读的一本书;但是呢,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某个航海者写下的航海日记的片段。
之所以认为它是印刷品,是因为这几个字的横和竖笔画末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小三角形,是当时印刷版文字的一个明显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就是一个人手写的字,因为在宋朝,像宋徽宗他们的书法里,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笔法。
▲宋徽宗《牡丹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更倾向于后者,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手写品——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航海者所写的日记。
从字面上来看,“且了浮生一载”里的这个“且”,就是“暂且”的意思,是一个句首;然后这个“了”,应该是“完结”的意思。
南宋词人,比如说辛弃疾的作品里,就出现了很多“了”字,比如说:“了却君王天下事”、“整顿乾坤事了“,还有像南宋词人蒋捷的“春风未了秋风到”。
“浮生”这个词,应该是当时人们对人生的一种诗性的认识,这个词最早出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说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人生,就是飘荡的一粒微尘,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
到了海洋时代到来以后,这个“浮生”有了更加清晰的,或者说更与以往不同的一种认知。比如说一个航海者,在海上飘荡,放眼四周全是茫茫大海,无依无靠,又辨不清方向,这时候他就产生了一种“浮生若梦”的感慨。
这样一种浮生若梦的认知,首先是从空间上看到了自身的渺小,觉得海洋如此之广大,这是一个表层的、直观的含义。
它还有更深层意思。就是说在海上航行,个人的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经常会有船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直接沉没,航海者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死,有时候完全是要凭运气。所以这是对“浮生”更加深刻的体会。
至于这个“一载“,当然就是一年的意思。我们根据南宋的一些笔记史料可以发现,当时从泉州湾出发,到南洋去,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国家,往返一趟大约就是一年时间。
据南宋笔记《萍洲可谈》记载,当时的一条大船上可能载有几百人,船上积存一年的粮食,可以养猪、酿酒,相当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
▲南宋船只
如此漫长的航程,应该会非常枯燥,而且非常危险。在这个人在写下”且了浮生一载“的时候,他即将抵达泉州湾,远远地,已经可以望见海岸线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这艘船在家门口沉没了。
古船沉没之谜
这是宋朝山西岩山寺里的一幅壁画,叫《海船遇难图》。我们可以借此还原当时当时那批航海者的遭遇——船遇上了风浪,船上的人都处在惊慌无措的状态中。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航海者所经历的绝望与挣扎。
这艘古船为什么沉没了呢?我们来看,它的船底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排除了触礁的可能。当时船已经进入泉州湾,遇到风浪的可能性也不太大,那么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靠近港口来避风。
但是,船终究还是沉没了。
我们现在估计,可能是遇到了战乱。因为那时正是南宋末年,可能他回来的时候蒙古人正好打过来,发生了一些海战,船就这样沉没了。
这艘船,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船。从它的复原图里可以发现一项非常重要的航海技术,叫做“水密舱”。它的船体里有一块一块横向的隔板,一共12块,把船隔成了13个舱段。这样的船,抗风浪能力就特别强。
为什么呢?如果这艘船触礁了,有个地方破了口子,那么也只会有一个船舱进水,其他舱室仍然是密封的。而且有了这些隔板的支撑,船体更加稳定。
这是当时的打捞现场,从出土的船板可以发现,它是三层的,三层隔板之间用铁钉串联起来,非常坚固。
还有一些其他技术,比如说当时出现了升降舵,可以在浅水区把它升起来,离水面很高。还有指南针,也应用于航海。
纸片的主人是谁?我们所讲的这个主人公,他究竟是什么身份?
如果说纸片来自一本印刷品,它的主人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它是个人的创作,更说明这个人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他可能是因为读书仕进前途渺茫,于是转向经商的一个人。
当时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泉州,有出海经商的氛围。虽说特别危险,但是海外贸易的利润非常高,可能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这种利润驱使下,有些人就会铤而走险。
然后我们推测,因为他是一个文化人,可能要协助船长做一些案牍的工作,包括一些账目的管理、往来文牒的使用,这个人可能都要参与其中。
我们还可以想象,在这个人的身上,有一些跟以往不同的转变。
首先是时空观念的转变。因为从陆地上突然来到海洋,给他造成了一种很大的冲击。那个时候,出海远航这种事情相当于我们现在坐着飞船去外太空一样,所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在广袤的空间中带来的巨大信息量,让他有点应接不暇,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他的极限。
再然后,他心里可能还有一些挣扎——他作为一个读书人,跟一群出苦力的水手,还有一些纯粹追求利润的商人,挤在这样的船舱里,心里可能有一些别扭。
通过这短短的六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古代航海者所面临的精神上的困境。
也许,类似从陆地到海洋的这种转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面对的。我们今天面临海洋时,同样涌上心头的那种陌生感,未必就比这个七百多年前的古人强到哪里去。
这六个字所呈现出的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对现如今的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农耕文明非常因循守旧,对创新、冒险,对种种新鲜事物,是排斥的。我们应该培养海洋精神,这对提升国民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外向型的冒险精神,都有积极意义。
这就是我们从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航海者的一句感慨当中所窥探到的世界。
编辑:颖仔
校对:其奇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蓝字“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