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左大玢,一袭素雅青衣,发髻高挽,眉眼传神,步履轻盈,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闺秀之风。

10月10日晚,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湖南省湘剧院建院70周年“盛世华诞 湘韵流长”湘剧演唱会粉墨登场。今年76岁的湘剧艺术家左大玢,再次登台带来《拜月记》选段,其精彩的表演令台下观众为之叹服。

与此同时,湖南省湘剧院众多年轻演员轮番出场,为观众带来《生死牌》《琵琶记》《玉龙飞驰》等经典和新创剧目选段。当晚,老、中、青三代湘剧演员同台,在充分展现湘剧魅力的同时,也表达了一代代湘剧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与传承。

60年舞台生涯,塑造70多个戏剧角色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左大玢是从《西游记》开始的。在83版《西游记》中,由左大玢扮演的观音菩萨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却少有人知道,左大玢是一位湘剧演员。

1954年8月,年仅11岁的左大玢进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训练班。当时,训练班一共有18个学员,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的第一批戏曲演员。“我记得很清楚,18个同学,9男9女。”左大玢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是10来岁的孩子,但是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学习非常认真,“不怕苦,下功夫,打根基。”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1)

左大玢

左大玢说,当年的18个同学,大都成了湘剧舞台上的佼佼者。1957年,左大玢从训练班毕业之后,进入当时的湖南省湘剧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1959年,她在湘剧界已小有名气,还主演了《生死牌》,在戏中饰演主角王玉环。

“当时剧团的演出任务很多,每天演出不断,还经常下乡去演,最多的时候,一天会要四五场。”左大玢说,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她坚持每天练功,台下台上没有一丝马虎。

排练、演出密集,但左大玢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那时候湘剧很受欢迎,每次演出台下的观众都是满满的,大家看戏的热情高涨,鼓舞我们一定要把戏演好。”左大玢说,有一次在五一广场附近的湖南剧院演出,她演完下台正准备卸妆,台下的几位观众硬是走到后台来找她合影……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2)

左大玢在《百花公主》中饰演百花公主

60多年的演艺经历,左大玢在舞台上塑造70多个戏剧角色,成为一段梨园佳话。同样的,今年74岁的王永光也经历了湘剧的辉煌年代。“1970年代,我们到宁乡演出,当地居民来看戏都要凭户口本买票。”王永光回忆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戏曲舞台千姿百态,每场演出都很热闹,“天气冷的时候下乡演出,经常会碰到乡亲们拿着热水壶过来,给演员们倒热水喝。”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3)

王永光在《山鬼》中饰演屈原

艰苦的训练和演出,也成就了老一辈湘剧艺术家们的名声。左大玢、王永光等人纷纷获得中国文艺最高奖——文华奖。他们的演艺经历,也成为湖南湘剧院的“压箱底”的财富,激励青年演员不断学习、进步。

从歌厅“回家”,湘剧给了他久违的快乐

10月10日晚,李希恩三次登台,在经典剧目《马陵道》选段之外,分别演唱了《沁园春·雪》和《湘剧精神》。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4)

李希恩

今年51岁的李希恩,工文武小生,现任湖南省湘剧院青年团团长,先后饰演《徐九经升官记》、现代戏《红舞吧》、《大决堤》,新编历史剧《谭嗣同》、《太平公主》等,曾在2000年、2015年两度荣获田汉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与左大玢、王永光等老一辈艺术家相比,李希恩的艺术生涯充满“曲折”。“我是文革之后湖南省艺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生日还是在艺术学校过的。”回想起自己的湘剧情缘,李希恩放下手中的火机,双手放在腿上,慢慢地说,“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懵懂的,但是老师要求严格,科班训练一样都不少……”

李希恩感叹说,他们这一代演员,对于戏曲的爱恨之情更加深刻。“1984年之后,我们经历了戏曲艺术的低谷,那时候唱戏没人听,大家都很迷茫。”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从1990年代初开始,长沙的歌厅兴起,李希恩凭借其扎实的文艺基础,被各大歌厅看中,开始在歌厅“跑场”。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5)

李希恩在《马陵道》中饰演庞涓

“主持人、演唱,有时候还到剧组去拍戏,大概有10来年的时间,经常在外面接活儿。”说起这段经历,李希恩不胜唏嘘,“不只我一个,当时很多剧团的演员都走出来了,主要是为了生计。”李希恩说,在外边接活儿很忙,但闲下来的时候,他也会想,“难道我就这样在外面游荡吗?”每当有这样的想法,李希恩总会想起湘剧,想起那个令他为之骄傲的舞台……

其实,尽管在外面游荡,但李希恩一直没有放弃湘剧。李希恩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功、开嗓,《马陵道》《拜月记》《琵琶记》……每次唱起这些经典唱段,他的心才会安静下来。

2000年之后,李希恩终于结束了“游荡”的生活。用他的话说,从那一年开始,他“放下了外面的浮华,找到了传统的快乐”。在湖南省湘剧院,李希恩醉心于每一次演出,他所塑造的角色,也为观众津津乐道,自己也先后两次获得田汉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新时代的戏曲人,带着使命传承湘剧艺术

1989年出生的曹威治,说起话来快人快语,舞台上也是戏如其人,表演拿捏精准,动作干净利落。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6)

曹威治

在此次湘剧演唱会上,曹威治主演的《玉龙飞驰》选段备受好评。“唱的动听,演得到位!”演唱会结束后,很多观众都对曹威治的表演留下深刻印象。

曹威治出身梨园世家,伯父是著名湘剧演员曹汝龙。从小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曹威治的戏曲艺术之路颇为顺利。“我毕业之后就到了长沙市湘剧院,当时长沙有一个‘好戏天天演’的项目,每天都有演出。”曹威治笑言,“我们这代人的工作氛围好多了,没有碰到李团长所经历的没戏可演的局面。”

如曹威治所说,进入新世纪,随着政府部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扶持,湖南省的文艺院团逐渐活跃起来,不断丰富的剧目,以及新剧场的涌现,为年轻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2017年,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曹威治被调入湖南省湘剧院,并成为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7)

曹威治在《李三娘》中饰演李三娘

“刚到湘剧院,院里就给了我很多机会,还请老一辈艺术家指导我排练。”曹威治特别提到,今年,湖南省湘剧院复排《李三娘》《大破天门阵》两部大戏。“排练那段时间,左大玢老师每天都在现场,指导我每一个细节,连中午都不回家,和我们一起吃盒饭。”曹威治觉得,在湖南省湘剧院,“大家就像一家人,历经70年的发展,这个大家庭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年轻人,提醒我们要把湘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观点复排传统剧目,扶持年轻演员

作为湖南省湘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向东心里的算盘打的很清晰。10月10日,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杨向东表示,承续70年的优秀传统,湖南省湘剧院将通过复排传统剧目、扶持年轻演员、加强制度建设等举措,推动湘剧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湘剧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湖南省湘剧团在哪里(湖南省湘剧院成立70周年)(8)

“首先,我们将注重培养和扶持年轻演员,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杨向东介绍说,目前湖南省湘剧院共有100多名演员,其中青年演员占比40%,“演员是剧院最大的财富,要尽一切努力为他们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杨向东明确表示,剧院将邀请老艺术家,为年轻演员提供指导,使他们快速提升表演能力。

同时,复排经典剧目将成为湖南省湘剧院的重点工作。“通过复排传统剧目,传承湘剧经典,锻炼年轻演员的基本功。”杨向东表示,湖南省湘剧院已出台经典剧目复排计划,《拜月记》《琵琶记》《金印记》《白兔记》等“四大记”都将被重新搬上舞台。

杨向东还提到,湖南省湘剧院将加强对演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强演员基本功训练,并通过制度建设,激发演员的热情和对剧院以及工作的认同感。此外,未来三年,湖南省湘剧院将加强新剧目的创排,至少创作两个原创剧目和五-六台折子戏。

潇湘晨报记者徐海瑞 通讯员屈智芳 黎理

湖南省湘剧院简介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剧种,有高腔、低牌子、昆腔与弹腔四大声腔。湘剧和中国大多数戏曲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脸谱、服饰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湘剧的表演自成体系,可谓之“靠把惊人、花脸吓人、旦角媚人、小生爱人、小花脸笑死人”。传统湘剧剧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出左右。湘剧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几百年来,深受湖南人民喜爱,在全国占有独特的艺术地位,湘剧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湖南有大大小小的湘剧团72个。从清康熙3年长沙老郎庙的戏班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文代会期间田汉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湘剧艺人舍生忘死的抗日救亡活动,并提出建立一个湘剧团;经过近三百年的沉淀,1949年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湘剧和新中国一起迎来了新生。1953年,改名为湖南省湘剧团,1959年扩建为湖南省湘剧院。

湖南省湘剧院成立于1949年,20世纪50年代,被国务院誉为全国十大剧院之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湖南省唯一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省级院团。剧院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获戏剧梅花奖及文华奖演员4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一级职称26人。

剧院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叶,创排了多台好戏,名家辈出。根据湘剧舞台剧拍摄的戏曲电影《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山鬼》、《马陵道》风靡全国;湘剧现代戏《园丁之歌》,影响巨大;湘剧高腔《山鬼》,参演中国首届戏剧节,震惊剧坛;湘剧高腔《马陵道》,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

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刘春泉、董武炎,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王阳娟、唐伯华等,名领一时之风骚,塑造出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湘剧的辉煌时刻

湘剧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专家的重视和关心,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接见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和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1998年,江泽民在湖南接见党的十三大代表、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1982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杨接见湘剧《李白戏权贵》一剧演职员;198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及宋任穷、杨得志等领导,接见湘剧《百花公主》一剧演职员;1982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北京接见湘剧《李白戏权贵》一剧演员;1963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和夫人安娥以及著名导演郑君里在长沙会见剧院主要演员徐绍清等;1986年,著名戏剧家曹禺与夫人李玉茹在北京会见剧院主要演员刘春泉等;1988年,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在北京会见剧院主要演员刘春泉、左大玢等。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洞庭湘剧团的《琵琶上路》、《五台会兄》等剧目精彩亮相,多人次获奖,徐绍清、彭俐侬、杨福鹏等湘剧名角在国家级的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1959年,湘剧弹腔《生死牌》赴北京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轰动一时。1972年,创排的现代戏《园丁之歌》,在文革期间遭到禁演,直到两年后,毛主席看了说:“这是一出好戏呀!”《园丁之歌》才得以恢复演出。1986年,《拜月记》、《生死牌》、《断桥》等在香港演出,受到港媒的高度赞扬。1988年,新编古装戏《凤箫怨》及《断桥》、《赠剑》等剧目晋京演出,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湖南省第一朵梅花。毛泽东主席曾20多次观看剧院演出,并给予高度赞赏。

1988年,湘剧高腔《山鬼》,参演首届中国戏剧节,震惊剧坛。1990年,整理的传统戏《琵琶记上、下集》晋京演出成功,获国家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1996年湘剧高腔《白兔记》赴石家庄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东方戏剧展演”,震惊四座。1997年,新编历史剧《子血》晋京演出,获国家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1999年,新编历史剧《马陵道》晋京为建囯五十周年献礼演出,2000年获得国家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与此同时,剧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拜月记》、《生死牌》、《马陵道》和《白兔记》等大戏赴台湾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和媒体的赞誉。

2012年,湖南省湘剧院创作的《李贞回乡》一剧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行列,随即又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行列;同年获得省委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以此剧参加了和中央领导同志出席观看的2015年戏曲春晚;该剧于2018年被拍摄成电影,在各大院线上演。2013年,推出了新版《谭嗣同》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并再次获得省委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鉴于以上成绩,湖南省湘剧院于2014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39家、湖南唯一的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2015年,《月亮粑粑》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上荣获最高奖田汉大奖(排名第一);2016年该剧跻身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台,为全国重点扶持剧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同年该剧入围文化部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评选,主演王阳娟荣获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2017年该剧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该剧巡演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立项资助,进行全国巡演。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了全国首部反映高铁建设的现代湘剧《玉龙飞驰》,该剧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荣获“田汉新创剧目奖”。

从2014年开始至今,共复排了《马陵道》、《玉麒麟》、《生死牌》、《拜月记》、《李三娘》、《大破天门阵》、《琵琶记》七台湘剧经典传统剧目,以及《何乙保写状》、《赠剑》、《击鼓骂曹》、《潘葛思妻》、《回府祭台》等一批优秀的传统折子戏。

在抓演出生产的同时,湘剧人也致力于湘剧艺术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为湖湘文库输入了宝贵的文艺理论基础。湘剧艺术专著有:《长沙湘剧高腔变化初探》、《湘剧高腔音乐研究》、《彭俐侬唱腔艺术研究》《飞虹论文集》《唐伯华舞台艺术》《剧坛记事》《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省湘剧院卷》、《徐绍清大师诞辰百年》、《刘春泉唱腔集》、《湘剧音乐大全》、《陈飞虹创腔选》。

整理/潇湘晨报记者徐海瑞

,